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松江
书法、绘画、戏曲、摄影……这里不是专业的戏剧团,却个个有绝活,成为泖港镇里家家户户知晓的“百姓明星”!
他们是活跃在泖港五厍地区的文体爱好者们,兴趣相投的他们自发成立了民间组织——钱勇赴工作室,这里也是松江区街镇中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群文工作室,座落在泖港徐厍村。
旧家当拼出工作室
75岁的钱勇赴是这个工作室的“主人”。钱勇赴爱文艺,在镇上是出了名的。从前,他的工作室在泖港老街一间简陋的屋子中,每天中午12点一过,老钱会准时开门,往三把旧茶壶里沏满茶,等候其他老伙伴来。他把以前的旧家当七拼八凑地搬了进来,缝纫机当成了练毛笔字的案板,五斗柜里放满了旧书,角落里一台简易木板装订三角隔板成了电脑桌,橱柜顶上还歪斜地“躺”着一架上世纪70年代的支架照相机。
▲左1钱勇赴
“以前咱们那地方虽说有些简陋,也被钱老装点得功能齐全,这是咱自己的工作室。”吴水运先生是钱勇赴的老朋友,他们共同见证着工作室的成长。
到这个工作室来的人,图的是志同道合。吴水运被大家称为老师,将自己的技艺交给了有兴趣的村民;吴其麟,年轻时曾是镇文工团演员,退休后兴趣不减,在这里找到了归属;夏建发告诉小松,自己曾患重癌症,但如今,身体恢复良好,他把康复归功于能在这间“工作室”里结实到了兴趣相投的朋友,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新地方老朋友
为了进一步加强民间文化团队发展,在全社会营造崇文的良好氛围,同时也让爱好群众文化的老人们有一个宽敞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爱好文艺的人员,泖港镇相关部门通力协作,最终在徐厍村把两间集体房作为钱勇赴群文工作室。新启用的两间活动室近一百平米,室内办公桌椅、电脑等一应俱全。
不久邻近的曹家浜村、兴旺村中不少村民都成了这里的常客,有的还是钱勇赴的忠实“粉丝”,平时遇到“艺术问题”就来向他请教。钱勇赴说:“一部分创作灵感就来源于大家的闲聊。”他听力不好,这也成了他嘴里自己的“优势”。“有时,灵感来了,把助听器一摘,转身对着电脑写起来。”任其他朋友在身后听戏唱曲,丝毫不受影响。
文艺会友热闹非凡
以文艺会友,村民们对这间工作室的兴趣很浓,现在,这里每天吸引了近二十个爱好文艺的老年人在工作室里练书法、论摄影、谈创作。
在这里,聚会成了习惯,大年三十、初一也不停歇。还未见人,远处就传来大嗓门的说笑:“来来来今天看看我创作的新戏……”进门只寒暄了几句,兴头来了,有人伸手拿起一把二胡,大家就即兴地先来上一段。平时,在这里练声、练字、排剧、研究摄影,攀谈、切磋中不知不觉就过了一个下午。
群文工作室的艺友们,热情更是高涨,创作了不少作品,也真正体现了“在追求快乐中崇尚立志,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思想上、学识上、艺术上永葆朝气,与时俱进,乐于奉献”的工作室宗旨。群文工作室在各类市级、区级比赛中荣获优秀奖。
寓教于乐,陶冶情操,这个民间工作室让广大群众有了休闲之地、学习之处。他们从生活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了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