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揭阳古城宗教风水遵礼重宗等理念对
TUhjnbcbe - 2025/3/25 9:46:00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是生活方式的组成。文化包含了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并通过物质实体如城市的建筑风貌、格局、形态产生影响。揭阳古城发展至今,它的形成深受这个城市的宗教文化、遵礼重宗、聚族而居、广修祠堂及风水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宗教文化

在揭阳古城中,寺庙道观、宗庙作为城市重要的参与性公共空间在市民生活中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维系道德秩序的象征,这些神圣空间非常富有中国文化和地方传统特点,并成为商业集聚和举行各式庆典的场所。

多神崇拜是潮汕一地的宗教崇拜的显著特点,各种各样神灵的祭拜场所完全的融合到城市广场、街道和街区中,成为地方民众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因其分布的广泛和均衡性,使得社区型公共空间的分布也趋于广泛和均衡。城市史的研究告诉我们“一个没有道义约束或是没有市民属性概念的城市既使富庶,也注定会萧条和衰退。而宗教信仰的盛行和宗教场所的多样化使得揭阳古城在城市版图大幅扩张的今天依然担负着城市精神核心的职能。

遵礼重宗

从周朝开始,宗法制度就是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潮汕先民为汉民举族南迁繁衍而来,在民系形成过程中,宗族血缘纽带的强化在资源获取、安全防御和族群治理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宋代以后潮汕地区的寇匪之乱和社会动荡也成为强化宗族组织的外因,各氏族均在通过修祠堂、立族规、建族产、兴族学等方式加强族群凝聚力及族群实力,以互助互保。

明清两代虽然北方宗族逐渐弱化,但潮汕的宗族文化及影响力却在不断增强,成为重要基层力量,承担了保境、纳税、赈济、教育等多种公共职能。在潮汕,直到民国时期,宗族文化一直作为强势文化影响着潮汕社会的方方面面。潮汕农耕经济一直比较发达,加之士绅文化有非常坚实的民众基础,士绅对于宗族伦理和儒家哲学的坚守对民众有很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使得揭阳一地的社会文化心理趋于保守,揭阳古城的民居建筑呈现明显的宗族群体性建筑的特性,形成街区独居特点的肌理。

聚族而居

由于潮汕社会的宗族性质,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民居组团基本都是以宗族为主体,这种民居组团体现出的形态有两种:一种是以小家庭为基本单元模式聚族而居形成的小型建筑组群;一种是大家庭聚居模式形成的围、里、寨、厝的形式,一个大型多院落建筑就居住着一整个家族。无论是那种组团形态,均有明显的内在有序性,体现宗族对个人自发建设的有效管控。

这两种组团形态均在揭阳街区形态中有明显的体现。南迁氏族入揭阳定居时,其在城中的居所府邸建设多依水而建,揭阳城内池塘众多,各氏族聚落多面塘而居,依照原有水系道路之走向建设,再历代加以拓展,因此每个氏族组团的发展模式有如小型村落,即有三落四从厝、三壁联、四马拖车等一姓一宅的大型民居,也有许多四点金,下山虎加厝围构成的小组团,城中所留地名如“庄厝围”“蔡厝巷”“孙厝池”等等均见证了这种聚族而居的组团模式,虽民国后潮汕地区宗族性逐渐弱化,民居搭建改建也破坏了原有的组团肌理,但现存民居依旧有多处大型厝、围的存在,如“庄厝围”居住户数就有40多户,从这些留存的组团形态和古地名我们依旧可以推测其全貌。

广修祠堂

在古城的宗族社区中,作为祖先崇拜的载体——宗祠则是当仁不让的中心。而祠堂作为宗族文化的载体,作为社区重要的公共空间,承载着多重的意义。祠堂在社区中承担交往空间的职能,同时也是宗族礼仪活动空间,教化伦理,维持礼教秩序,强化族群纽带,宣扬族权,成为揭阳古城中特色鲜明的社区公共空间。

因宗族文化的盛行,自明代起,兴起修祠祭祖的热潮,明初只许官员建家庙,庶民不允许建祠堂,甚至有过官府毁淫祠之记载,但依旧阻挡不了榕城百姓建祠之热情。清初以前建造的揭阳祠堂尚质朴,乾隆以后,则“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资费”,形成了一种奢华的风气。

揭阳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办理婚、丧、寿、喜之事,年节表演,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都会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宗祠通常设于民居组团中最显要的位置,成为整个氏族组团建筑中的标志,是氏族自治文娱祭拜文化的中心,承载着传统的道德伦理功能。

宗祠的空间形式和布局,充分体现了“长幼有序”的原则,反映深入人心的礼乐秩序和道德伦理,对族民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宗祠作为亲族活动“公共空间”的载体,将封建等级制度、家族世系、伦理关系等秩序通过建筑的形式加以体现。

风水文化

风水学说的本质是对健康、美好、便利和安全的自然环境的选择和再现,山川水系、土壤植被决定了城市的所在,也直接决定了城市滨水区域、公共园林绿地等公共空间环境的特点和品质,因为自然无法复制,因此没有任意两个城市的自然环境会是一模一样的。

风水文化也深刻影响了揭阳民居和公共建筑的选址、朝向、建筑尺度和装饰。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溪流池塘众多,城市中的建设也无法如村落建设般有很大的选址空间,因此其藏风得水之理念灵活地以一些近似的景观或构筑物予以替代,“高一寸为砂,低一寸为水”。在风水术中很强调水的重要性,“吉地不可无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

城镇中建筑群落的选址和建设,得水依旧是第一考虑的要素,水既能通风降温调节环境气候,生产生活、防御防火、对外交通均和水密不可分,池塘边河流边的地总是最早被改造建设的,而面水的一面多是组团中的重要宗祠或主建筑,重要的建筑界面临水而设,前面预留开阔的活动和生产场地,即前广场,称为“埕”,是组团的开放的公共核心。建设活动通常是这样由水边慢慢向其他空地发展。而山在平原中已不可得,于是民居通过前后房屋的高度差、周边植物的种植来达到藏风之目的。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揭阳古城宗教风水遵礼重宗等理念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