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广东和江苏是中国目前经济最发达的两个省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广东凭借“珠三角模式”,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借助港资一步步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版图雄踞南方的一股巨大的力量;江苏则凭借“苏南模式”,政府引导大力发展乡镇集体经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多兵种小团体式作战,芝麻开花节节攀高,终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响当当的标杆。
广东和江苏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版图中的“好样的”,也是其他兄弟省份心目中的“带头大哥”,更是临近一些相对欠发达地区“暗恋的对象”。比如广西就希望广东大哥拉自己一把,把自己也拉上发展的快车道,成为经济发展“豪门”中的一员;安徽也希望江苏大哥多射几支“丘比特的箭”给自己,让自己多承接一些产业转移,多增加一些人口就业,多增加一些GDP。
1、华南虎和扬子鳄的你追我赶
广东和江苏两位“带头大哥”,如果用国宝级动物来类比的话,一个是华南虎,一个扬子鳄。华南虎和扬子鳄除了要照顾一些小兄弟省份的经济发展诉求之外,自己还要忙着PK。因为他们一方面肩负着中国经济发展“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创新重任,一方面还想争做全国省域经济的头把交椅。
从上面图表中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年广东省经济总量比江苏省多出亿元,但是在人均GDP方面,江苏省则比广东省多了元。可以说,两者打擂台进行经济比武,互相打了个平手,各有一方面比对方更胜一筹,1:1平局。但是在经济总量方面,年到年,江苏省是超过广东省的,而且还是全国第一名。但是从年开始,广东省开始反超,相继超越山东省和江苏省,位居全国第一名,坐上全国的头把交椅,至今33年再也没有被拉下来过。
而江苏省从年开始一直在后面追呀追,但就是没有追上来过。如果一个男人追自己心爱的姑娘,风雨无阻连续追33年,估计那个姑娘再怎么铁石心肠也投怀送抱了,33年过去了也开枝散叶儿孙满堂了。未来若干年,江苏经济总量能否超越广东呢?应该比较悬。因为广东省毕竟比江苏多了多万人呢,而且广东每年的人口增速比江苏要快,例如年广东常住人口增加了60万,江苏则只增加了28万。
2、珠三角模式和苏南模式谁更强大?
珠三角模式和苏南模式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珠三角模式全称“珠江三角洲模式”,是依靠毗邻香港的地理位置,大规模利用香港和国外地区的资本,以外资和中外合资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苏南模式一般指江苏省南部地区的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和南通市等长江出口区域,大量的农民“洗脚上岸”,在乡镇政府的主导下发展以集体经济为主的乡镇企业。
这两种模式各有各的优势。珠三角模式是引进外部力量发展自身,由外部的资本在当地购买土地、租赁厂房并招揽工人生产面向全球需要的商品。由于珠三角本地的农民基本上都没有参与创办企业,但外来务工人员众多,于是他们一个个都变成了今天的“包租公”和“包租婆”。
同时,本地土著农民们所在的农村因为拥有土地,于是这些城中村便成立股份合作公司,获取巨大的土地租赁收益,每年再把这些收益拿出一部分分给村民们。所以,珠三角的很多土著村民,富裕的那可是真富裕,而且一幅衣食无忧、每月都有钱拿但又感觉很无聊要靠打发时间度日的生活状态。
而苏南模式呢,在早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本地的土著居民其实是非常辛苦的。因为很多乡镇企业就是由原来的人民公社和生产队演变而来的。80年代初,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时,苏南的这些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并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解散为以家庭为单位继续发展农业,而是借助了上海的经济辐射变成了乡镇企业,开始发展工业制造业,但是继续过集体经济的生活。
于是乎,所有的农民都变成了工人,以前插秧种地,现在走到厂房,开始在乡镇企业上班挣钱养活一家老小,这和珠三角土著居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几十年来,珠三角模式和苏南模式都在不断扩充。珠三角模式如今演变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直接把珠三角的所有城市连在了一起,同时还把香港和澳门也带上了。而苏南模式不仅仅是江苏南部地区,连带浙江的杭州、嘉兴和湖州也都包含在里面,而且内生孵化出了一批引领全国的县级市,例如昆山、江阴、常熟、张家港、宜兴等,同时还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华西村”作为乡镇企业的代表更是在全国出尽了风头。
客观上来说,珠三角模式和苏南模式都有它的优点,要不然也不会在各自的地盘都生根发芽并且茁壮成长。珠三角模式更侧重城市化的发展,这方面深圳是典型代表;苏南模式则更侧重县域经济的发展,这方面苏州是典型代表。很多内地省份在学习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的时候,都是“珠三角模式”和“苏南模式”两种模式并举,既拼命招商引资,又大力扶持本地企业发展,既大力发展市区,也大力发展县城,就是把“鱼和熊掌”都兼得了,这是后发者的优势。
3、广东和江苏各自的发展短板
广东的短板很明显,那就是区域发展极度不平衡。要知道,广东共有21个城市,是全国城市最多的省份之一(另外还有一个四川,也是21个),你拼命发展珠三角,其他地方怎么办?粤东地区潮州汕头揭阳和汕尾,粤西地区阳江、茂名和湛江,粤北地区云浮、清远、韶关、河源和梅州,怎么办?
于是乎,这些地区的人民很多都跑到珠三角来打工,广州、东莞、佛山、深圳和珠海,遍地都是操着不同口音的广东人(潮汕话、客家话、广府话),但是一有外省人在旁边,他们都会齐刷刷地说“广东普通话”。因此,很多人说,广东是两个洲同时存在的地区,珠三角地区是“欧洲”,非珠三角地区是“非洲”。这话有些夸张了,但是粤北地区的很多城市的经济发展确实连内地很多省份的一般地级市都不如。
江苏也有自己的发展短板,那就是科技实力不突出。江苏的13个城市年GDP全部都超过了亿元,最低的连云港和宿迁都突破了亿元。要知道,内地很多省份的城市都还在为突破亿元甚至亿元而苦苦奋斗呢。江苏虽然整体各城市都发展得不错,但是产业结构方面不够高端,也没有能够引领全球的高科技企业,这也是为什么江苏省没有产生一线城市的原因。反观广东,在科技实力方面则有目共睹。这其中,深圳简直就是高科技的代表,华为、华大、腾讯、大疆等都是各自领域在全球的佼佼者,就连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银行因为地处深圳,它孵化出的平安科技在金融数字化方面都是业内顶呱呱的。
4、广东、江苏能否比肩日本、德国?
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庞大,因此,中国每个省的人口都能相当于别国一个国家的人口,每个省都可以单独挑出来,去和别的国家比一比,知己知彼,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而广东、江苏从人口规模上,正好和日本、德国差不多,但是经济发展差距很大。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年广东经济总量相当于日本的39.1%;江苏则相当于德国的42.6%,看来任重而道远。未来是否有可能赶上,随着中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应该还是指日可待的。
广东和江苏,这两位中国经济的“带头大哥”,估计未来还会继续相爱相杀,你追我赶,互相角逐,但这也正是中国经济发展最精彩之处,因为它们都是活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