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新冠”疫情的逐步可控,国人期待已久的旅游出行需求在“五一”长假期间得到释放,5月1日至5日,全国共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亿元,游客人次和收入分别恢复到去年同期的58.9%和40.4%。疫情之下的这个“五一”出行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不同地域之间有没有什么差异?华侨城创新研究院数据团队通过大数据监测,结合在国内首创的欢乐指数THI分析,为我们解析出了其中的9大“特点”……
」
「一、挡不住的出门热情」
四月开始,各地*府纷纷洒金鼓励大家积极消费,遇上连休的五天小长假,急不可待的人民群众五月一号当天就成功堵上了各大高速,堵住了通往各个景区的路口,开始了“众众众”模式,不少景区在当天下午被迫开启限流模式;这种状态比正常情况下*金周的旅游高峰时段至少提前了一天,尽管受疫情影响,城市出行管控、部分旅游景区仍处于闭园或限流状态,出行选择受到限制,但仍挡不住大众外出旅游的意愿。
「二、走,去看大自然」
本次疫情对人们旅游消费的选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大数据监测可以看出,自然景观类景区和乡村田园类景区受欢迎的程度提升明显,人们对自然和乡村的向往热情在上升。广西青秀山旅游景区欢乐指数值高达.89,这是自然景区类监测到的峰值。乡村田园景区欢乐指数值也大幅增长,户外绿色田园和开敞空间成为优选。其中,广东省一枝独秀,在乡村田园景区欢乐指数排名前20名中占据8位,占比40%,分别位于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汕头市、揭阳市,覆盖珠三角地区和粤东地区,呈现区域内遍地开花的趋势。
「三、北方南方真的不一样」
根据大数据分析,以长江为界,长江沿线和以北的人民群众爱上了动物园和博物馆,具体而言人文景观前20强北方动植物馆占65%,博物馆前20强北方博物馆占75%,但南方人则把出游的热情更多地投向了自然山水。一个有趣的观察是,人文景观类欢乐指数前20强排名景区所在城市全部处于长江沿线及以北地区,南方地区无一上榜,而自然景观类前20强南方地区上榜增多。博物馆类也有类似现象,前20强博物馆较为集中分布在直辖市(京沪)和长江沿线及以北各省会城市,非省会城市只有苏州和扬州,当然这些城市都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背景支撑。
「四、家门口的欢乐出行」
欢乐指数THI显示“五一”期间,受疫情管控的影响,为减少因长途跋涉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接触风险,大家还是更多地选择了城市周边游,城市动植物园、城市公园和城市级主题公园成游客热门出行目的地。高德地图全国迁徙数据显示全国热门迁徙路线前十中80%是珠三角城市之间的流动,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圈是热门迁入和迁出地,飞常准数据显示“五一”航班量同比下降四成,表明了长途、跨省、跨区域的旅游较少,短途和城市级景区较受游客欢迎,而跨区域的、目的地级旅游景区则受疫情影响大。但是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在主景区乐园未开放,只开放迪士尼小镇、星愿公园和上海迪士尼乐园酒店的情况下,依然在指数排名上进入全国前十强和现代娱乐类景区的五强,小长假过后的5月8号上海迪士尼开始预售开园门票,三分钟售罄的景象显示了超大IP对市场依然有强大的吸引力,并且由于长时间闭园造成客观性饥饿营销态势,预计目的地型超大IP景区将在第二波出游高峰时迎来报复性反弹。但是疫情给全民旅游的选择仍不可必变带影响了,后疫情时代,巨无霸超大型和轻松易达的城市型景区已经显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
「五、疫情之后亲情更浓」
亲子旅游成热点,家庭亲情价更高。家庭为单位的出游越来越成为主流,甚至有的家庭与家庭之间结伴出游,成为大家庭旅游组合。大数据显示,30岁~45岁群体是带着全家出游的主力*,旅游景区相应的亲子项目备受追捧。以合家欢附带教育属性的动植物园类景区大受欢迎,在全国人文景观欢乐指数前20强中,动植物园占50%;在全国旅游景区欢乐指数前强中,动植物园占14%。例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屡屡成为排行榜上的亮点,主要原因是它的亲子、科普作为核心吸引点,使它的欢乐指数稳居上游。
「六、三四线城市出行易」
受各地疫情管控和大众出行心理障碍的影响,游客出行距离缩短,在欢乐指数排名前20名的现代娱乐类景区中二、三、四线城市占比达40%。华强方特系景区在“五一”期间表现最突出,位于大同和南宁的方特主题乐园拔得头筹。布局在西部二三线城市的方特,防控压力相对较小,加上采用了“五一”单人票最高立减80元的优惠和开放了夜场优惠等促销活动,收获不小。
「七、吃好喝好还没准备好」
以现代娱乐类景区为例,根据网络游客评论语义分析结果显示,景点景色(69%)、总体印象(23%)和景区门票(20%)受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