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风风火火闯九州,最浓年味还是这段潮汕的英
TUhjnbcbe - 2020/12/24 17:38:00
太原能够治好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779967.html

小时候,每到过年的时候比收到利是更开心的,就是跟着爸妈屁股后面,屁颠屁颠地去看一出英歌舞。

一段英歌舞,一段潮汕情,这也是潮府人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它是一种壮美阳刚的汉族男性群体舞蹈,主要表现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豪情斗志和英雄气概。

不单单是过年,每逢佳节、喜庆日子,村村少不了英歌这一活动项目,英歌锣鼓响遍城镇村寨,英歌所到之处,村民闻声而至。

扶老携幼,围得水泄不通,整齐的踏步声、扣棒声、锣鼓声、喝叫声,声声催人急,观者的欢呼喝彩声,把热烈场面推向高潮。

英歌闹新春

今天是“英歌之乡”普宁流沙镇“闹热”的日子,鹿头全程录拍了这一年一度的盛况。下面为你展示一下这一流传广东潮汕区域的民俗。

共有6只舞狮,3支英歌队参加巡游,分别是南山英歌队、圆山英歌队、富美青年英歌队,从明华体育馆、普宁市府*府、二中广场一路巡游,警车开道,场面震撼。

“喝!喝!喝!”只见表演者配合着忽紧忽缓的锣鼓点和众人如雷贯耳的吆喝,双手挥动彩色木棒,英歌队员并不停地交错翻转敲击。

一步一呼地边走边舞,呈现着以“长蛇挺进”或“双龙出海”等18种套式的队列变化,犹如以传统国术连接而成的团体操。整个表演过程气氛欢腾热烈、令人目不暇接。

以南山、涂坑和潮阳永丰为代表的交替直槌。这类队伍多属槌鼓混合队伍,舞者除了手持双棍外,还有部分手持形同腰鼓的小手鼓,舞动时持鼓手如持棍般作"8"字转动。

在这几个村落的英歌表演中,呈现出来的各种套路,其动作之丰富是其他队无法比拟的。

动作套式亦五花八门,有"布田"、"洗街"、"旋槌"、"槌花"等形态各异的舞姿动态,形成特有的动律,场面恢宏,气势磅礴。力道之大,一场巡游下来,经常看见路边散落着折断的棒槌。

民俗有讲究

从英歌的单个动作形态来看,其"力"的凝聚点落在棍子相击时产生的棍花运动上。不同的棍花运动又构成了身体的基本韵律,舞者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各种的变体,从而构成了英歌表演的全部动作形态。

在舞蹈中出现大幅度的抡槌、标槌、背槌等动作,都可以视为在短打原型上的提炼和升华。

还有普宁英歌演者勾画风格独特的脸谱,按梁山泊英雄形象造型打扮,鹿头最喜欢的一位是两位美须公里面的红须公-关胜,异常美丽。

走在队伍最前面手中舞着一条蛇的人就是水浒传中的时迁,脸上常会纹着一条蛇,其他的不尽相同,各有特色。

现英歌表演者面脸谱应是祭祀傩舞面具简化,南山英歌前棚有击小鼓。至今英歌仍参加游神驱邪,说明英歌形成与祭祀驱邪有关。

且潮阳也祭祀双忠烈,"邑城每年二会双忠会有锦衣舞马之欢".可见英歌游行、英雄气质与兹可算一脉相承。、

表演人数大体为16~24人,也有增至32或36人,最多可至人。表演者绝对应是偶数(玩蛇者除外),执棒及持小鼓者各占一半,现也有全部使用短棒的。

着武士服,紧身短打,手执特制双短棒叩击起舞,并配以锣鼓、螺号节奏。

舞蹈动作和队伍图形都是从练兵和攻城阵法演变而成,变化多端,充分表现了梁山泊英雄好汉机智勇敢、锄奸除恶的豪迈气概和战斗风貌。

传承可期待今天去看巡游最欣喜的是,看到了南山英歌队的小队员们,这是往年巡游所没有的,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要有民俗文化传承才能说是有底蕴,有力量的族群。

这些年在广州,看到不少传统非遗文化已经消逝,也有的无人可继衣钵。近些年,潮汕英歌日渐被重视,希望每年归来时,仍然可以听到英歌的棒槌声。

 趣闻:英歌没有歌 

英歌原是边唱边舞,故名"唱英歌"。现南山一老艺人还依稀记得几句,后来由于舞蹈节奏强烈,要唱又要跳确实很困难,因而这"唱"的部分也就逐渐被弃,为当地特有的锣鼓所代替,沿袭至今。

附带潮汕英歌完整介绍,请大家欣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风风火火闯九州,最浓年味还是这段潮汕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