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民艺潮汕寂寂于时代里的匠师记一代木雕大 [复制链接]

1#

在田野

或许一个人活着并不是了让别人记住,但雁过留痕,谨以此记录,为一个时代的中国匠人生活作小小注记。

在溪南村做田野调查的数月间,多次接触到这位木雕师傅的后人,从他们口中,获知一些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的故事,谨以我的所闻、所见、所录、所感,为这位“寂寂无名”的大师之生平作简记,其中部分故事或许是那个时代一位位普通匠师的人生缩影。

周遇宝(—),广东省普宁市梅塘镇溪南村人,汕头已故省工艺美术大师张维怀(—),省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师陈炎坤等许多木雕名师的师傅,年进入汕头市工艺美术厂,培养出汕头第一批潮州木雕艺师。据说,周遇宝初到汕头时,当地的木雕业几乎是一张白纸,汕头市第一批木雕女工艺师也是在他及同期艺师的悉心培养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年,周遇宝与张鉴轩、陈舜羌、林行能、李水棕等12位匠师共同创作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农民运动讲习所》木雕(鸟瞰图)大型屏风。

汕头市工艺美术厂木雕培训组周遇宝(下排中)及其培养的第一批学员合影。()

然而,“周遇宝”这个名字对许多人(甚至木雕界后辈)而言却相当陌生,也只有在这位匠师的家族内,及其部分学徒的口耳相传间,才留存着些许故事。曾经的辉煌和艰辛,似乎蒙上厚厚的历史尘埃,离我们越来越远。

父亲周理发——曾经的“大名师傅”

周遇宝的木雕技艺得传于父亲周理发。周理发(-),广东省普宁市梅塘镇溪南村人,13岁便开始在邻村习艺。过去的工艺学徒的家境通常都十分贫穷,除食宿之外,师傅仅补给一些内衣裤,以及年节时的返乡路费。学徒一般要学满3年4个月,才算毕业。在斑湖村学艺时,因师傅爱抽大烟,十几岁的周理发常常来回步行十几里山路为师傅购买鸦片。十来岁的小孩,只身徒步山林,现在是难以想象的。

学徒期满后,周理发投入揭阳名匠谢国强门下。谢国强是清代潮汕地区有名的木雕匠师,与*开贤、林西科齐名,现存代表作有棉湖凤湖祠“七贤七上京”画屏,人物生动,牡丹镂空多层,玲珑剔透,几可乱真。跟随国强师学习,周理发进步很快,及至青年时代,他已经熟谙设计脱胚、批刻精雕等技法,深得师傅赏识。国强师无嗣,周理发待之如父,出师后请师傅“镇场”(当顾问),每日付予两个工时的工钱。师傅去世后,周理发每次经过揭阳,都要去拜见师娘,一直到师娘离世。

出师后的周理发于潮州府开场操业,一驻30余载,他的作品几乎遍及潮州府各县。据其子孙介绍,周理发是位多面手的木雕匠师,尤擅策马挥戈生旦,携鸬打渔蓑翁,峻岭栈道古桥和飞檐宫阙亭阁之雕设。其作品深得当时社会名流、乡绅的赞誉,在那个时代的潮州,周理发是当仁不让的“大名师傅”(潮语,意为很有名的师傅)。

原本周理发于潮州府城已立稳根基,谁知时势骤变,日寇流窜,府城沦陷,无奈只得重返故乡。幸得其技艺精湛,加上工友、学徒的支持,很快便在本地打开局面。理发在溪南做大师傅的时候,家中仅工友学徒(含家属)就有30余人,每顿饭必须做70多人份。

三儿子周遇宝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自然而然地成了父亲手艺的接班人,同样在13岁开始学艺,并跟随父亲行走于普宁及周边各县乡镇。从学习阶段到日后的独当一面,周遇宝在技艺上乐于钻研,心志专注执着。工场每晚睡前,工友们一般都是围坐一起品茶闲聊,他却常常捧着别人的作品鉴赏;到戏台前看戏,他特别注意研究角色的头饰、衣着、姿态;雕刻水产禽畜、蔬菜瓜果前,他会先找来实物,观察揣摩。周遇宝作品在同行中口碑最好的,是梅下窥雀伏猫,水滨戏篓虾蟹,跃踞展威狮虎和小虫吃叶芹菜等。

周理发、遇宝传世作品不多,民国时期,周理发带领儿子周奇遇、周遇宝及多名工友完成了普宁市泥沟村亲仁里祠堂祖先龛、香案、楹柱等的木雕创作。整座祠堂在文革时期受到村民有意识的保护,没有遭到太大破坏,现由屋主后人管理保护,才使我们得以在今天欣赏到这一民国时期的木雕精品。

祖先龛金漆木雕(20世纪30年代)

该作品刀法劲锐,镂雕层次丰富(五层),布局紧而不乱,亭台楼阁、桥廊树木与众多人物安排合理有序,动静相宜,营造出浓厚的故事气氛。细节繁而不复,人物的发丝须眉、衣褶纹路、刀枪剑戟、冠袍铠甲等被一一刻画出来。这一作品由周理发、周遇宝、周阿愚、周阿房、周阿宏、周阿有等匠师合作完成,综合运用了通雕、浮雕、圆雕、线刻、髹漆贴金等多种工艺,手法娴熟细腻,代表了民国时期潮州木雕的一流水平,整龛木雕构件保护程度较好,现仍供奉神主。

作品表现故事内容为“百忍堂”。百忍堂,张姓堂,据史书记载,唐时的郓州有人曰张公艺,九代同居,竟和和睦睦,相安无事,唐高宗甚是好奇便问其故,张公取出一张纸写下了一百个“忍”字,唐高宗十分赞誉便赐号“百忍堂”,从此各地张姓大都以“百忍”为堂号,并列为祖训。

潮汕传统建筑木雕大体髹漆贴金,这座祠堂梁架上的贴金大部分经氧化脱落,呈现出另一种古朴美感。

两边梁架各装一对“竹头象”、“树根狮”。“竹头象”,以竹头形式雕刻成大象造型的象座。“树根狮”,用树根形式雕刻成狮子造型的狮座。这类造型是民国时期潮汕民间艺人创新的一种象、狮形式,极具时代特色。

植物雕刻风格写实,莲叶上的虫洞都被一一刻画出来。

千工五百磨,斗艺出精品

传统潮州木雕雕刻的主要工具很简单——凿仔、雕刀、敲槌、磨刀石。要做出真正“如气”(漂亮)的作品却并不容易。头一两个月也许只能学会磨刀,老一辈要求学徒磨刀必须蹲着,长时间蹲着干活是做木雕的基本功。刀要磨到比剃头的剃刀还利,有的木雕师傅用刀熟练,可以直接用大方凿给自己理发。凿仔、雕刀有不同型号,大部分请铁匠打制。过去木雕师傅大体与打铁匠有交情,工具多是量身订制。现在铁匠少了,雕刀凿仔主要由当地商店从福建等地批发过来。

各种型号的凿仔、雕刀。

龙眼木制作的敲槌。

过去做木雕常“住宫歇庙”,祠堂、神庙、民居,匠人们白天干活,晚上打地铺休息,一待就是几个月。出外工作称为“出场”,以往出场都是步行,色料、雕刀、敲锤、棉被、草席等皆随身携带。他们在“亚细亚”牌油桶上打几个洞,再做一个盖子,下面装上木架,这样制作成的“行李筒”用来装衣物,防雨防潮。再加上竹编的“家伙篮”,装着工具和服装,用扁担挑着走。

用亚细亚油桶挑水的男子。洋油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之后的百年里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洋油、火油公司经营。物资紧张的年代人们常常把洋油桶收集起来利用。(图片来自网络)

昔时潮汕木雕班子多,有斗艺的传统。一座建筑以中线为界对分两边,请两班工匠雕造木雕构件。双方工匠互不交流,为了防止对方偷师,还会在木雕上盖纸,甚至在中间摆上一张大大的晒谷垫。最后由主人评选出的水平高者,除了原有工钱外,可另外多得一笔赏金。普宁市泥沟村亲仁里祠堂,就是溪南村与华溪村木雕工匠斗艺的作品。老师傅们回忆,那时候花上三、五年完成一座建筑木雕构件的雕造,是十分平常的事情。以工时计工钱,每天干的活不在多,而在精。遇上讲究的主人家,更不能做得太快,如果当天雕的东西不过关,则很可能得丢掉重做。潮州木雕以“通雕”技法见长,亲仁里祖先龛做了五层镂雕,某些雕刻角度要求极其刁钻,木雕师傅必须自己制作特殊的雕刀。他们发现进口洋伞的铁骨钢质很好,用炭火将其软化后做成半圆指甲形的超小雕刀。因此,有时候听到小贩在巷子叫卖雨伞,遇宝师傅的家人就要上前询问有无伞柄上盖着外文的铁骨洋伞,有便要买一些来备用。专门制作工具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有时候个工时中有个是在打磨工具,他们称之为“千工五百磨”。

在这样的竞争机制下,匠师们极尽技艺,在创新与精细上各显神通。对他们来说,名誉往往比金钱更重要,有时候为了在技艺上超过对手,不惜耗费大量的工时人力,甚至亏本干活。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只有获得了声誉才能打开市场,这场亏掉的工钱可以在下一场挣回来。

亲仁里祖先龛,左右两边的《百忍堂》、《郭子仪拜寿》的龛门木雕,在技艺手法上不相上下,皆为难能可贵的木雕精品。

(祖先龛全貌。摄影:蔡海松)

(左右龛门木雕局部对比图,左、右图分别为溪南村、华溪村工匠作品。)

经历文革“洗礼”,祠庙遭受大面积损坏。改革开放,经济起飞,潮汕地区掀起了一股恢复祠堂、庙宇的风潮。一时间村村修庙,处处建祠。周遇宝师傅的儿子周天惠、周天鹏、周天思等承其衣钵,改革开放前在汕头木雕工艺厂制作出口木雕工艺品,后回乡承接祠堂、寺庙、民居木雕工程。周天惠认为,改革开放前木雕主要做出口,比较精细,因为验收师傅的要求很高,例如做人物面部时,必须用进口牙刷的骨柄进行磨光;改革开放后,祠堂宫庙争相恢复,做工往往较以前粗糙。这种“潮流”要不要跟随?周天惠也极为纠结,主人家要求多快好省,短时间内极难做出精品。若坚持精工细作,有时还遭同行讥讽——做得精细,不如粗糙点好加快速度,钱来得也快。周天惠悲观地说,现在在潮汕传统建筑里要找到新刻的潮州木雕精品是很难的。

下一代别再做木雕

如今,周遇宝的孙辈从*、从商、从医……再没有一人继承家族的木雕手艺。周遇宝过去常给儿孙讲起以前的艰辛:民国末期通货膨胀,有一次在潮州做完工得了粮食,因返乡路远,便卖掉粮食换了钱,等走回普宁之后才发现,纸币已经严重贬值,辛苦挣来的工钱一夜之间变成了一文不值的“厕纸”;50年代初期,家里紧张得连柴火都没有,想着可能没人会再需要木雕,只得忍痛把那些在解放前精雕细刻的神龛构件都劈了烧火。人民公社时期,周遇宝参加工会,在里湖公社参加宣传展览工作。有一次因为构思制作“大猪”泥塑忘记参加田间劳动,被大会点名批评为“懒汉”。

大跃进运动宣传画的“大猪”。(图片来自网络)

文革时期,家庭困难的周遇宝为了贴补家用私下接活,他的名字被写上大字报,“企汽灯下”,遭受软禁。那时候的他,告诫自己的子女不可提起自己的祖父周理发是“大名师傅”,以免牵扯上“剥削”的罪名。

文革时期乡村批斗场所常常在主席台上摆两盏汽灯(也叫桅灯、马灯),被批斗的人则站在汽灯下面,因此潮汕老一辈称那个时期挨批为“企汽灯下”(“企”在潮汕话中是“站”的意思)。(图片来自网络)

《农民运动讲习所》木雕完工后,组织单位没有给匠师们结算最后一个月的工资,隔年再去找的时候发现单位已经解散……做木雕需要长期蹲坐,匠人很容易落下腰、颈椎和胃部的毛病。“工”字不出头,敲敲打打一辈子,所得也只是够用,一遇到时局变化,生活上很可能陷入难以承受的窘境。遇宝师傅年老后交代子孙:下一代别再做木雕。

听了周遇宝家族的木雕故事,很难不感叹大时代、大环境对普通人的影响。周遇宝年退休离开汕头回乡,4年后去世,没有赶上后来申报职称、评选荣誉的时代而不为更多人知晓。昔时民间工匠创作不留名,他们的许多作品散落各地,经历自然、人为不同程度的损坏,如今能保留下来并被确认的少之又少,就连遇宝师傅的子孙手中,也难存其一件作品。我想,在时代的洪流中,必定也存在着许多像周理发、周遇宝这样寂寂于时代里的大师,或许一个人活着不是了让别人记住,但雁过留痕,谨以上述记录,为一个时代的中国匠人生活作小小注记。

周氏家族作品

《农民运动讲习所》木雕(鸟瞰图)大型屏风()

(图片来自网络)

年,周遇宝与张鉴轩、陈舜羌、林行能、李水棕等12位匠师共同创作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农民运动讲习所》木雕(鸟瞰图)大型屏风。此屏长5.2米,高3米,为原人民大会堂广东厅陈设品,国家级木雕珍品。运用深浮雕、浅浮雕,透雕等多种工艺手法,表现的内容有楼阁、亭台,曲径流水,林木苍翠,并计人物35人,无不栩栩如生,神韵独到,尤其是刀笔精细明快,线条婉丽清远,画面物像的呼应关系处理得恰当好处,充分体现了人物和场景的因意关系。(雅昌艺术)

张鉴轩:著名潮州木雕艺人,其圆雕蟹篓荣获年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奖。代表作有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内陈设的大型全漆木雕《花鸟》、《鱼虾》等。

陈舜羌:张鉴轩之徒,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潮州木雕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培臣之父。他同张鉴轩合作的“蟹篓”,年获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展览会铜质奖章。自此,“蟹篓”成为潮州木雕的代表作。

林行能: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曾任揭阳市工艺美术研究院名誉院长。

李水棕:工艺美术师,年李水棕与叶锡永合作的《龙虾蟹篓》参加了全中国工艺美术展览,被视为珍宝,现收藏于汕头工艺美术陈列馆。

《幸福院》(,周遇宝等)

作品表现内容是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村兴办养老院对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老人颐养天年、其乐融融的场景。(摄影:曾广锡)

《樊梨花拜帅》(20世纪70年代,周遇宝等)

(摄影:曾广锡)

年“文革”开始至年期间,木雕的创作和生产仅限于一些现代、花鸟之类题材。年贯彻落实周总理提出的“除了反动的、*色的、丑恶的以外,都可以生产和出口”的原则,恢复和发展工艺美术生产,木雕在创作题材上才不受任何限制。挂屏《樊梨花拜帅》以传奇小说《薛丁山征西》中的“樊梨花拜帅”作为表现内容,凸显古代人物战将题材的传统韵味,极富潮汕木雕的地方艺术特色。画面构图严谨,紧凑得体,层次分明,丰满而不繁杂。每个人物身高8厘米,神形毕肖;树木、亭台、岩石等搭配合理;六匹战马动态不一,刻划细腻,通、浮、沉雕技法融为一体,很有艺术感染效果,可谓是周遇宝先生创作的古代人物题材精品之一。(曾广锡汕头日报)

《大观园·庆元宵》《清明上河图》(,张维怀、林致远、陈炎坤、周天惠、周少雄、周健明等多名艺人共同完成)

(《清明上河图》作品局部,图片提供:常平)

《大观园庆元宵》作品长14米,高4.9米,厚0.2米,画面共容纳了13座亭台楼阁,多个姿态各异的人物。设计构图上,布局巧妙且疏密均匀,径路通透而层次分明;视觉效果方面,远观磅礴大气,近观精美细致。这是潮汕木雕通雕的传统工艺和现代化建筑物装饰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该作品获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设计一等奖。年末,以张维怀为主创的这一工匠班子又为东方宾馆制作了刻有17艘船、个人物和众多动物及各种物品的大型挂屏《清明上河图》,其中动物计有骡马42头、骆驼3头、猪牛14头,还有桥梁、房至、树木等静物,作品真实再现了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画作的风貌。(谢奕锋,何耀辉《天工镂雕广东木雕》)

《繁花似锦》(4,周天惠、赖卓君)

作品高1.5米、宽1米、厚60厘米。花篮玲珑剔透,似手工编织的藤篮,达到乱真的艺术效果。篮中十一种花卉错落有致,相互搭配,充满生机。中间三朵牡丹为主,呈舒卷翻飘之态。左侧的菊花、芍药、兰花、梅花及石榴,疏密交织,穿插有势,数枝梅花粗细盘曲,俏丽挺拔;两只石榴裂开榴子,突出它具有“多子”的寓意。右侧其他花卉相互掩映。作品主要运用了圆雕与沉雕技艺,花朵伸出篮而悬空,富有动感。梅花、牡丹花蕾及美人蕉的向上延伸,与垂下的绸带连接,既使整体显得丰满完美,又对表现的花、枝、叶起到固定作用,不易断折,妙在其中。(曾广锡汕头日报)

--TheEnd--

支持羽人行走田野,用图文记录生活,

感谢您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