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媒体报道传承弘扬潮汕民间ldqu [复制链接]

1#

搭牌楼,立花牌,设神坛,演大戏,诵佛经,办斋宴,派大米……进入农历七月,在香港港九新界许多地方,都能看到这一连串充满中国民间文化特色的传统活动——这就是“盂兰胜会”。

提起“盂兰胜会”,或许有不少人会马上联想到俗称的“*节”,但却甚少有人知道,这一起源于潮汕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其实并不仅仅与宗教信仰有关,它宣扬的是慈爱、孝道、互助合作和扶助弱势的精神。

盂兰胜会的由来有这样的传说:佛籍中的目连僧因他母亲罪恶深重,死后坠入饿*道中,目连送食,可是食物进了她的口,就化为烈火,目连为拯救母亲,求佛指示,佛给他一套盂兰盆经,说念此经,可招来四方之神,一起拯救他母亲。后来,对没人祭祀的孤*饿*,也进行建醮超度祭奠,名为施孤,也叫盂兰胜会,沿袭而有此风俗。

市存心慈善会会长蔡木通告诉记者,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是潮汕民间历来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日,追根溯源主要是因为当年潮人先祖从中原往潮汕平原迁徙的过程非常艰苦,一路死难者众多,后人为了纪念客死异乡的族人,便选择在农历七月以佛教的形式追荐先祖、告慰同胞。后来这一民俗又由旅外潮人带到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港澳等地,至今已延续上百年。尤其是香港的潮人“盂兰胜会”更是盛况空前,年还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过去在潮汕地区,每年农历七月这一个月,几乎在每个村庄都会举行“施孤”民俗活动。清《海阳县志》便有“七月赛盂兰会,谓之施孤,又曰普渡”的记载。上一辈的汕头人或许还依稀记得,农历七月初一日,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口置放各式各样食物,焚香遍插每一种食物,并焚化纸锭、冥衣冥镪,俗称拜“开孤门”,象征施孤活动的开始。到了农历七月二十三至二十九的“施孤正日”,一连7天的“盂兰胜会”便开始了,在存心善堂会搭起十几米高的“孤棚”,各家各户带着丰盛的礼品在这里拜祭,祭后则散发给穷人,俗称“抢孤”。蔡木通表示,那个时候善堂的“盂兰胜会”绝对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前来布施帮助穷苦的人络绎不绝。不过,这一民俗活动在解放后渐渐式微,并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慢慢丢失了。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盂兰胜会’,更不知道它背后的大爱精神”,蔡木通告诉记者,为了抢救这一濒临消失的潮汕传统民俗,

存心慈善近年也举行过小规模的“施孤”活动,为市民提供一个“缅怀先祖,追思先人”的悼念平台,同时把宗教信仰转化为慈善理念,将募集到的大米派发给困难群众。“目前我们正向国家申请将潮汕‘盂兰胜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木通表示,今年慈善会决定举行持续一个月的普渡法会,完整重现潮人“盂兰胜会”盛况。

记者近日在存心善堂“盂兰胜会”准备现场看到:精致的牌楼、3米多高的施孤棚、纸扎的大士像、琳琅满目的陈列品、各式花灯、雕花大香……筹备了近三个月的“盂兰胜会”俨然是一场集中展示潮汕传统色彩的“嘉年华会”。蔡木通希望,存心善堂能够通过系统地展示潮汕“孝道”文化的集体回忆,唤起年轻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