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情结很重的女孩,来自江苏盐城却经常被陌生人和不熟悉的朋友当成*姑娘,骨子里的情结让我从小对大美*有着不一样的向往。
我是艺术生,记得专业老师看到我第一眼就说“这是一个*舞的苗子”无心的一句话一语成谶,往后的日子里真的对*各民族的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跳的不好但是非常热爱,会用业余时间去了解每个民族之间服饰衣帽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之前看过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等!最近因为身边多了一个锡伯族的小伙伴,开始去了解这个擅长射箭的民族,知道了多年前伟大的锡伯族祖先从沈阳徒步多公里西迁到现在伊犁察布察尔县的故事。
记得在北京陪锡伯族好朋友去艺考培训机构时,校长说你的朋友好像少数民族,我说她是锡伯族。接着像是停不下来一般的给校长室里的老师们讲了15分钟锡伯族的故事和历史,走之前校长说:“你说话的语气那个表情,我还以为你是*姑娘!”听到这样的赞美很开心,因为好像又凭自己小小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对我所热爱的*了解又多了一分。
其实这些年来每当有人问“你怎么敢去*”或者“你给我讲讲*有什么好玩的”我都尽量去跟他们描述一个真实的*,比起大的生活环境旅游景点,更喜欢讲述红山公园里广场舞大叔大妈跟着音乐随意轻快的步伐,某一天卖馕的小伙儿烤馕的间隙偷瞄一旁自家媳妇儿的笑容,团结路新艺里好看又便宜的礼服店,跟朋友晚餐时点一份椒麻鸡两份辣炒米粉还得是鸡肉的,再来两瓶阿娜尔罕的石榴汁的生活点滴。
这些讲述里当然有热爱,有情感,但是更多的是一种急切,害怕*被不了解的人误解。想要尽快的解释:其实我们*真的很好,不是外人所想象的那样,这些被误解中的*,在我近乎疯狂的热爱下不允许任何人的不尊重,这份感情就像极了孩童面对挚爱的玩具。
庆幸的是每一次好多朋友听我讲完都会说,这辈子一定得去*看看!这句话不论真心还是敷我都很开心!因为他们对*的看法和感受慢慢改变了,而改变就是一切的开始。我也当然明白*的文化历史悠长且丰富,所以现在的我开始学习维吾尔语,始终觉得要想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首先得从她的语言开始。
我去过*、走过首府乌市、路过小城阿克苏、见过跟歌曲里不一样的没有姑娘的达坂城、瞻仰过童年记忆里火焰山的风采,也见过很多从*走出来的演员,每次采访,无论时间长短无论什么话题,他们共同的一句话就是“感谢*这片热土”,那时候心里的感触太多,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让人如此*牵梦萦!
看过很多关于*的书,而《我从*来》不一样的是,这本书里没有花哨的语言技巧,没有浪漫的赞美歌颂,有的只是真实的*人眼里最真实的*,他们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长在*如今却生活在五湖四海,但是朴实的文字里,我只看出一样—对这片热土深深的热爱。
了解的越多,越觉得让更多的人了解一个真实的*于我而言像是一种使命,不再让人去因为误解和不知情去质疑整个*,让大家知道*除了好吃的瓜果,美丽的姑娘还有更多不一样的东西。
《我从*来》让我看到了更多从*走出来的人眼里的*。这本书曾经在我最痛苦的时候陪伴我很长时间,你可以说它不是心灵鸡汤不是各种成功学的讲述,但是它带我走进了生命最原始的模样,还有什么比这样真实的生活和情感更打动人的呢,我目前为止是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而其实这本书本身对我而言,就是信仰!别样的大美*,就在这本书里
敲黑板
亲爱的《我从*来》的读者朋友们,想分享你们关于读完这本书的感想吗?或者你想成为书本中的主人公吗?那就不要犹豫了,把你和我们的故事发送到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