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咱大潮汕的英歌舞,原来这么不简单
TUhjnbcbe - 2020/12/22 16:21:00

联系

潮汕生活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潮汕地区,尤以潮阳和普宁地区最为有名,其中潮阳英歌舞和笛套音乐、剪纸一起被誉为潮阳民间文化的“三瑰宝”,普宁则有“英歌舞之乡”之称。它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年5月20日,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英歌舞和《水浒传》

英歌是一种壮美阳刚的汉族男性群体舞蹈,主要表现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豪情斗志和英雄气概。其来源于《水浒》第六十六回“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的故事。当年梁山好汉化装成耍蛇的、踩高跷的、弄枪舞槌的,混进大名府,救出卢俊义。后人便把它编成英歌舞,自明代传承至今。

几百年来,英歌舞的人物造型一直以梁山好汉的造型为基础,由“鼓上蚤时迁”耍蛇开路。领头的是头槌,乃红脸红须秦明,二槌是黑脸黑须的李逵、三槌是英姿潇洒的武松……队伍浩浩荡荡,人数最多的为人,寓意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英歌表演风格威猛、雄浑、粗犷、豪迈,体现了中华民族果敢、坚强、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可贵品格和精神风貌。

英歌舞表演者勾画风格独特的脸谱,按梁山泊英雄形象造型,着武士服,紧身短打,手执特制双短棒叩击起舞,并配以锣鼓、螺号节奏。表演时队列图形变化丰富,有双龙出海、猛虎下山、麦穗花、田螺圈等样式,动作套式亦五花八门,有布田、洗街、旋槌、槌花等形态各异的舞姿动态,形成特有的动律,场面恢宏,气势磅礴。“英歌舞”的由来

英歌的源流可溯到明初甚至更早。一说来自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一说来自河南花鼓的霸王鞭,一说来自福建莆田的花鼓舞,不一而足。

但现今的英歌舞是在普宁的潮汕先民们后续的一些武装起义事件中加入武术套路形成,而后传到潮阳、惠来各县。现今英歌舞流行于潮汕南部的普宁、潮阳、惠来等地,其为汉族民间广场最具代表性情绪舞蹈之一。

普宁英歌英歌在普宁已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汉族舞蹈艺术。普宁市辖人口万,乡镇管区个,基本村村有英歌队,实力较强、水平较高的有支。最为突出的是:流沙的南山、燎原街道的泥沟英歌、下架山镇的涂坑、咸寮、占陇镇的旱塘、南径镇的陇华、梅塘镇的祠堂村、梅林镇的中央村,云落镇的云落等。仅泥沟村,就可同时组织六班英歌队。这些英歌队中不乏佼佼者,例如,曾选上到世博会展演的普宁南山英歌队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曾经先后代表广东省到北京、天津参加全国文艺汇演,载誉京华;泥沟英歌、咸寮等多支英歌队也先后进京、上省城表演,赢得海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近几年来,各地还出现了不少女子英歌队、少年英歌队,更添无限情趣。

普宁英歌突出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得到有关专家的重视,获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的美誉,普宁也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传承人老化等原因,普宁英歌队伍青*不接,逐渐萎缩,出现濒危状况,亟待抢救保护。

潮阳英歌 

潮阳英歌以豪放、遒劲闻名遐迩,极具阳刚之气,被誉为中国汉族男子汉典型舞蹈。它与民间剪纸和笛套音乐三者同被称之为“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

主要传承人有洪飞鹰、郭耀扬、陈汉隆、姚欣塔、杨卫、周修兴、陈坤利、林阿饱等。潮阳英歌分布面广,辐射力强,几乎每个镇(街道)都有英歌队,有些镇甚至同时拥有几支不同风格或不同年龄结构的英歌队伍。年11月,潮阳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潮阳英歌最初有“亦舞亦唱”和“只舞不唱”两大形式,但随着历史的没革和诸多客观因素的关系,现今只有保留后者。就在这种“只舞不唱”的英歌中,也有各种流派、各种风格。按舞蹈节奏的板工划分,潮阳英歌大致可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和快板英歌三种。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文化生态发生剧烈的变化,潮阳英歌已失去往日的光彩,濒临断代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

潮阳英歌专题《探寻·传承》潮汕本土《英歌》MV欣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咱大潮汕的英歌舞,原来这么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