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50517/4624718.html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蒙古摔跤,天山走马,长江号子、西北大鼓,东北秧歌,这些绝活都烙上一方水土的人文气息。知道潮汕人这个词的人不少,但知道潮汕英歌舞的人不多。顾名思义,英雄的舞蹈,就是英歌舞。潮汕人都是中原人的后裔,英歌舞在潮汕也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潮汕人除了商业天赋,还有豪爽,耿直、重义,爱拼的性格取向。其中犹以潮阳人最具代表性。看潮阳英歌舞是一种享受,有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气概。正所谓:遍地英雄遍地歌。
潮阳英歌以豪放、遒劲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汉族男子汉典型舞蹈。关于潮阳英歌的渊源,学者专家早已作了许多探究,虽至今未有定论,但大致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即潮阳英歌是流而不是源,其形成可溯明代甚至更远。至于直接的源头,则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来自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的柳林秧歌,一说来自河南花鼓的霸王鞭,一说来自福建莆田的花鼓舞,不一而足。南方汉民族民间舞蹈向以轻灵清秀为特色,然而,在粤东滨海隅,却繁衍着这样一种只有雄浑、苍劲、凝聚了*土地厚重感的陕北腰鼓才能与之相媲美的英歌舞。其中有何原因呢?
首先,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接衍化,使潮阳具有一个源于邹鲁又异于邹鲁、独具岭海又兼有旧邦的岭海文化的氛围。与祭祀驱邪相关。从出土的新石器、铜盂孤山晋墓文物看,本土越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中的傩文化与祭祀为英歌渊源重要部分。潮阳背山临海,环境险劣,灾害屡见,限于条件无力抗击便产生拜物教,祭祀祈求消灾弭祸。如唐元和十四年潮州刺史韩愈派人来今悔门镇之大湖祭神,有吹击管鼓侑香洁也,明嘉靖卅六年,*物(马精)奔腾附行吾邑烽火不绝.炮鼓之声相闻。今英歌表演者面脸谱应是祭祀傩舞面具简化,南山英歌前棚有击小鼓。至今英歌仍参加游神驱邪,说明英歌形成与祭祀驱邪有关。且潮阳也祭祀双忠烈,邑城每年二会双忠会有锦衣舞马之欢。可见英歌游行、英雄气质与兹可算一脉相承。
再有儒家祭孔。方志载:用舞生三十六人左手执签右手秉翟。舞者用簇节二架朱竿龙首衍五色线九节舞长执之以缀兆疾徐行立追止之则以道舞焉者。耍蛇者指挥队形变换是否受祭礼导舞启发而形成,极有研究价值。
其次,从宋元开始,闽地文化西渐潮汕以至潮阳。宋元潮州、潮阳闽地它员最多。此后闽地又为种族大迁移中转站,仕宦者与移民来此者将闽地文化带来潮阳。称为有唱的西胪尖山英歌(97潮阳英歌艺术节该队或许仓促未表演英歌唱的部分),在队员执小鼓、碎步表演,据考来源于莆田花鼓舞。而莆田为潮阳好多姓氏发源地,甚至有的寻根至打铁巷。可见闽地文化西渐是潮阳英歌形成的重要因素。
再有,明朝时,戏剧、民间舞蹈为英歌形成条件之一。潮阳俗尚戏剧,有舞台、土台,也有做涂戏,唱英歌前身应是说唱,后来为游神赛会适合行进形成英歌这样情绪舞蹈。方志载:正月十五日,有善歌者自为侪伍,妆演方阵迹,迎神衍巷、为赛神灵沸管笙签,衣香簇影满春城。今英歌之前列扮人物表演,后棚的潮剧片段如《桃花过渡》、《双摇槽》、《仙公仙母》、民间舞蹈《打鸟记》、武术表演等可谓熔舞蹈、戏曲、武术于一炉矣。
潮汕英歌舞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