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历经4年治水攻坚,深圳个黑臭水体、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部实现不黑不臭。”不久前,深圳成功入选年“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在此一年之前,广州亦获此殊荣。
人口、产业密集,治水压力较大的广深两座特大城市,相继突围成为“全国示范”。这是广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缩影。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历经改革开放40年来的快速发展,前期一些地区的粗放发展曾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如何补齐水环境短板?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广东坚持高位推进,深入实施河湖长制,凝聚治水合力——
省委书记、省第一总河长李希,省长、省总河长马兴瑞分别牵头督办全省污染最严重的茅洲河、练江污染整治。
省政府协调省属国企发起“大兵团作战”,流域滞后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迈上快车道。广东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发出一号令,发起全面攻坚消除9个劣Ⅴ类国考断面的专项行动。各地携手推进流域共治,广州、佛山、清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会商协调跨界河治理;汕头14位党政领导包干练江15条主要支流治理,每月驻点现场办公;深圳、东莞多次开展联合执法,交叉执法,重拳打击环境违法……
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广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标本兼治,治水愈加精细化——
污水处理设施深入城乡“最后一公里”:年全省城市(县城)新增20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超过万吨/日,新增城镇污水管网超过公里;新建成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座,处理能力.24万吨/日。
治水思路从注重“末端治理”向“源头截污”转变:在基层社区,雨污分流逐渐推行;在练江流域的环保园区,印染企业纷纷入驻,集中治污;在偏远农村,人工湿地成为亮丽风景,将污水收集净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坚持以绿色发展作为破解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以良好的水环境、水生态优化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规划建设万里碧道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决策。年,大湾区和10个地市组成的“1+10”共公里省级碧道试点建设全面铺开,广州蕉门河、深圳茅洲河、珠海天沐河、佛山东平水道、东莞华阳湖等碧道试点年底前率先基本建成。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如今,碧道不但成为老百姓美好生活的好去处,更成为推动城市转型升级,水岸联动发展的重要载体,碧道沿线正崛起座座滨水新城。
监测数据显示,年,全省9个劣Ⅴ类国考断面中,已有4个消除劣Ⅴ类,茅洲河、练江等重污染河流水质得到改善,71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Ⅰ~Ⅲ类)达77.5%,优良国考断面增加3个。
新年伊始,广东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发布年第一号令,吹响了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冲锋号:到年12月31日,广东7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要达84.5%,基本消除劣Ⅴ类国考断面。
治水之路,久久为功;江河浩荡,清澈可期。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之年,广东必将以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的担当和作为,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
年度案例
从黑臭河滩到省级碧道试点
茅洲河水质达30年最好水平
碧波荡漾,锣鼓喧天,龙舟竞发。年6月30日,茅洲河龙舟邀请赛在深圳宝安区燕罗湿地河段举行。这已是省级碧道试点茅洲河连续两年举行龙舟赛。
“以前臭得夏天都不敢开窗,现在环境好了,我每天都过来散散步。”看着燕罗湿地由黑臭荒滩变成碧水潺潺,市民杨先生感触颇深。
流经深圳、东莞两市的茅洲河,由于前期流域内经济和人口爆发式增长,大量污水排入,曾是珠三角污染最严重的河流。
近年来全省高位部署推动,年起省委主要领导牵头督办茅洲河治理,深圳、东莞两地加大力度推进。大兵团作战、协同共治、交叉执法……一系列治水措施让茅洲河水质逐渐改善。
吊臂起落、钩机进出……治污攻坚年,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在茅洲河流域成为常态。流域综合整治体量大,且技术难度高,为快速推进治理,经过摸索,深圳采取EPC模式,实行“地方+大国企”的“大兵团作战、全流域治理”。高峰期一线施工人员超2.3万,作业面多个,最高单日铺设管道4.2公里。
大兵团作战之外,深圳也做起了“绣花”功夫,流域内截污控源日趋精细化。入区入户,加装排污管,茅洲河流域内正本清源的雨污分流改造加速推进。“每栋楼的楼顶设一条专门的管道收集雨水,原来每户的雨水管改为污水管。”深圳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年到年,茅洲河流域宝安段内累计完成个小区、城中村的正本清源改造,“基本实现了流域内小区全覆盖”。
为了让深莞两市形成合力,建立茅洲河治理的长效机制。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省直部门、流域市、区、镇,每月召开流域综合整治协调会,并实施“一市一策一专班”,督导推进整治任务。深莞两市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解决茅洲河界河段清淤、河涌整治等重点问题。
如今,两岸湿地掩映,碧道沿河延伸。水环境改善,逐渐带来了更多效益。去年5月,深圳6.07公里长茅洲河段被列为省级碧道试点,“通过治水、治城与治产相结合,打造生态、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新模式。”深圳市河道管理中心主任曾亚介绍,碧道建设将促进区域环境优化、流域空间复合利用,同时以治水带动周边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城市功能提升,“一旁的工厂已经腾笼换鸟,打造成啤酒园”。
经过协同治理,茅洲河稳定消除黑臭,共和村国考断面11月、12月连续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年深圳治水取得历史性转折,五大河流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Ⅴ类标准。到年,深圳全市将完成公里碧道建设任务,展现碧水蓝天的深圳新名片。
省补资金瓶颈河长驻点督办
练江别“黑龙”逐白练
汕头潮南区峡山街道桃陈社区绿树成荫、流水潺潺,不少居民在河边散步。“以前这里污水横流,开展雨污分流后,厕所、厨房污水都通过一根管排放到污水处理厂。”居民陈迎辉告诉记者,村口的溪水不臭了,家里地面更干净了。
桃陈社区的变化,是练江治污逐渐深入基层“毛细血管”的缩影。
跨汕头、揭阳两市的练江,曾因水清如白练而得名。近20年来随着流域人口、产业增长,排放加大,练江成为粤东乃至全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被中央环保督察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