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嘛 https://m-mip.39.net/czk/mipso_5154120.html游走在客家地区,我们时常能看到占地面积较大的两层高的普通民居。而在潮汕地区,绝大多数的古民居都是一层带坡屋顶的,有的只是利用坡屋顶的空间做成了阁楼。
◎大埔两层楼的民居
四合院式的客家民居,如果在二楼设计回廊的,则称为“走马楼”或“跑马楼”(人可以在二楼沿内走廊走一圈)。如在李光耀祖居大埔高陂镇党溪村有座“璧合楼”,就是内部二层做成回廊的典型走马楼。
客家建筑里,如果前排设计为一层、后排设计为两层,或地势前低后高,两侧厢房向前呈延伸状突出门楼,像老虎伸出两前爪,则可称为“下山虎”(潮汕地区的“下山虎”一般都是平层,或在后屋做阁楼;客家的“下山虎”则后排为正规的两层楼),如田家炳故居“拱辰楼”就是前一层、后两层的“下山虎”形制。
如果将横堂式围屋整体做成两层,因其纵向排列,山花朝前,纵列式横屋如同轿子的杠杆一般抬着中间的堂屋,因而称为“杠屋”,有几横屋就称为“几杠”。一眼望去,往往容易忽略堂屋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排白色山墙的杠楼。在梅州的桥溪村和南口镇侨乡村,我都见过这样两层的杠楼,且因地制宜的,两侧的杠楼数不一定为双数。杠屋还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一般中轴线的堂屋只设有前后两厅堂和一天井,且二楼通常做成回廊式。也就是说,杠屋所在位置一般是进深较短而面宽很宽的地形。
◎梅州南口镇侨乡村的杠屋
据我观察,客家民居在建筑造型上更具多样性,古代合族建造的圆土楼、围龙屋、城堡式围楼也比较多,近代建造的四合院式民居也大多为两层,相比潮汕地区而言,同时期的客家民居普遍占地面积更大、楼层更高,部分砖石结构的建筑也更坚固。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同时期客家地区的经济比潮汕沿海地区更好。这是因为:第一,潮汕地区地少人多,以家庭为单位的独立性更突出,民居自然占地就少些;第二,潮汕地区在明朝到清朝中期社会相对动荡,晚清到民国时又大量过番移民,因此潮汕人盖房屋时没有非常长远的打算,够用就好,没有盖高楼增加户数的传统;第三,潮汕人不追求全家老少都住在一起,子女长大了,就分家出去再买地建房;第四,虽然潮汕地区有合族建围寨自卫的传统,寨子的规模也不比客家的圆土楼、围龙屋、城堡式围楼小,但其寨里的房屋依然是以独立家庭为主,一旦外界的威胁解除了,则大家便又开始独立出去建房了。
(本文摘录自本人年3月出版的图书《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更多详情请看图书原文。汕头日报、潮州日报、梅州日报和揭阳日报先后发文推荐该书。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