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
当代水产报道:一、养鱼池塘的溶氧的来源
养鱼池塘的溶氧一般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是来自大气中扩散溶于水中的氧。
三是人工机械冲水或施药增氧。
三者以光合作用增氧最多。
二、养鱼池塘的溶氧的消耗
池塘生态溶氧消耗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物理作用向空中逸散消耗。
二是水体有些物质的化学反应而消耗。
三是水生生物呼吸、有机物分解、底质等生物作用所消耗。
鱼类耗氧与鱼的种类、年龄、体重、性别及活动水平有关,同时也与水体的温度、溶氧、二氧化碳、pH值等因素有关。
三、影响鱼池溶氧变化的因素
01池塘水体变化影响由于光照强度的影响,一般白天池塘的上层水体光照强度较大,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就强,溶氧就高;而下层因光照强度减弱,而且由于热阻力,上下层水体不易对流,溶氧就越低。尤其是高温季节上下层水温温差极大,底层水体溶氧微乎其微。
同时,水体中的溶氧水平在昼夜间变化较大,夜间水体上层水温随着气温的下降而逐渐下降,密度增大,从而产生密度流,中下层水体溶氧慢慢补充,而上层溶氧则逐渐下降,到凌晨会降到最低水平。
另外,同一池塘在不同风力风向的影响下,水体溶氧也处于不平衡状态。白天下风处由浮游植物产生的氧及从空气中溶入的氧总比上风处多,并且风力越大,上下处溶氧含量的差别越大。夜间则相反,因夜里下风处浮游生物和有机物比上风处多,导致夜间耗氧量大,所以上风处溶氧比下风处多。
02季节气候变化影响水体溶氧与季节与气候也密切相关,特别是夏秋季节,水温较高,投饵量增大,由于鱼类的排泄物与残饵的积累,导致池塘下层水体溶氧很低,水和底泥中的微生物、浮游生物等因缺氧新陈代谢受到抑制,导致底层溶氧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此外,梅雨季节光照强度弱,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差,也容易引起水体缺氧。同时,就天气来说,如夏季傍晚下雷阵雨,天气转阴,或遇连绵阴雨气压低、风力弱、大雾等,或久晴未雨,鱼类吃食旺盛,水质浓,一旦天气变化,均可引起缺氧,尤其是夏季有时天气变化比较剧烈,极易造成水体溶氧发生较大的变化。
03放养及投入品影响水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放养的各种养殖品种,还有投喂的饵料、肥料、渔药等,加上大量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好气性细菌等呼吸以及它们排泄的粪便和其他有机物分解过程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而池水中的溶氧又会因为生物和理化等各种因子影响而有所不同。
此外,鱼池如注入有*污水或由于施肥不当,一次施放过多的未经发酵的有机肥料,在鱼池中分解消耗大量的氧并放出有*气体,恶化水质,也会引起缺氧,严重的甚至造成“泛池”死鱼。
四、预测缺氧的方法
看天气:根据天气预报和当天天气情况预测,如天气骤变时或连绵阴雨时,就要注意缺氧问题的发生。
看季节:夏季投喂强度大,水温高,发生缺氧的机率较大。或是梅雨季节或季节交替温差变化大的时候应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