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两千多年的帝王陵墓发展长河中,明孝陵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大转折点。在此之前,帝王陵墓的修建基本上遵循的是包含有方上、灵台、方垣的上、下宫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对自己陵墓的规划观念与前人大大不同。明孝陵取消上下宫,新创了方城、明楼、享殿与三个院落的长方形陵宫地面建筑的制度,改方坟为圜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北京的明十三陵,各陵形制几乎与孝陵完全一致,甚至包括使用的鼓镜式柱础、琉璃吻兽、瓦当式样等都与孝陵一模一样。清代帝陵虽然细节上有所变动,但整体陵寝规制与明孝陵一脉相承。因此,可以说明孝陵开创了明清多年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与风貌。具体如下:
首先,明孝陵开创了第一代皇帝陵寝与后世子孙共享一条神道的制度。在明孝陵的东侧,是后来被追尊为孝康皇帝的朱元璋长子朱标的陵墓,即“东陵”。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痛心之余,把他葬在正在修建的明孝陵东侧,父子俩共享一条神道。这一创新被后来的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完全继承。
其次,明孝陵在帝陵的单体建筑上,首创了分院落建享殿、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等建筑的形式,并且第一次在大金门、碑楼、享殿、方城等大型建筑上普遍使用石质须弥座作为整个建筑的台基,建筑物门道上广泛使用砖石起券,顶部则根据建筑物地位尊卑,覆盖不同色泽、釉色亮丽的琉璃构件,使整个建筑的主体部分显得厚实、坚固、庄重、朴素、顶部则给人以威严之感。这一具有强烈东方文化特征的建筑风格,为明清两代帝陵所沿用。
第三,其神道石刻继承了历史上帝陵神道石像生的某些石刻种类,又开创了一些新的石刻类型,构成了一种新的帝陵石像生组合,并为明清两代帝陵所沿用。
另外,近年来经过专家勘测证实,明孝陵墓道入口偏于明楼一侧,由此可以推断定陵地宫墓道偏于一侧的做法应该也是承袭明孝陵。如此众多的一致之处,说明了明孝陵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文字选自:《明孝陵之谜》
朗读者:明孝陵博物馆翁延丰
编辑:张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