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普查发现,552项民间艺术消亡了
“舞爱前溪绿,歌恋子夜长”,“山边歌落日,池上舞前溪”。历代诗人对浙江德清前溪歌舞的歌颂连篇累牍,这是曾经风靡全中国的艺术形式,在唐宋盛极一时,正所谓“江南声伎皆出于此”。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只能在一些地方戏曲里看到前溪歌舞若隐若现的影子,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她已经永远消失了。 昨天,从浙江省文化厅了解到,我省从2003年8月开始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已经发现2606项濒危艺术,而552项已经消亡。“在我们普查和挽救过程中,一路走一路有人离开,那些传承濒危艺术的民间老艺人在一个个离我们而去。”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吴露生告诉。“丽水景宁畲族的祭祖舞蹈‘传师学师’,我们第一次普查的时候还有两位年近80的老艺人,事隔几个月再次拜访,老人家已经不在了。” 不过,这种状况有望从根本上得到改观。昨天,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告诉,酝酿了许久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经通过省人大常委会的审议,将于6月1日正式施行。届时,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纳入到法制化轨道。 在立法的同时,我省还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针对民间艺术及其传承者的生存状况,采取了各种保护措施。武义县为抢救昆曲,专场演出“武义萱昆”折子戏11场,全部进行现场录像;长兴县为了抓好百叶龙艺术的传承,建立了12个百叶龙传承基地;余杭区*府则在2006年命名了33名“民间艺术家”,为他们发放每人每年1000元的*府津贴…… 今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届时,除了公布我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外,以金华当地民族民间艺术为素材编排的一台大型歌舞《仙山婺水·金华人》还将在杭州上演,让市民感受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