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读
明清时,民办善堂开始在潮汕地区兴起。至清末民初达到全盛期,达到多家。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多停办,近10年来已陆续恢复约座。
今年第4号台风“妮妲”备受
时间倒退回94年前,同样是8月2日,一场据称“亘古未见”的海风潮肆虐汕头,可谓“风方益厉,震山撼岳,拔木发屋”。据汕头气象台记录,当天晚上9时风速增大至8级,并一直维持到4日上午9时,即8级大风维持长达36小时,其中12级大风持续了24小时。因为这场台风未被命名,所以史称“八二台风”或者“八二风灾”,被中国气象局列为“20世纪十大气象灾害”之一。
在风灾过后,海内外慈善机构以及侨胞踊跃救灾的身影,特别是善堂文化的发展尤其值得记录。
民间慈善人士踊跃
在“八二风灾”中,活跃着一群来自民间的慈善人士,或帮忙打捞、埋葬尸体,或热心施粥救助……这些人,大多数来自善堂。作为一种民间自发筹办的慈善机构,善堂在抗灾赈灾中起到不小的作用。
成立于年的存心善堂便是当年赈灾的主力*之一。据《存心善堂大事记》记载,年“八二风灾”袭汕后,善堂先后捞获男女尸骸共达1余具。存心善堂办理灾余善后工作达4个多月,赈济的灾区遍布澄海、揭阳、惠来、南澳等地,包括一些偏远的乡村共百来个,受赈人数百万余。时至今日,存心善堂还有当年的照片留存。
据存心善堂现任会长蔡木通介绍,当时善堂共计掩埋尸体余具,由濠江的蜈田村到市区的长厦村都有存心善堂的义冢。不过现在难以寻觅当年这些义冢的踪影。此外,善堂还在善堂门口及各乡村开粥场施粥,以缓解因灾难带来的饥荒问题。
“八二风灾”汕头马路受灾情况图。
善堂纷纷成立
灾后,时任民国总统黎元洪派特使赖禧国带5万银元用于潮汕赈灾,当得知存心善堂的善举之后,赖禧国还特地到存心善堂视察慰问。
“善堂的首要责任是赈灾恤难,在灾难来临时可以收尸埋骨,在困难时施医赠药、扶危济困。直到现在,这种精神还保留下来。”蔡木通说。现在每当汕头可能出现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之时,存心善堂会利用24小时救援热线接收求助信息,并组织义工人员覆盖六区开展救援。在很多重大灾难面前,存心善堂也会组织人员物资送往灾区帮忙救助。
“潮汕地区很多善堂都是在年后成立的,这与‘八二风灾’不无关系,可以说,‘八二风灾’推动了潮汕善堂文化的发展。”蔡木通说。
链接 潮汕知名善堂
潮汕善堂是潮汕地区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慈善机构。现今,全国只有潮汕地区附近以及潮汕人聚居的地方才存在这种已融合本土文化特色的民间慈善机构,善堂在潮汕地区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时至今日,它们依然活跃在潮汕的民间,发挥着积极的社会功能。早在明朝成华五年(年),潮汕地区便出现了养济院这一类似于善堂的官办慈善机构。
明清时,民办善堂开始在潮汕地区兴起。至清末民初达到全盛期,达到多家。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多停办,近10年来已陆续恢复约座。
除了创建于年的存心善堂外,还有创建于年的延寿善堂、创建于年的达濠慈爱善社、创建于年的诚心善堂以及创建于年的诚敬善社,这五个善堂(社)也被称为汕头市“五善堂”。
此外,在潮汕地区,还有位于潮州的庵埠太和善堂、磐安善堂、磷溪镇大码头报德善堂,位于揭阳的受德慈善会、炮台报德善堂、棉湖永福慈善会,位于汕尾的陆丰碣石同信善堂、陆丰甲子大同善堂等较为知名的善堂。
这种善堂文化还随着潮汕人的迁徙影响了海外的潮人社群。在海外潮人聚居地,如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地都先后出现了善堂机构,他们大多在地方上的慈善教育发挥不少作用,甚至影响深远,另外当故乡有难时,也是八方来援。善堂多少成为团结联系华侨与故乡、祖国的纽带。目前,在海外著名的善堂有泰国华侨报德善堂、新加坡中华善堂蓝十救济总会以及成立于马来西亚明修善社等。
存心善堂收殓“八二风灾”死难同胞的善举。
年,澄海中学出土两块记录“八二风灾”的石碑。图为两块石碑局部。
回放90多年前那场风灾有多猛?
碑文、义冢见证“八二风灾”的巨大伤亡和救灾事迹
在汕头,不仅是文字资料,还有不少碑文、义冢也是当年“八二风灾”的见证。年的“八二风灾”造成的巨大伤亡、灾后海内外救灾事迹至今仍留存人们心中。
“开千百年未有之惨劫”
直至目前,“八二风灾”造成的死亡人数仍没有确切的数字统计。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潮州志》记载的死亡人数是3.45万余人,《潮汕东南沿海飓灾纪略》记载的是5万余人,《汕头港志》记载的是约8万。
关于这场被《汕头市被灾概况》称为“开千百年未有之惨劫”的台风,潮汕的史书有着较为详细的记录。
据饶宗颐主持修编的《潮州志》记载:“是日下午三时风初起,傍晚愈急。九时许风力益厉,震山撼岳,拔木发屋;加以海汐骤至,暴雨倾盆,平地水深丈余,沿海低下者且数丈,乡村多被卷入海中;已而,咫风回,庐舍倾塌者尤不可胜数。灾区奄及澄海、饶平、潮阳、揭阳、南澳、惠来、汕头等县市。”
从《潮州志》的灾情描述来看,不但“田园湮没、堤围溃没”,而且“人畜漂流、船筏荡折,衣履萦于树梢,轮船溢于山上……受灾尤烈者如汀海之外砂,竟有全村人命财产化为乌有。”
年8月11日的《申报》有报道一个事例可以印证“八二台风”的风力之大:原本需在海上行驶一个多小时才能开出五十多海里的财生号,在台风天的八分钟之内被一浪打出了五十多海里之远。
《樟林风灾特刊》对于受灾时间及过程有专门记载:“六月十日(年8月2日为农历六月十日)下午三时许,黑云乱飞,风雨骤至,状似咫风,傍晚稍雾,风又起,至九点钟时,而咫风大作矣,继而风声异常狂急,屋数震撼,灰瓦坠地,声不绝耳,闻之无不人人震恐。至十二点余钟,忽有水从门隙入,声如瀑布,其味甚咸,所谓咸潮是也。倏忽之间,平地水深数尺,甚至有二三丈者,水势之大,从古未闻,盖不知其何自而来焉。”
除了人口伤亡异常严重外,财产损失也是非常巨大。据《汕头港志》记载,此次风灾大小船舶、民房、农作物及物资等损失达万元,当时,普通人的生活费每月仅为2元。而且农作物的被毁也造成了一段时间的饥荒。
更可怕的是,潮汕地区因此还造成了瘟疫以及水荒。《申报》便有一挑水卖五六毛仍被抢购一空的报道。
丰哉亭及石碑见证当年风灾
当年的惨状至今还能通过文字资料想见,还有一些用于记录或者纪念“八二风灾”的见证物也留存至今,提醒后人这场台风所带来的沉重历史。
最为人知的应该数位于汕头市韩堤路博物馆旁的“丰哉亭”。这座属于中山公园的亭子是一座六角重檐攒尖顶亭,但是老一辈的汕头人却习惯性将其称为“八角亭”,因此便有“亭本六角非八角,名为风哉必丰哉”的楹联。
这座丰哉亭原名原名“暹罗华侨赈灾纪念亭”,是为纪念年“八二风灾”后暹罗(泰国)华侨踊跃捐资赈灾的善举而建,于年竣工,是汕头地标式建筑之一。记者采访了一位在亭中纳凉的老人,他说曾经听说过,因为“丰哉”与“风灾”谐音,又有“丰收”的意味。年,这座亭由汕头市城建局重建。
此外,在汕头各区县,也有不少碑文、义冢见证了这段历史。
在汕头龙湖区周厝塭北防洪大堤,有一处义冢被称为“官埭同归墓”,当地人俗称为“码头老祖公”。此地为新津河渡头港口之一,现为新津河防洪堤围。堤围由东到西零散地葬着邻近村民的先人,到“官埭同归墓”处坟墓较为集中。
据当地人介绍,当时有澄海县、汕头埠各地庵庙、善堂、华侨救灾团组织人力将尸体掩埋在海香埠村东面约米处。由于死亡人数众多,人力、物力有限,只能草草掩埋。在官埭众乡村民及华侨救灾团的努力下,共重修建有陵坟三座,中间墓碑上刻“后土福神”,两旁墓碑分别刻“男神同归之墓”和“女神同归之墓”,为官埭义冢或官埭同归墓,并立碑以记。义冢碑有“壬戌六月十夜飓潮灾改葬义冢新嘉坡(碑上为“新嘉坡”,应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赈灾团立”字样。年,村中重立新石碑以纪念这段历史。
在澄海区博物馆馆藏有一块名为《澄海县“八·二”风灾纪念碑记》的石碑,于年被人发现,记载着当时澄海“八二风灾”作为受灾最严重地区的惨状及华侨捐助事迹。而在年,澄海中学在校园环境改造升级施工过程中意外挖出两块大石碑,也是记载着潮汕地区的受灾情况及灾后海内外对灾区的救灾事迹。据澄海学者陈耀贤介绍,根据碑中记载可以解读出“全澄海四分之一面积受淹,毁坏房屋4万余间,决堤5万丈,漂没2万余人,受灾余乡,受浸田园18万余亩;当时海内外慈善机构及侨胞对救灾非常热心,除了赈济衣食外,还组织救生队、医院,共捐资19万余元”等事迹。
华侨踊跃捐资助家乡救灾
从丰哉亭及碑文、义冢等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潮汕遭受这场罕见风灾后,广大华侨踊跃捐资赈灾。
据广东文史馆馆员陈汉初介绍,当时汕头市*当局在组织人民救灾方面自感无力,便向海内外发出求援,致电香港、暹罗、新加坡、安南(今越南)、缅甸等地的潮州会馆通报灾情并请求海外潮籍华侨“轸念祖国同胞”“鼎力募捐,源源汇济”。
在国内经商的潮商及海外华侨闻讯之后,纷纷慷慨解囊,来电、汇款、安排人员参与救援。在8月9日,香港潮州八邑会馆便先行送来包大米,此后,各地潮商及华侨会馆、医院等送来大米、药材、篷盖等赈灾物资,汇来多笔款项。
他们不仅在物资上为家乡提供帮助,还派出代表亲临潮汕协助办理救灾事宜,先后有香港潮州八邑会馆、暹罗潮州飓风海潮赈灾会、香港华商总会、医院等来潮赈灾。
香港潮州八邑会馆派出商会职员王少瑜等一行5人,在当年8月11日到汕后便投入赈灾事务,不仅积极筹措粮食衣物,还主动提出协助澄海修筑苏南东畔公堤,并协助消*、净化灾后的环境,前后共援助60万元。此外,王少瑜等还多次提议*府取缔奸商、市侩卖湿米、贩霉药等趁火打劫的不法行为,维护灾民利益,广受灾民称道。
在海内外的协助及本地灾民的自救互救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人民的生活才逐渐开始恢复正常。这也是为什么会在潮汕各地留下建筑、碑文纪念海内外华侨帮助的原因。
来源:南方日报记者许端阳
整理:潮汕圈编辑组
本刊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由潮汕圈进行整理编辑,所有权利属于原作者及原出版单位,本平台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仅作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笔者问陈先生是如何知道小公园这边有存心公馆这个旅游点的,陈先生介绍说:“这是家喻户晓的事情了,因为我本身就是潮汕人,我在各种媒体和周边朋友的介绍知道存心公馆就在小公园附近的民族路,今天就带着香港客人过来参观了。”
10月23日—24日,存心公馆又迎来了一批批可爱的“小天使”,他们就是来自潮阳文昌双语幼儿园的小朋友。因小朋友众多,所以学校分两天、两批依次过来参观游览。
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观看了潮汕善堂文化馆的一些摆设及历史老物件,并一一讲解给小朋友听,让他们了解过去老一辈的奋斗,开拓他们的视野,眼前的事物和形象在他们稚嫩的小脑海里变得丰富多彩,在不同的环境中启迪小朋友们的想象力和知识。
点击欣赏精彩视频“我们本次有90多名小朋友过来,全部都是大班的小朋友;因为大班的小朋友,我们跟他们讲解一些老物件的名称和以前人们如何使用,他们还能吸收,虽然有点懵懂,但他们都有初步的认识;至于大班以下的小朋友,他们还太小……不错,还真的是民国风!”一位文昌双语幼儿园老师一边陪着小朋友们观赏,一边笑着赞叹。
另一位老师表示:“之所以知道存心公馆,是因为他们幼儿园有一位老师就住在附近,经常听她说这边的存心公馆有展览一些过去的东西,能让小孩开拓眼界,了解一些历史知识。我们幼儿园开展户外活动对小孩今后的成长有帮助。”
汕头市金平区小公园附近的民族路16—18号编辑:存心善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