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涵元宝塔朝向进贤门,使揭阳贤才辈出 [复制链接]

1#
◆涵元宝塔闻见录

作者:彭妙艳

涵元宝塔闻见录

榕江右岸龟山上那座庞大建筑,其匾额为“涵元古塔”。文献记载与民间叫法,则往往少了一个“宝”字。

塔的所建,原为埋葬佛的舍利,常用七宝装饰,故以“宝塔”称之。后来不一定埋葬佛骨了,但作为塔的美称,却被传承下来,延安的那座宝塔是如此,揭阳的这座宝塔也是如此——尽管后者建设时,也在附近构搭一庵,但庵与佛跟塔之间,已经没有内在的联系。只是当时的人们,想不到别的可以表达意图的建筑符号,于是借用了塔的形式而已。

涵元塔跟*岐山巅峰上的宝塔一样,都是民间所说的风水塔。按照古人的观念,每个地区的风水(也即“地理”)都会有所不足,因此往往导致某些运气的不通畅。针对这种情况,历史上总是采取“修补地理”的做法,以克服存在的“短板”。惠来、普宁都曾先后有过修补地理的“德*工程”、“民心工程”的实际,各自的县志上记之历历。揭阳的同类活动行动更早,虽没有专门的记载,却留下两座著名的建筑和一批优秀的文章。

“揭阳多士天下都”,这是宋人徐璋有点写实的诗句,但这个出产文化人才的地方,却在嘉靖三十五年()出了郑旻和谢天经两名进士之后,一连60多年20余科风光不再。这自然急煞了一县的“父老绅衿”。于是天启二年()在知县曾应瑞的支持下,于县城正东位置“重辟一门,名进贤”,“进贤”固然寄托着广进贤士,“往日奕盛,则可得而指也”的愿望。可惜这次的工程没有取得实际的效果。按此后的分析,可能是“元气”没有得到收拢和涵养,于是,天启七年(),“父老绅衿”特别是当时的地方知名人士郭之奇、*奇遇、宋兆禴等报请知县冯元飚的同意,在京冈对岸龟山上建设宝塔“以壮一方之胜”,使“风俗人文以淳以昌”。然而接着倭寇、海盗相继来犯,知县忙于御寇,乃至把建塔的石头都搬去填塞双溪嘴水道,再后来,冯元飚上京任职,工程终于搁置下来。一直到了崇祯十年(),江南名士张明弼接掌县事,这才在揭阳本土人士的帮助下,历经三年的努力,于崇祯十三年()实现砖石结合宝塔的竣工,并取名“涵元”。“涵元既建,屹如补石炼五色之石,而维地奠六鳌之足,应集三灵,永遒百禄”,举县民众欢呼雀跃,仿佛看到重光的曙色已弥天际。然而也许是巧合,与进贤门两门相向,中轴线贯穿,直通学宫门前的涵元宝塔,终于使揭阳“运会递开,贤才辈出”(郑大进语)。

当然,不能不特别交代:在天启七年(),宝塔建设开工的翌年,即崇祯元年戊辰年,科举沉寂已久的揭阳县学,忽然有郭之奇、*奇遇、宋兆禴、辜朝荐4人金榜题名成进士,推起嘉靖二十三年()揭阳有林光祖、*国卿、陈昌言和郭维藩4人同榜登科的第二个高潮,历史上把郭之奇、*奇遇等4人的同时高中称作“龙飞首盛”,特在县城宣化街建坊纪念。后来4人都有各自的成就,后人乃誉之为“戊辰四俊”。这是揭阳文运中的一件盛事,发生在宝塔建设启动的次年。不管其中是不是偶合,反正涵元塔对于揭阳文化振兴的作用与意义就伴随着事实的佐证而载之青史,影响后世。前人把这个成果归功于当年“修补地理”的举措,从今天的认识论来看,我们不一定认同先人的那种说法,但是,以实际行动和特定的方式方法,去唤醒人们开展事业的自觉与努力,就可直接或间接收获预期的理想,圆了那追求的梦,却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冯元飚、张明弼等职官们与揭阳父老绅衿们对于涵元塔建设所贡献的赤心、智慧与力量,是人们不能忘却的。涵元塔作为揭阳文化的符号、标志与名片的典型性,也是人们所不能漠视的。它所涵的“元”,对于揭阳的发展和兴旺,永远都是动力。

正因这样,在称呼涵元塔的时候,我以为那个重要的“宝”字不要省略掉。

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

转载请注明来源作家书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