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愈率高吗 http://m.39.net/pf/a_4501962.html
出于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拜月的习俗很早就在我国流行。见于文献记载,春秋战国写成的《尚书?;尧典》就有“禋于六宗”之说,汉人注解六宗包括日、月、星、四时、寒暑、水旱。但古人祭祀月亮的时间是在正月朔日,而并不是在中秋。赏月是一种娱乐活动,汉代以后,拜月逐渐有了赏月的成份,这从“咏月”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到了唐代,赏月活动约定俗成在八月十五夜进行。北宋以后,八月十五才正式定名为中秋节。《梦梁录》载:“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为妇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进行叩拜,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潮人谓拜月为拜月娘。月属阴,叫太阴娘,民间管叫月娘。拜月都在露天场所,城市居民,在阳台天台或自家庭院进行;乡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里的大埕祭拜。
当吃过晚饭后,妇女们便换上新衣,带领孩子们安好香案,摆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中秋时节,柚、柿、杨桃、石榴、油甘、菠萝、林檎、芋头等果蔬,一齐登场,人们就将这些当令物产和月饼、糕点、煎堆、油饼等奉献给月娘。在农村,妇女常常在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艺,如用糯米饭、米饭条砌塔山,用剪纸贴柚,用带枝叶的油甘扎成孔雀等。今人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人们图方便购买,只是不若从前工巧。
拜月,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待出嫁姑娘拜月的重要心愿是寻求一个好夫婿。潮汕有首歌谣唱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团团圆。好夫婿,结良缘。今年团圆,明年团圆,年年团圆。”潮汕是个侨乡,不少妇人的丈夫远隔重洋,于是妇人托月寄意,更为情切,有歌谣唱道:“八月十五中秋夜,夜昏月朗天又晴。思君想君来看月,坐看明月到五更。听得寒蛩啼叫声,凄凄惨惨得人惊,不知我君在何处,欲托明月传心声。”正在上学的小孩喜欢在供桌上安放新文具和新本子,祈盼月娘保佑其读书聪明,成绩优秀。有时大人还要撮一点香灰,慎重地包在红纸上,然后用“井心水”(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打水水桶不能碰到井沿)送服,说这是月娘恩赐的“仙丹”,喝了能使人变得聪明、健康。
拜月后,家人闲笑庭前,吃糕饼,喝工夫茶,赏月谈天,心旷神怡。此时,大人们总喜欢给孩子们讲述许多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相传,月亮上隐隐约约的影子是位樵夫在砍一棵桂树。樵夫名叫吴刚,他醉心于仙道,却不肯专心学习,激怒了天帝,将其禁在月宫,命他每日砍伐桂树。世人谁能得到吴刚砍树掉下来的桂枝,谁就能长生不老。于是,常见有些天真的孩子中秋夜竟到处乱跑寻觅,希望能捡到从天上掉下来的桂枝哩。中秋之夜,年青的人们,更增游兴,月下泛舟,唱歌作乐,凉风拂面,飘飘欲仙。中秋佳景,尽在月明之夜也。孩子们则多自糊纸灯,赏月游行,凑凑热闹,也有一番欢乐。当代城镇孩子多到花纸店购买多式灯饰游赏。有些学校布置学生自制灯景,开展竞赛,是很好的工艺和美术教育。
拜月时还有一些古老的习俗,充满趣味和美好的愿望,现在估计只有到农村一些年纪较大的妇人才会记得了。
a、跪月华
中秋习俗。中秋晚上,天上会有月华出现,一般妇人少女都要等着看。月华是月亮边上一圈红色的光晕,如果看见月华,便要立即跪下祈祷,默念“保佑我配着好儿婿”、“我食老做太婆”等愿望,希望以后会应验,但能看到月华的人很少。
b、卜针影
中秋节习俗。当月亮挂高空,发出清辉的时候,有人便会盛来一盆清水,轻轻地在水面上放一枚针,让它浮着,那针的下面便会现出种种不同形状的影子来,不同的形状会有不同的说法,妇女们便根据这些针影来测算自己命运的好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