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西河到北京吴定玉故乡西河古镇国画作 [复制链接]

1#

吴定玉出生地西河古镇芮家巷

从西河到北京-----记父亲吴定玉

1

古镇位于青弋江西岸,故称西河。

老街上,民居商肆鳞次栉比,青石路面曲折蜿蜒,河水从小镇身旁悄悄流过多年。

年,父亲降生于此,又被匆匆抱走。

激增的人口与有限的粮食,使得那一代人在饥饿中长期挣扎。父亲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也许是这个嗷嗷待哺的新生儿,加深了长辈们的生存焦虑,无奈之下,只得交予别家抚养。

父亲在西河生活的时间虽短,西河却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他有时会在西河对岸的沙滩上写生,黑瓦白墙,船只往来,悉数在速写本上生发开来;偶尔也会走进老街,用镜头记录古镇的斑驳街景和风土人情。

我不清楚他画了多少遍西河。

年,父亲参加“皖山徽水”系列组画创作活动,作品仍是以西河为主题——那时他已经画了很多地方。

我想,西河老街的古旧风貌与街头叫卖,一定常常进入他的梦乡吧。毕竟那是他感受到的最初的世界。

吴定玉丈二国画作品《春风又绿弋江岸》

2

父亲有双大手。这是在刘家埠练就的。

离开西河之后,父亲便要面对务农的命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在农人眼里并非是田园诗。

播种、插秧、施肥、收割、贮藏,一轮春夏秋冬便倏忽而过,也不知在*土与苍天之间俯仰了多少回。

一次他正插秧,小腿处忽觉疼痛,定睛一看,原来是三四只蚂蝗附在腿上吸血。笔者听说此事亦不寒而栗。

不过,父亲亦有苦中作乐的天赋。每逢过年,他会制刻版、印门神,让家里的老人在村里贩卖,每日满心欢喜地数钱。

他幼时热衷看小人书,描摹书中人物,这印门神的手艺想是从此间衍化而来。有这般浓厚兴趣,美术老师自然很喜欢,对他悉心指点,书画皆有进境。学校的墙报、黑板报都成了他早期创作的地方。

但是,这些在当时看来只是小插曲。养父认为,父亲应该成为一名庄稼汉,或是继承他的衣钵,成为木匠。

父亲想要逃离。就像当牙医时的余华,或是当警察时的阿乙,他不想碌碌一生,而是要成为闲云野鹤般的艺术家。

鹤不同于鸡鸭鹅,这种鸟类若过上日产一蛋的生活,定是苦不堪言。

他想去参*,养父不允。恰逢小学招收代课教师,父亲重拾书本,匆忙准备一月,竟顺利过关。此后才慢慢告别田间地头。

作为小学教师的父亲,用第一个月工资去买了本《芥子园画谱》,时时临摹,算是摸到初学门径;渐渐当起了美术老师,教学相长,不亦乐乎。

吴定玉故乡情系列作品41《远眺珩琅华严寺》68cmxcm

3

我出生后40天,全家搬至双摆渡。

这是青弋江东岸的一个乡村市集,父亲选了一处*金地段,借了些砖瓦,开起了“鸿飞综合商店”。

他那时已有“鸿飞”的笔名,不知是因为喜爱苏东坡的诗句,还是对徐悲鸿的仰慕。

双摆渡是我的天堂,我尤其喜欢那里的夏天,可以嬉闹于野外,亦可浮游于水上。每到夜间,常有晚归者在河对岸呼叫渡船,有点《边城》的意境。

父亲自然也喜欢这个地方。那时他已培养了诸多爱好,口琴、二胡、钢琴之类的乐器皆可摆弄,闲时坐在门口拉一曲《二泉映月》,活脱脱一个文艺青年。

对于绘画的兴趣,父亲更是有增无减。他订阅了大量的期刊杂志,以窥探外面的艺术世界,同时也向本地的艺术家们问学求艺。

胡德旌老师是艺术系科班出身,他为父亲的热忱所感,鼓励父亲参加*山书画院的函授班进行系统性学习。

年,父亲攒足80元报名费之后,便开始系统学习书画课程。

如此书信往来,边问边学,又是三两个寒暑。那一时期,张建中、郭公达、郑若泉、梁华中四位老师对他影响较大。

每次书画院组织写生,父亲则将平时积累的一箩筐问题背进山里,向老师们一一询问。据说,梁华中老师起初见父亲底子薄、问题多,颇有躲闪之意,后来见他至诚至性,倒也渐渐欣赏,授以艺道。

我家至今还保存着父亲与梁老师在迎客松前写生的合影,照片中父亲喜形于色,如获至宝。

结业时,*山书画院举办了师生作品展,父亲的《珩弋风光》获优秀奖,他得意地跟我说:“进省博物馆的第一张画便是我的"。那情形像是种子突破土壤,第一次看见阳光。

父亲作画到凌晨3点的习惯,想是那时养成的。双摆渡街边商铺密集,偶发失窃案件,这间鸿飞综合商店却是例外——夜半三更,店主尚未熄灯,纵使是小偷,也觉得疲倦了吧。

父亲曾自号漏雨斋斋主,颇有自嘲的意味。

在双摆渡时,每逢阴雨天气,家中漏雨是常事。雨水沿墙而下,年深日久,白墙上渐渐现出斑驳痕迹。

父亲说这是“屋漏痕”,在他的一些表现徽派建筑的作品中常见到,也算是师法自然吧。不过,因为屋内湿气太重,养了好多书虫,咬坏父亲的不少作品。

离开双摆渡之后,家中虽不复漏雨,陈设却依旧简陋,漏雨斋则成了陋雨斋。

吴定玉国画作品《西河珩琅一水牵》cnx70cm

4

在十多年的小学教师生涯中,父亲大部分业余时间都在研习书画;他不仅研究石涛、李可染、徐悲鸿、毕加索等大师的传记、作品,也常利用假期时间外出写生、摄影。

家乡的珩琅山、青弋江、敬亭山、西河古镇等景物早已吸饱了父亲的墨汁,却不足以盘踞多余的宣纸。于是父亲走得更远,皖南山区的崎岖山路,查济古村落的石板小径,乃至*山、九华的平仄石阶,都常有他的足迹。

每次旅行结束,父亲便开始闭门创作,将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付诸纸上。《寒江独钓》、《渡口山村》、《*山云烟》、《观瀑图》等作品都是这一时期诞生的。父亲将这些作品纷纷寄出参展,各种荣誉证书、获奖证书亦随之而来,不知不觉便有厚厚一摞。

这些成果自然使父亲在家乡小有名气,他也因此被借调到*府从事旅游与招商工作,告别了小学教师的生涯。

吴定玉故乡情系列作品24《春风又绿弋江岸》68cmxcm

5

旅游开发与招商工作为父亲的创作增加了更多素材,不过杯盘交错的工作应酬,也侵占了他部分创作时间。

夜深人静时,父亲便悄悄将他的创作时间补回。他点上一支烟,疲惫渐渐散去,思绪随着陶辛水韵的微微细浪摇曳起来,景物以未有过的姿态在纸上徐徐展开……父亲在这样的状态下创作了《雨霁》、《秋韵》、《*山之水天外来》、《春山滴翠》、《陶辛水韵》等作品。

邮差仍然定期将报刊杂志放到他的桌上,仿佛在一遍遍告诉他“山外有山”。这促使父亲的艺术触角开始向外延伸。他曾在上海博物馆前排队数小时,只为一睹《清明上河图》的风采。在杭州,他对着*宾虹先生的幅画作惊叹不已,真迹带给他的震撼远胜于印刷品。

我外出读书的几年,父亲在网络上结识了不少画友,大家一起谈艺论道,兴味无穷。这也让父亲动了行走南北的念头。

这时他已在县城工作,每日仍是握笔的时间超过睡眠时间。只是不喜日常应酬,可惜了创作的时间。饭局上,同事们大多谈论钓鱼、麻将之类的消遣之事,父亲听来只觉索然无味。

唯有在家画画,或是外出写生,才能激起他的热情。

年,父亲在皖南写生,偶遇范扬老师,喜不自胜;便跟随范老师写生十五日,竟和队伍一同行至江西。

也许是这一次的写生经历,让父亲觉得自己非走不可,像是远山远水正在等着他的到访;他要去赴那山水之约。

果然我一毕业,他便如释重负,速速收拾行囊,北上天津,不久即辗转到北京。这情形倒似葛洪所说的“儒者万里负笈以寻其师”。

这几年,父亲仍然画得不亦乐乎,作品相比之前自是另一番境界。龙瑞先生称他的作品“温润”,范扬先生谓之“明快”,算是褒奖之词吧。

父亲将出作品集,要我写篇文字。

他常把我称作他最杰出的作品,也许出于这种逻辑,作品集定是要将我也收罗进去。

对我来说,这显然是个难题。父亲擅丹青,而我并未继承他的衣钵,于绘事所知甚浅。故而多谈生平,少论艺道,以免行家笑话。

吴珩弋

吴定玉国画作品《远眺珩琅山》50cmx50cm

吴定玉国画作品《家门口的塘》70cmxcm

吴定玉国画作品《拾阶而上境无止》50cmx50cm

吴定玉国画作品《珩琅山天王殿》50cmx50cm

吴定玉国画作品《古镇西河是故乡》68cmxcm

吴定玉国画作品《古巷升深》50cmx50cm

吴定玉国画作品《沿河酒家》50cmx50cm

吴定玉国画作品《珩琅山观音寺》68cmx68cm

吴定玉国画作品《月是故乡明》50cmxcm

吴定玉国画作品《弋江春水向东流》68cmx68cm

吴定玉国画作品《徽色西河水墨韵》68cmx68cm

吴定玉国画作品《西河罕桥新貌》68cmx68cm

吴定玉国画作品《戊戌春节西河行》68cmx68cm

吴定玉国画作品《古镇春韵》68cmxcm

吴定玉国画作品《古镇春韵》68cmx68cm

吴定玉国画作品《封存的西河后街》68cmx68cm

吴定玉国画作品《忆江城》68cmxcm

吴定玉国画作品《古镇西河是故乡》68cmxcm

吴定玉国画作品《西河芮家巷》68cmx68cm

吴定玉国画作品《河边漫步》68cmx68cm

吴定玉国画作品《兴来无远近,为睹芮家巷》68cmx68cm

吴定玉国画作品《岁月悠悠》68cmx68cm

吴定玉国画作品《珩琅西河一水连》68cmxcm

吴定玉国画作品《心宽忘巷窄,思乡总留连》68cmx68cm

吴定玉国画作品《家乡最高峰》68cmxcm

吴定玉国画作品《清明珩琅朝圣图》70cmxcm

吴定玉国画作品《珩琅山行图》68cmx68cm吴定玉国画作品《西河揽胜图》68cmxcm

吴定玉国画作品《上街一角》68cmx68cm

吴定玉国画作品《月上西河》68cmx68cm

吴定玉国画作品《拾阶而上》68cmx68cm

吴定玉国画作品《故乡的小河》68cmxcm

吴定玉国画作品《西河月夜》68cmxcm

吴定玉国画作品《珩琅古塔》68cmx68cm

吴定玉国画作品《芮家古巷》50cmx50cm

吴定玉国画作品《上街小景》50cmx50cm

吴定玉国画作品《水涨堤增古街道》50cmx50cm

吴定玉国画作品《九华佛觉出珩琅》68cmx68cm

吴定玉艺术简历

吴定玉,笔名鸿飞,陋雨斋斋主。年7月生,安徽省芜湖人,中共*员,常居北京。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香港文联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创作中心执行导师,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国山水画创作院宣传部主任,中国山水画协会宣传部主任,专职画家,年就任全国第三届群众文化美术书法大展评委、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画家,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市场报艺术顾问,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芜湖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安徽芜湖中山书画院(执行)院长,芜湖县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等。年—年,于安徽省*山书画院学习中国画山水专业(师从梁华中、郑若泉、张建中、郭公达等老师);年6月,结业于中国美术家协会培训中心山水高研班(张金荣、吕云所、师恩钊、王培东、霍春阳、雷*民、叶向阳等11位老师);年7月,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山水高研班范扬工作室(范扬、龙瑞、杨晓阳、卢虞舜、程大利、李铁生、梅墨生、李小可等20几位老师)年8月在江苏徐州雁南艺术会馆成功举办“吴定玉写生山水画展”,年9月在福建厦门张雄美术馆成功举办梦起八闽---吴定玉福建写生作品展。作品曾赴法国巴黎、日本东京等地展览,并获奖、被收藏。曾在《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中国美术市场报》、《神州诗书画报》、《中国国家画院师生优秀作品集》、《中国*协》、《东方水墨》、《国画大家》、《品牌文化》等多家报刊、画集发表作品。出版作品有《吴定玉山水画集》、《定玉写生中国画专辑》、《吴定玉写生山水画集》、《吴定玉写生画集》(---)、《梦起八闽---吴定玉福建写生作品展画集》、《翰源寻道----吴定玉卷》、《盛世丹青——中国书画吴定玉山水作品》(单行本)等。作品《六盘山下》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塞上明珠.美丽宁夏——第八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在中国人民革命*事博物馆展出;作品《东方之珠》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重温经典”娄东(太仓)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在宋文治美术馆展出,并获优秀作品奖;作品《金陵新貌》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作品《音乐之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石岛新姿》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首届“八大山人”全国山水画作品展;作品《又见扬州》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纪念扬州2周年城庆——“丹青扬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作品《皖南雨烟》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梦?*山*”全国山水画(中国画)作品展;作品《东方之珠系列之二》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作品《又见石岛休渔时》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逐梦·威海卫”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作品《休渔海域》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纪念叶浅予诞辰周年“潇洒桐庐”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了解红杨镇资讯?那就赶紧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