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京举行,这是继年后首次召开最高规格的城市会议。会议指出,城市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把握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这一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那么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到底是什么关系,本研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研究海西城镇体系经济增长空间格局,构建区域经济增长空间计量横截面数据模型,探索在空间效应的影响下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城市化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发展关系
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城市化并不是简单的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更多的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表现,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界针对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展开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证探索。从基于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城乡二元经济模型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模型,从美国学者钱纳里关于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经典研究成果①,到我国学者周一星基于诺瑟姆(Northam)理论建立的对数关系式②,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呈现多角度、多领域、多尺度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外向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率从90年代末期的约30%提高到了年的近50%③,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究竟是超前还是滞后,城市化水平是否能够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仍存在很大的争议。陈明星等学者通过对Northam曲线的研究讨论,揭示了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总体已迈过城市化速度的拐点④,但经济增长空间格局仍呈现各个地区“俱乐部收敛”的现象,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显著。因此,现阶段对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应充分考虑以下两个问题:其一,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不容忽视;其二,发展落后区域城市化水平可能尚未达到城市化速度的拐点,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依然占据二者关系的重要位置。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及其城市化动力机制,是对该地区城市化经济发展效应客观评价的基础,也是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城市化战略的关键所在。
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自年下半年提出以来,两岸经济地理学者多从产业布局、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析与评价及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对其展开研究与探索,认为城市群是推进经济快速增长的主体形态,但这些文献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