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下着雨,听着“网抑云音乐”,来回滚鼠标滚轮,看着页面上上下下,半小时过去,还没想好故事的开头。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原本想去日本的行程,或者说打破了平均两个月出次国的记录。
在家,穿了四个月睡衣,看了几个季美剧,吃了无数顿自己手艺极差的晚饭、早饭、晚饭、早饭、晚饭。。。。。。
懒,懒了四个月。
终于,一顿成都的火锅,重燃了奔波在路上的冲动。(在此需要感谢万老板)
路边火锅,吃完没拉。年的那个盛夏,第一次去成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刚从澳洲回来,忘了什么叫辣,吃两片卤藕都要喝下一听冰可乐。那会,廖记棒棒鸡还不是冷锅串串。回国之后,相隔6年再去成都,不知道是不是捡回一点点对辣的认知。本来抱着必死的心挑战火锅/串串,吃下第一口,回味三秒才敢发出肯定式的疑问句:“这还是当年那个成都吗?”成都太古里,仿佛建了一个中部三里屯。现代建筑里都是潮流店,想吃巷子里的甜水面,需要在复杂的太古里绕上半小时,才找到正确出“里”的口(当然也可能是自己看不懂地图)。整个成都街头都是那首《成都》3D立体式环绕循环播放。15年前的超女,已经见识过成都人民(酒吧)的高水平。不得不说,虽然都是那首《成都》,各家小酒馆门口的小哥哥们都唱出了不一样的感觉。相比之下,北京三里屯路边的简直跑调去了海南。IAMNOTALONE,BUTFEELLONELY.经历过创伤的武汉,到了8月盛夏,好像都还没有恢复往日嘈杂的生活气息。地铁里,大家默契的隔出一段“安全”距离。火车站的地铁入口不在像以往连进站都困难。只是艳阳下,还是会热的仿佛空气里每个分子都在说着“我好热”。就算是晚饭后,散个步,都像是行走在灶台上。没有吃上瓜,就去把气撒到它的小跟班上。到武汉当然少不了吃小龙虾,吃过上海、南京、北京、长沙的小龙虾,始终觉得武汉那味儿才能叫麻小。不一定是非常辣,但是肉够饱满够香够入味!(其实长沙也不错,只是当时去早了,虾还没长好)巴厘三件套,毛豆是在外面从来没吃到过的好吃,精华在于那层辣椒油,不为辣而辣,只为香而辣;凉面是湖北特色款,反正我在其他城市没吃到过这种凉拌的形式。总之,就算回家不过24小时,也值得周末为这小龙虾飞趟来回程。潮州,从来不在我出行计划里的城市,在被临时放了鸽子之后,我还是背着小包包出现在了揭阳机场。拍照还要被嘲笑“假装有朋友”。那么,朋友,没问出口的那句话,你后悔了吗?潮汕的美食从那碗咸水粿开始,本来就是吃两口就会饱的胃,愣是一路上边走边吃了好几顿。最后一顿吃的炒米粉,跟爱的爱旁的那家沙县小吃一样,老板们熟悉的“胡建”口音,听着就觉得很可爱。吃了这么多家店,家族生意的观念在这里非常明显。甜品店里,从老板到服务员,看得出都是一个“姓氏”。倒是也没有招童工的概念了,就像我小时候帮外婆洗萝卜来赚一笔买小浣熊方便面的小零花。可能算是潮州标志性景点之一,我也是疯了才会花了门票钱,在大太阳底下走个来回。最后,热的我,想骂脏话。一气之下,打车去商场吹空调去了。找的名宿是一家网红店,主打摩洛哥风格。店里的装修确实很不错,浴室搞得我像要在山里某个山洞里洗澡似的。但是,推开窗,外面是拥挤的老式居民楼,很穿越。青岛,在我很小的时候,大概换牙那会去过一次,那个时候还像个假小子嘴巴紧闭着照相。现在的我,应该像个女生的多了一丢丢吧。国内城市去过不少,越来越发现都是些大同小异的调调,除了当地小吃不同。青岛,有海,在小麦岛上,倒让我想起了墨尔本的大洋路。这里海滩边,全是帐篷,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来露营的。一边像长江沿岸,一边是风浪涌动的大海。一副乘风破浪去的架势,其实内心怂的。九月初的海,还没凉,把裤子使劲往上也就拉到了小腿肚,就这么下了海。当然,一个浪过来裤子湿到了大腿上面。青岛的海鲜吃了,啤酒原浆喝了。海鲜不再是78元一只的青岛大虾,只有4度的原浆,喝了两杯也会开始飘。麻烦,帮我拍出两米的效果。窗外的雨还在下,想不出故事该怎么结尾。
那就,
下一站,你说,去哪?
未完待续。。。。。。Vivi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