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哪些症状 http://m.39.net/pf/a_4834283.html林赛玉
个人简述:林赛玉(女)生于清朝民初,澄海盐鸿盐灶乡人。林赛玉是潮汕最早加入基督教会的成员。其抽纱手艺始于光绪二十二年(年)受雇佣外国传教士胡德(女),深受喜爱便将手艺传授于林赛玉,后将中国传统的勾织刺绣工艺同西方的抽通工艺结合起来,创制独具一格的澄海抽纱新工艺的“鼻祖”。
林赛玉「抽纱结缘」林赛玉在十五六岁时已是乡里有名的绣花能手,后来嫁与盐灶港头一徐姓农民。盐灶是西方宗教到潮汕进行传教活动最早的登陆点,绣女林赛玉很早就接受洗礼,加入基督教会,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但刺绣仍是她的老本行,中年之后,技艺更加精进。从她后来与潮州抽纱业的传播者丁惠龙交往密切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林赛玉不仅是乡里的“绣花状元”,就是在潮州也小有名气。清光绪二十二年(年)前后,在汕头的外国传教士胡德(女)委托盐灶教会为其物色女佣人,教会推荐林赛玉前往。林赛玉到外国传教士胡德家中后,工作勤快,深得胡德夫妇信赖。胡德喜欢手工艺,会做西方花边,在传教之余常在家中编织花边,并将其赠送与教友以联络感情。林赛玉对这种新工艺产生了浓厚兴趣,常在一旁观看。纳胡德便将技术要点传授给她,她很快学会。纳胡德夫妇后来回国,林赛玉也回到盐灶,以刺绣为生。对刺绣很有研究的她,遂将勾织刺绣运用到西方花边上,创制独具一格的新品种,她还将这些技术传授给女儿徐淑英、徐淑静和邻居祝婶等人。一传十,十传百,盐灶的刺绣女工都学会了这门新工艺。并开始在毗邻乡村流传,主要是东里、溪南、隆都、铁铺、灰寨、新乡、汫洲、海山等地。初时,仍然归类为“绣品”,但此产品一问世就得到大家喜爱,产品被抢购一空。慢慢地,这种新工艺品便正式被称为“抽纱”。林赛玉她还帮助教友丁惠龙在潮州开办潮州第一家抽纱行,使抽纱从汕头一地向潮州及周边地区扩张,为其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林赛玉「抽纱成商品」林佳合盐灶乡人,是把澄海抽纱作为商品买卖第一人,是与林赛玉同时代人物,也加入基督教,并从传教士那里学会了简单英语会话。汕头被辟为通商口岸后,没几年功夫便成了热闹埠市,港口码头外国轮船兵舰进进出出。林佳合见到了商机,便于年前后,来到汕头埠做小买卖。凭着会简单英语会话,他在汕头港专做外国水兵、船员的生意。他身背小竹囊,竹囊里装有外国水兵和船员所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以及一些潮汕土特产和手工艺品,上船兜售。很快,当地的一些贫苦市民效仿他的做法,背起小竹囊在码头上和船上做小买卖。人们称这班人为“背囊仔”。在和外国人的简单言谈中,林佳合得知外国对这种当时还称为“花边”的抽纱制品和其它潮绣制品很喜欢,有的外国人还托他代为寻觅。其时林赛玉已回乡传授和制作“花边”与潮绣相结合的工艺品,林佳合很容易完成外国人所托,自己也从中获利。林佳合由此受到启发,认为专做这种买卖可以获得更大利润,于是回到家乡盐灶让林赛玉等人为其制作。果然不出所料,林佳合获利甚丰。但是好景不久长,其它“背囊仔”的小商贩纷纷步他后尘,从事此业者日多,码头上的竞争日趋激烈,虽然此举有利于促进澄海抽纱业的发展,但同行之间互相打击压价,“背囊仔”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林佳合其时已年老,便回到盐灶家中。到了年,外商已开始在汕头埠开设抽纱洋行,澄海抽纱逐渐成为大宗的出口商品。“背囊仔”上洋轮兜售抽纱遂完成其历史使命。林赛玉「抽纱工艺的兴衰」林佳合“背囊仔”上洋轮兜售抽纱,虽是小打小闹,与后来有大资本投入的洋行或华行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他开创了中国人将抽纱作为商品,与外国人直接进行贸易买卖的先河,其意义仍十分重大。正是一代又一代抽纱人的努力,汕头抽纱才逐步成为大宗的出口商品。近百年来,心灵手巧的澄海城乡妇女代代相传,从小姑娘到五、六十岁的中老妇女,都有一套飞针走线的抽纱工艺。年全县从事抽纱达5.01万人,占当年全县总人口(17.33万人)的29.4%。解放后,澄海抽纱业稳步发展。经过几度起落,到年全县拥有抽纱从业人员及女工逾6万人。澄海抽纱享有“南国名花”的美誉。主要工艺品有纯通花、棉麻雕平垫绣等14类30多个品种,特别是年创新的“平绣拼通台布”和“十字花拼通台布”两个名牌产品,其工艺集潮汕抽纱手法之大全,是在纯通、纯绣的基础上,揉合通花和绣类的各种制法,使通花与布类相拼,虚与实相生,平与浮相衬。澄海抽纱制品销售市场遍布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计有72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外商客户达家。抽纱在澄海,历年是出口创汇最多的拳头产品,最高年份的年抽纱出口收购值为万元,占当年全县出口收购总值(万元)的37.6%。据统计,从年至年,全县抽纱出口收购总值为万元。此外,为搞好对外交流,年10月开始,澄海县先后选派陈群珊等20多位慧眼圣手的抽纱女工前往澳大利亚、西德、日本、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作现场技术表演。广东澄海与山东烟台,并列为中国抽纱两大发祥地。抽纱是一种纯手工工艺的技术活,既可单独也可分工合作完成,产品主要是纱衫、台布、沙发靠背、窗帘、忱套、围巾、餐盘垫及家电罩等等生活及装饰用品,每一款都要先由技术员按谱钩出样品,然后再分教给其他村、居委技术员,再由他们传给每个钩花者,钩花的人也三五成群,互相学习。因此,形成了亲朋邻友都非常温馨与和睦的氛围,也让潮汕女人在世界上享有勤劳智慧的美誉。
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港商与潮汕*府或私人的合作越来越多,汕头市与县都设有抽纱公司,承接出口订单,也有港商通过私人合作的,一时将抽纱业推向高峰,在上述这些镇,形成了必不可少的家庭小手工业产业链,为地方经济、出口创汇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并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末。潮汕抽纱一落千丈。可能由于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各种可替代的手工工作机会增多,也有可能是机器引入带来的巨大冲击。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去做,年轻的潮汕女子很多可能都不知道有这样一种手工活。
-END-
资料、照片来源于网络
仅作配图
盐鸿生活小编综合整理
喜欢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