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颠疯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张海帆笔名:天林自署:简斋。梅州市美协理事,梅州市书协会员,岭东书画院画师,梅州市摄协会员,丰顺县美协常务副主席。
作者自述:我的片言片语
画画要有兴趣,才能学下去,一切艺术皆然。我也许是天生兴趣吧!自小我就喜欢用火炭在墙上涂鸦,喜欢临摹连环画。所以虽然没有机会进美院学习,但几十年我一直坚持下来。我经常对一些朋友说,如果小孩喜欢画画才送去美术培训班,不要叫他们勉强去学习自己没兴趣的东西。现在写字画画的人非常多,但是出众的画家却是凤毛麟角!不过,如果是因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画画,可以从中获得愉悦,也是人生快事!没必要追求成名成家!中国画门类太多了!工笔、写意、山水,花鸟,人物……,我是比较喜欢画山水,喜欢大山沉稳坚毅的品格,任凭春去冬来,不动声色,落落大方,云涌泉鸣,蕴育禅机。我以前画画总是追求对所描绘对象要达到似的效果,力求体现明暗块面而接近素描,远看似乎还行,近看却没东西可看!岭东书画院院长激夫老师说:书法和国画最终都是追求线条美!我慢慢觉得为然。中国画自有一套表现方式,中国人也有自己一套欣赏方式。如中国画的留白就有无穷的奥妙……我曾笑着对油画家说,国画是不讲道理的!
有幸跟随羊草老师丰顺写生,还多次现场观摩羊草老师从开始到完成的整个作画过程,从中对画画技艺学习感悟不少!其实写生不一定每次要到名山大川,有敏锐艺术眼光的画家在不起眼的角落,也可以画出一张张精彩的作品。
写生可以解决构图的创新。大自然中的山石树木是在屋里想象不出来的。写生的同时又是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时刻,何乐而不为!
过了耳顺之年的人,还可以不断走走看看,向良师益友学习画艺,感悟艺术,感悟人生,快哉!近年在做一些助学公益慈善事,也得到书画界众多师友支持,乐哉!
张海帆乡情系列国画作品
《莲花山下我家乡》(×90)
注:莲花山脉,粤东南有名的三大山脉之一,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起于梅县区、大埔县间的阴那山,经丰顺县铜鼓嶂、九龙嶂、八乡山等,向西南方延伸余公里,山境内有多座在千米以上的山峰,形成一道道自然屏障。
《铜峰秋霁》(×90)
注:铜鼓峰也叫铜鼓嶂,位于丰顺县砂田镇,海拔高度.5米,为粤东第一高峰,自古以来以雄奇壮观的气势、丰厚奇异的自然景观,牵引无数文人骚客、显贵布衣心驰神往。这里蕴含了许多有自身特色的人文景观,主要景点有:太平*古战场、铜山佛国寺遗址、高山围龙屋等。
《铜峰毓秀钟灵气》(×)
《落汉鸣泉》(×49)
注:宋代理学家朱熹手迹“落汉鸣泉”摩崖石刻位于广东省丰顺县汤西镇南礤村的揭岭飞泉风景区,距县城约20公里。
《龙归漈秋韵图》(×70)
注:龙归漈瀑布位于广东丰顺县汤坑镇东南部,距县城约13公里,发源于丰顺海拔米的释迦山脉,高为米,落差为米,宽度为62米,有“广东*果树”、“粤东第一瀑”之美誉。
临范宽《溪山行旅图》(×68)
拟赵孟倾《双松图》(×50)
——————————————————————————————
天林印象
丁亥(年)夏初。丰顺行百人诗会盛事。予适逢其会。叨陪末座。得识天林先生。先生张姓。名海帆。丰邑埔寨人。事公职。落籍汤坑。闲习书画。自娱娱人也。其作常自署天林。会间相聚数日。切磋砥砺。互得裨益。畅叙甚欢。遂订交。先生性豁达。质朴厚。悦诗书。喜交游。每闻上郡贤士达人莅丰。辄趋前请益。或因缘际会。携其作求教于书画名家。或翰墨雅集。演所习于同好友朋。诤谅助行。虚怀容而能增识见。福缘汇心。眼界开而渐有心得。先生书画皆擅。尤钟六法。摹山水见情乐仁智。拟花卉知意寄春秋。予尝观其造景天地。云闲山幽。烟缭霭绕。叠翠层峦。激石悬流。丘壑内营。成物凝思。心随笔运。境与性会。法古见功也。其种梅则寒玉春晖。暗香盈袖。栽菊则金英秋酣。随遇而安。而笔致清雅。想见其人也。订交数载。聚则把酒言欢。谈书论画。睽则互通音讯。问况询情。先生不以余鄙。视若手足。款款情情。每念于心。近兄拟刊行画集。属余为文。余不避谫陋。掇言叙谊耳。甲午冬杪逸豪赘言
谢逸豪:揭阳人,自署讷斋、伶庵。职业书画家。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岭东书画院副秘书长,揭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耳顺·心顺·画顺
羊草
不记得是哪一年回丰顺老家认识了海帆兄,他比我年长,给我的感觉是为人谦和实在,言必称我为老师,着实让为弟的我难于承受,但凡我回老家,海帆兄必来拜访,带上自己的作品请教,诚恳之意,叫人感动,余只能尽自己所能为其作品点评一二,谈不上教授。前年余回丰顺写生,其不辞劳苦,一路陪同,一起在烈日夏雨中描绘家乡美景。其后凡有来穗,海帆兄必来余工作室品茗论艺,相交甚欢,从闲聊交谈中了解海帆兄从艺点滴。
海帆兄自幼喜画,但家境并不殷实,想学画但买不起纸笔,只能火炭当笔,墙壁当纸,那个年代的人,特別是山区乡下,学画条件很艰苦,只能自己创造条件,如果不是真的对画痴迷,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这点我也深有体会。海帆兄属于对绘画执迷不悔者,一头钻在里面就是几十年。乡下不似城里有众多艺术机构、美术院校,可供交流学习机会,沒有老师的指点,路子难免走歪,小县城难得有几位志同道合的画友切磋,之間的水平也差不多,高不到哪里去,长期水平在原地踏步,得不到名家高手指点,这是作为业余画家最无奈和难于忍受的,常叹命运不公。就是在这种渴望无助的状态下,海帆兄还是利用工作便利、见缝插针寻师访友,努力改变工作、学习环境,坚持画画,精神着实难能可贵。改革开放,人才的自然流动,增加了互相学习机会,无所不能的互联网又开阔了艺术天空,让穷乡僻野愿意学习的人也能和世界交流,在信息充滿地球每一个角落的年代,年过半百的海帆兄在现代互联网中努力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画艺在这个时期得到很大的飞跃。
从海帆兄的近年来美术作品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早年在交通信息比较闭塞的条件下,海帆兄虽然很努力,但毕竟可以提供学习环境条件很有限,能看到什么学什么,没有选择,一直在比较低层面中求学,画在小县城虽说也有小名气,但总是给人的感觉只是一味追求具像、追求素描效果,审美追求离真正意义上中国画还有不小距离,同时也不太了解中国画的表现方法和笔墨在画面的运用,没有了传统作为根基,显得无根无源,瞎摸瞎画,相信当年的海帆兄也无奈、徬徨。好在改革开放后,学习之门方便了,海帆兄如海棉吸水般从各种渠道吸收养分,特别是懂得了学习中国画须从传统吸取营养的道理,有了学习方向,目标自然清晰了,这几年努力在摹写宋元画上下足了功夫,从中受益不浅,从其《溪山霁色》《胸罗山水有清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作品可以看到传统功力在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几年海帆兄懂得了做人做事要放松,画画也要放松,知道行万里路的道理,常在大自然寻找山水灵性,寻求自己心灵依托所在,获取创作灵感。作品《江山万里秀》、《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用笔洒脱、干淨、肯定,可以看出近年來从传统中打下的基础所显现的成果。创作的作品《八乡山大峡谷》取之大自然,构图饱满,墨色苍韵,笔墨老到,整幅作品笔墨色浑然一体,已經初显个人风格。
海帆兄是懂画的、能画的、画得好的画家。我相信。
如今已到耳顺之年的海帆兄,找到了属于自已的艺术道路,心顺了。懂得了中国画的艺术根本,画顺了。可歌、可喜。
羊草:《广州美术研究》主编、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大学美术和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