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起源长期以来存在许多争议,最后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说法一为中原说,一为土著说。究竟这两种说法谁对谁错,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而这两种说法的根本区分是外来和本土人口何为主体,是本土融合了外来还是外来吞并了本土。
土著说认为,客家人是长期以来从中原的南迁汉人与福建,广东,江西这三个地区的古越族移民通婚后产生的一个群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这种说法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因为历史上从来没有具体的远古时代当地土人的人口及社会人文记录,多为一些砖家臆测。而中原说中,相对的史料较为完整,可以支撑这一学说的逻辑。因此得到了理论上的肯定!
中原说认为,认为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
客家人的南迁,有记载较大规模的有六次,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代。
南迁图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史料记录,南下的秦军,经揭阳,直抵兴宁、海丰二县征讨当地土著。公元前年,秦始皇再派50万大军“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以巩固当地政权。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与当地人通婚成为首批客家人。
客家儿郞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一部分中原居民为了逃避难,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其后,南北朝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有一部分人口进入赣南,又有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南迁场景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唐朝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导致许多百姓流离失所,大量中原汉人逃向南方。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带领农民起义军五千南下江西等。
家园第四次南迁是宋未。由于金人入侵,建炎帝南逃,其带领的部分官兵和家眷,乡民南渡大庚岭,进入南雄、始兴、韶关;或从虔州(今江西赣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侵,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南宋遗民,从蒲田逃亡到广东沿海潮汕和海南岛。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越来越多,而居处又山多地少,于是向四川、湖南、广西、台湾等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再加上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史称“湖广填四川”。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此。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大平天国运动是一次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反清”运动。失败后幸存者有一部分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由此可见,客家人的历史从来就是一个抗争的历史。使这个族群在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礼中不断发展壮大。
如此,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目前据统计,全球约有八千万客家人。其中约五千万人分布在中国南方19个省的多个市县,广东省本地客家人数达到万左右,占到广东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约万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约万人分布在美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
有一种现象,凡是客家人群居的地方必定会有一个祠堂以追根溯源!原来的土著人呢?只能叫土著说的砖家去挖掘挖掘了。
我认为综合以上史实,客家人就是一个征服者,它将当地土著完整的分解和改良并形成一个新的民系。它是一个社会发展极端环境下的必然产物。人类历史从来就是强者写就,你想若干年后,这个世界还可能有几个种族?
那么,大家认为中原说和土著说这两种学说的争端有结果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