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纱在潮汕(1)
年代,欧洲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的大门,把一种全新的文明的生活方式带进了中国,并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改造中国。基督教信仰是欧洲文明的基本特征,对于省尾国角的潮汕地区来说,一共有四股基督教力量进入:美国浸信会、瑞士巴色会、英国长老会、法国巴黎外方传道会。他们的共同目标是传播基督教,在传教的同时也是传播现代文明的火种。为了吸引信众,各个教会组织大力举办各种慈善事业,医院,实施免费医疗;举办学校,倡导学术自由;传播抽纱工艺,增加潮人的谋生手段。这些活动,对潮汕人民都产生了积极的有益的影响,为中国人进入现代文明做出了贡献。
医院是最成功的医疗机构之一,从年吴威凛医生开始,医院实施免费治疗。医院的开支由英国母会拨款、大量的社会捐赠和合理的经营活动支持。由于历届院长实行透明的财经制度,医院账目公开,渐渐赢得人们的信任,所以捐赠超大规模的增加,连潮汕地区历年来的自然灾害,海内外的医院网络完成的,医院部分代替了慈善机构的性质,让潮汕人民获得了真真切切的好处,实在是功德无量。
清末民初潮汕地区有现代意识的教育机构也是教会组织举办的:华英中学、聿怀中学、真理中学等等一大批学校,最初是为教会子女服务,后来扩大到普通的民众也可以入学读书。民国初年,国力孱弱,*府也希望举办教育,但诸事起步,无暇顾及教育,教会举办的教育无疑为普通民众打开了一扇通往现代文明的窗口。华英中学,由基督教徒陈雨亭先生捐资兴建,英国人华河力掌校,倡导学术自由、学术与*治脱钩,但由于当时一些狗屁不懂的文人以“收回教育权”为理由,婴儿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导致办学失败,但影响是巨大的。
对潮汕人民影响深远的事件是抽纱(drawn-threadwork)工艺的引入。根据西奥多·赫尔曼、陈卓凡、李金铭、蔡香玉等人的研究,抽纱是由传教士引入的,最著名的是医院医生莱爱力的夫人纳胡德(MissSophiaANorwood),中国人叫“娜姑娘”的,她于年受美国浸信会的派遣,来到汕头礐石总部负责训练女传道和女童教育工作,期间就开始教授抽纱工艺。年嫁给莱爱力医生(Dr.AlexanderLyall),家中请了帮佣澄海盐灶人林赛玉,她是有明确记载的学习抽纱第一人,还有林赛玉在淑德女校读书的两个女儿徐淑静和徐淑英,也一同学习抽纱工艺。
耶琳夫人(LidaScottAshmore)于年1月29日到达美国浸信会礐石总部和纳胡德共同服务于妇女教育,年接代纳胡德的工作,在“正光女学”组织妇女学习抽纱制作,产品带到美国出售,除了给足工钱,赚取美元巨款为正光女学建设两栋学生宿舍。年卫每拉(WyraWeld)接代耶林夫人管理正光女学之后,允许学生制作抽纱,条件是学生要捐出部分收入用于资助宣道会,使宣道会有能力雇用两位女传道到潮阳柳冈、饶平海山、潮安归湖等布道站创办圣经学校。这也是查有实证的抽纱发轫期的事件。
年法国巴黎天主教外方传道会杜士比神甫筹资建抽纱工场,成品经过香港出口到国外,为争取汕头教区的独立创作条件。年法国沙尔德圣保禄女修会的修女来汕头开设孤儿院和小学,组织妇女和儿童学习抽纱,进行生产自救。潮州府城的守贞姑罗氏和林氏也在天主教会孤儿院中组织抽纱生产,收入用于自救。
这是到目前为止可以找到的潮汕抽纱的源头。
抽纱刚开始传播的是教内妇女。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在潮汕本土的传播举步维艰,信仰者毕竟属于少数群体,潮汕地区也多多少少发生一些排外“教案”,虽然没有造成大规模的破坏或者歧视,但毕竟是另类的存在。传教士们也心知肚明,如何让基督教在潮汕本土站稳脚跟,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改善基督教徒们的生活质量,让信教的民众获得真实的“好处”,医院的开办、华英中学的建设和各项慈善救助的实施。近代潮汕战乱频繁,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每次都依靠捐款实在也是杯水车薪,最好的办法是让信徒们也有足够的谋生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女传教士有女人的直觉,她们从妇女自身条件出发,把一种介于艺术和工业品之间的技能带到了中国,正如法国天主教会所明确表示的:“为一个日益贫困的国家提供一些经济帮助。”是的,年前后,通过抽纱制作,妇女每月能挣到10美元,相当于男人3-5倍的收入。自古以来的中国妇女除了辛苦劳作是没有收入的,妇女的劳动从来不能计算价值,是男人的附庸,通过抽纱获得收入,其意义是颠覆性的。
由此在潮汕话中诞生了一个新词汇:“食教”。潮汕人用两分法把人群分成“食教的”和拜老爷的两类。信仰基督教的能通过教会组织获得生存的资源,说他们以教为食,实在有某种酸葡萄的成分在里面,明明有“好处”,为了获得这种“好处”,必修以放弃偶像崇拜信仰基督为前提,对大部分普通民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心里挑战,所以必须砍断羡慕情绪顺从内心需求,就用带有调侃性质的“食教”来称呼有信仰的人。
当然,基督教传教士还有更加深层的目的,他们教育中国妇女是“鼓励妇女的自身能力,提高基督教化家庭的经济条件,培养妇女的社会服务意识”等等。这一理念来源于美国曼荷莲女子学院校长玛丽·莱昂“三H”方针:heart心灵、head能力、hand手艺。玛丽·莱昂的观念被美国多所女子学校所模仿,并随着美国传教士被迅速带到中国。所以说,在清末民初,*府比较孱弱的时候,很多外国先进的理念反而有机会传播到中国,实在是中国民众的大幸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民众确实获得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好处,才是功德无量的事。
刚开始传播的工种比较简单,团花、水波痕、老大藤、扎目、哥罗纱(crochet)花边等。一战期间才有了穿珠、做流苏、做珠袋、钩针编织等。随着抽纱的普及再增加墨西哥针法(Mexican,美希哥),钩针编织技术(crochet,通花),打定花边,十字花(cross-stitch),蕾花(wormstitch),雕窗(drawn-thread),哥罗纱,对丝(picotingsewing),网眼(eyeletstitch),绣花(embroidery),卷边,扎边(binding),贴布(applique),龙眼花,三山花,托布花等。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引用这些专业术语缘于这些名字听起来都非常熟悉,我只是不知道她们对应的是哪个字,有时还不免非常轻视地以为这些是本地的土话,不登大雅之堂,说出来会被人当笑话的。现在这些名词出现在专业书籍,还有英文对译,实在是名正言顺,令我十分感动。
杨坚平《潮绣抽纱》对潮汕抽纱的工种概括如下:垫绣、刁绣、平绣、十字绣、万里斯、托地绣、花窗、星点窗、扭空、挽窗、硬挽、杜龟墩、补布、坡补、对丝、通花、打藤、网扣、蕾花、汕头花边、华美花边、圈子花边、新风窗等等。
杨坚平还把潮汕抽纱的品种归纳为八大类:被套、台布、手巾、床被套、枕袋、被袋、钩针制品、小件套(餐套)等。这实在也是解开了我存在已久的疑问,小时候看到母亲姐姐们终日劳作的抽纱,老是想要知道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用,然而我身边没有任何人能够说出个道道来。因为我们看到的产品其实都是半成品,没有看到全貌,也就说不出个所以然。潮汕姿娘们也从不深究,反正经过劳作,能够换钱买菜才是最重要的。(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