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购物、乘高铁出行甚至查核酸等,现代人办很多事都要报出手机号码等个人身份信息。科技越先进,个人信息使用和被泄露的机会越多。从本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收集个人信息,应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这是国家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按照这部新法律的解释,个人信息处理者,是指在处理个人信息活动中自主决定处理目的、处理方式的组织、个人。涉及到党政机关有关部门、电信运营商、商场、医院、学校等很大范围,与广大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此,我市各界人士纷纷给予高度
电信运营商措施得当可防止信息泄露
11月10日,记者在中国联通揭阳市分公司营业厅见到这样一个情景:一位白发老人拿着一张写有电话号码的纸条,要求按这个号码交话费。事完后老人就立即离开,将纸条遗留在柜台上。正在值班的营业厅经理林佳娜发现后,马上走过去把纸条放入旁边的碎纸机绞碎,防止老人的个人电话号码被透露给外人,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
像这样的小事,这里已发生多次。自《个人信息保护法》全面实施后,联通公司除动员全体员工学习文件外,还从各个环节进行强化,查缺补漏,把保护客户个人信息工作压实抓好。
身为个人信息采集者的柜台营业员,每天均要接触到大量客户手机号码、身份证甚至是个人住址,涉及到市民隐私,是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的“前沿阵地”。采访中,不断有操着南腔北调口音的顾客前来办理入户、入网、交话费等各种业务。记者注意到,每办一宗业务,营业员都会按规定收集客户个人信息并按程序处理,还会留意一些粗心客户遗留在柜台上的身份证、户口簿、手机号码等复印件,当即提醒对方拿走。当客户已经离开时,她们就把这些泄露个人信息资料,及时扔进碎纸机,消除隐患。
在现场观察中,记者还看到这种情形:每遇到客户办理交话费时,营业员均要求对方先报姓名时只报上一个姓或名字中的一个字,不要报全名,以免被旁人听见。在处理部分个人敏感信息时,她们均按规定用“X”字代替某一个字。
据营业员介绍,公司不允许代查别人的个人信息。近年来社会一些婚外恋等不良现象增多,部分客户拿着结婚证、户口簿、身份证等资料,前来该公司营业厅要求查配偶的通话记录,均遭到拒绝。有的人不死心,再来一次,照样被依法办事的营业员回绝。
在这个营业厅里,记者了解到,此处有一个柜子,专门保管每个营业员工作登记本,每天下午她们下班前,必须把这个本子交给值班经理锁进柜子,不允许个人带回家。
原来,这个本子是营业员当天记录有关客户手机和固定电话号码的,为售后服务所需。当营业员离职、调动时,工作本要及时移交给单位保管。
据悉,该公司在市场部和综合服务支撑中心设置稽核等几个关口,并依靠强大的技术支持,每天能随时监管分布在全市各地20多个营业点和多个代理商的营业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通过层层把关,增强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
商场人技结合,从严管控
11月10日,记者走入市区新亚购物广场。每年有不少群众成为这里的会员,会留下各自的联系电话,每当有重要活动举行和积分变动时,商家会及时发信息通知会员。
记者手持会员卡请一位营业员查卡上的手机号码,被当场回绝。此处的营业员无法从卡上查到会员个人信息。真正的会员手机号码由内部少数电脑录入员和高管掌握。
“几年前,我们开始办会员卡时,就想到从技术上防止会员手机号码泄露这个环节了。不能让普通营业员这个人数较多的群体,知道不该知道的事,否则,增大会员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影响商场名声。”一位高管说。
记者从另外几家商场也了解到类似情况。
市民不贪小便宜,防止个人信息被利用
用手机看视频、参与猜字、扫
市区退休职工吴华谈到,她的手机多次收到各种疑似诈骗的信息,她从不按对方要求操作,就因为自己了解到周边有人被骗的事,尤其是文化低、见识浅、年纪大的老年人,更容易被眼前蝇头小利所迷惑,成了骗子的“胜利品”。
不久前,我市一位女士网购一件衣服,货未到手,就从手机上收到一个自称客服电话,告知因中途发生车祸,所购衣服被毁坏,可退赔比原件高一倍的钱。结果,这位女士按对方要求操作,银行卡里的元存款立即被对方转走。等发现上当时,对方已将她拉黑。
吴华忠告市民:国家出台新法律保护个人信息,作为公民也应自我防范,时刻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千万别因贪念而上当受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