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莆田为什么是ldquo文献名邦海滨 [复制链接]

1#

近年来,莆田市*府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着力将大路、县巷、庙前等古街,打造成莆田版“三坊七巷”,将历史文化名城命名为“宋城”,但因与多处地名重复,更名为兴化古城。

前段时间,旧城改造进入实质性阶段,共鸣君期待它改造后,揭下神秘的面纱,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昨日梦到重回宋朝时期的莆阳大地,这条古街承载了太多人儿时的记忆,看似破旧窄小的小巷,却有着多年的历史,从明清到现在,都是市中心所在,地方不大,却聚集着大宗伯第、林扬祖故居、宋氏民居等等。很多人说老街就是宋朝时期莆阳的旧街景,没有老街,就没有莆田的“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就没有莆田灿若星河的文化。明朝嘉靖四十四年,莆田知县徐执策在县*府门口大街两端各建造一座木坊,匾曰:“莆阳文献”、“海滨邹鲁”,33年后,莆田知县孙继有又将匾额改为“壶兰雄邑”和“文献名邦”。莆田“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称誉也正是因此而来。众所周知,从隋朝(公元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年)长达多年的科举考试中,莆田共出了个进士、21个状元。其中,宋朝和明朝时,莆田是全国考取最多进士的朝代,占据着“中国科举第一县”。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也是最高一级中央*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此三甲皆是正奏名进士。科举考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因皇家盛事或推恩科,增加科次,每次有六千多举人参加,取三百名进士。两宋王朝,福建在文化教育上奋起直追,吹响了科举进仕集结号,这个朝代福建籍进士有人,名列全国第一,兴化府有人,为福建省进士总数四分之一,其中莆田县有人。一县占全省进士总数14%。无数的莆田学子在宋朝折桂攀龙,金榜题名,实现了封建时代最为光辉的青春梦想,踏上忠君报国之路。明代,莆田人继续其辉煌的科举之路,福建籍进士共有人,其中兴化府有人,莆田县有人。唐(五代)宋元明清,莆田县有进士名,其中正奏名进士有人,位列全国第一。兴化府有莆田县、仙游县、兴化县(明前期裁撤)三县,面积也只有平方公里,千年时间人口一般只保存在十几万人左右,却有着数量如此庞大的进士群,不能不讲这是中国古代科举史上的最大奇迹。莆田人的血脉是否含义文的源代码和源基因?这得从莆田人从何而来说起。西晋永嘉年间,中原战火纷飞,*河两岸陷入了长期的动乱之中,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的状态。那时,一些中原士族的有识之士有感于眼前不安定的社会局面,开始启动南迁的路线图。永嘉中原望族的大规模南迁被视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浩大的文化迁徙,对改变南方诸省,主要是福建的历史文化进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影响。中原是中国人共同的老家,我们的身上共同流淌着炎*的血脉,共同烙印着中华民族一样浅*色的胎记,浸染着五千年文明的力量与信仰。同样,莆田人绝大多数源自中原望族的后裔,天生有着正统的儒家思想和坚固的文化基因。莆田人如何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有着高度文化涵养的族群。共鸣君认为莆田人不仅有着正统的儒家思想和坚固的文化基因,还有完善的教育机构,才能让朗朗书声在年前的莆阳大地上回荡。唐朝初期,莆田文学开山鼻祖郑露三兄弟,在南山脚下筑庐读书,开办湖山学堂,开辟民间办学的先河,广招莆仙学子,为后来大兴书堂奠定文学基础,才有后来莆田“十室九学堂”的美誉,这是莆田浓厚学习氛围,全社会崇教兴学的生动写照。如,在著名历史学家朱维干先生的《福建史稿》教育一篇中得到印证,莆田的*学、县学、卫学总是比其他州*先行一步创建,比一些县学创建的时间会早一百年。作为*县两级的官方教育机构,对当地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成熟的教学结构,完善的官方教学,兴化*的教育水平一直处于全国的前列,领先于福建其它*州。再比如宋绍熙二年(公元年)置学田,建忠怒堂、十斋舍、经史库及祭器库。明洪武二年(公元年),建会膳堂、米廪、神厨、宰牲所。兴化*学在宋绍兴十九年(公元年),有学舍间,兴化*参加贡试的生员达六千多人,这只是一个三个县的兴化*,这些庞大的学生数量足以培养出庞大的举人、进士。这些数量的学舍、学馆和生员、贡生、太庠生,也足以“冠甲闽郡”。元朝初期,朝廷实施愚民*策,禁止在民间设书院、书堂,莆田人把书院、书社全部转为社祠,在社祠创办社学,让每一个家族的子弟,在社学接受教育。莆田人开创了以祠学为民间教育的先河,每一个家族乡老协商置祠田或社田,少则十几亩,多则近百亩,把祠田的田租作为维护私垫先生的报酬及祠学的杂项开支,形成一个可以循环维持祠学的良性发展的机制。祠学的开办,不仅让教育不会因为*策的改变而断代,让每一个家族的子弟不因家庭的贫困而失学,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提升了莆田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让每一个人都能识字写书,而且从更大的范围内培养最大可能中试的秀才、举人、进士,这是莆田能以绝对的进士数量著称另一个重要的原因。石兴化,这是史书中对兴化*城的简单概括。兴化*城经过宋宣和五年(公元年)的大规模维修,外城、内城全部使用石头,石砌的造价十分浩大,但莆田人还拥有全省规模最大的*学,设备非常完整的县学,甚至镇所的文庙,*石文庙、涵江孔庙的建筑水平都是很高,几乎都是用一等石料精细加工构筑起来的。四通八达的驿道、驿站、亭榭,三个县城之间相互贯通,驿路等级高,从遗存下来的何岭或萩芦梅洋寨,平整、宽阔、坚固,从这些资料真实存在的物质文化遗产上,莆田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为什么宋朝是莆田文风鼎盛时期,这与宋朝时期莆田丰富的物资基础分不开,北宋中后期,以王安石、蔡京(莆田仙游籍宰相)为代表的新派在皇帝宋神宗、宋徽宗大力支持下,展开了一场中国历史的变革,特别是农田水利法,这项涉及到农业根本的水利工程方案,以其科学而又灵活的*策措施,让民间资本引入农田水利建设,既解决朝廷财*短缺的问题,又让民间资本有利可图。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上马水利工程,据不完全统计,在短短二十年里,北宋国土上完成五万多个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至今仍有一万多个工程依然发挥着灌溉、排涝、泄洪等效益。在那个繁忙的年代,全国古代最大的综合水利枢纽工程之一——木兰陂,还有南安陂、太平陂、延寿陂等三十多个工程在莆阳大地之上建成,这些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不仅给莆田带来了一个千年的“兴化粮仓”,面积达二十万亩的兴化平原,而且给古代莆田奠定了丰衣足食、五谷丰登的物质基础,正是稻米飘香的粮仓,莆田学子才可以心无旁骛读圣贤书,实现忠君报国的伟大梦想。“家贫子读书,地瘦栽松柏”,北宋榜眼陈俊卿描绘出莆田人刻苦读书的模样,虽然时间已逝去了八百多年,时至今日,多少心怀叵测之人总是喜欢用陈俊卿的“瘦”与“贫”给力、刻薄,嘲笑莆田人是因为太穷了,才那样绞尽脑汁去“坑蒙拐骗”,恶意攻击抹黑莆田人。其实我们心里都明白,每一个学子,无论是乡村贫穷的学子,还是城里富家子弟,莆田人总会举全家之力,为他实现人生抱负铺垫一切的可能,这才是莆田科甲冠天下的真正原因。莆阳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