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作家
第期
采风放歌
作者简介
罗绍忠,昌宁县本土作家,出版专集《情系故土》。创作体会:发现生活美,用心去写作。
汪家箐岁月静好
图文
罗绍忠
玉带般欢腾的澜沧江,流经昌宁三个乡镇,江岸天赐奇观,让人目不暇接。汪家箐,是沧江边上一块千古隐藏的土地,岁月静好。这里有古朴独特的石片房,有清澈甜美的山泉,有幽雅灵秀的曲径,是我们内心深处向往的乐园。
汪家箐,美在山脚那幢石片房。汪家箐位于耇街乡新厂村委会的东南方,是一个散居的村民小组,山高谷深,石片石块很多,不知始于何年何月,也不知是哪位聪明的居民第一家建起了石片房,经济实惠,式样独特,冬暖夏凉,易于维修,至今保存完好的是山脚下那幢石片房。这幢四合院式的小屋,座落在陡坡下的一块平地上,约有百年的历史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山民们只好就地取材,垒石成屋,墙脚用石头支砌,墙体用一块一块的石头垒起来,屋面用石块盖起并固定好,只有门窗屋架用了木材,就连猪圈、路口都是用石块建造。我们作家协会采风团队的每位成员,怀着崇敬的心情,细心观赏着这幢古朴而独特的小屋,院内干净整洁,走廊上挂着辣椒蒜头,厨房的楼楞上垂下腊肉火腿,自来水架到厨房外。用瓢舀水,喝了几口顿觉清凉甜美。院外李子挂果,硕大清亮,鸡群在树下自由的啄食,圈里一头肥猪正在憨睡。屋舍俨然,木桥横涧,溪流淙淙,真可谓“小桥流水人家”。石片房的主人,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老妇人,他似乎习惯了这里的山间生活,她说她嫁过来的时候就是这么一所房子,她对她家的这幢房子很满意,愿意守住祖先用智慧和汗水换来的家业。我想,汪家箐石片房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它的古朴和独特,丰富了石文化的内容,还在于当地居民那种为了生活为了家的求生精神。
汪家箐,美在山间那股清泉水。汪家箐,一条小河顺势而下,静静流淌,幽静的山谷充满诗情画意。小河流过石片房前,流过一个个山涧,流向了开满野花的草坪,一直流向远方。这里的草坪坝是一块开阔地,绿铺大地,山云吐翠,庄稼、树木、一片生机勃发。这里是人们常聚的场所,过去有过水磨房,现在建有烤烟房、娱乐广场,广场一角有供人们休息的小亭子,坐在亭台上,看满山树木郁郁葱葱,看遍地野花五彩缤纷,看石桥下的水车悠悠转动。小河静静地流着,风儿轻轻地吹着,此时,你会觉得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一身轻松,忘了自己还在旅途中。水磨房在哪里呢?这些水能带动水磨吗?大家对水磨感兴趣起来。“原来的水很大,足以带动水磨,现在架到别处去了一些”,本地向导一边说,一边带我们去看水磨房遗址。水磨房藏在草树中,由于这时下起了雨,我们来不及细看,只看到遗存的碎石门窗和静卧的石磨。但就这一眼,也使我情不自禁地想想了心中的记忆。水磨房的构成主要有水槽、石磨、斗箩和水轮等。把晒干的玉米粒倒进斗箩,然后去提水闸,让水流下水槽,水冲转水轮,轴承带动石磨转了起来,配在斗箩和石磨间的“催命*”(木棒)嗒嗒地响着,细细的玉麦面从石磨间磨出。一家磨完,下一家接上,不舍昼夜。夜深了,没有吃地,就取些最细的面,用盆揉合,揉成玉米粑粑,放在热灰里焐熟,就可以吃了,不用说,多么翠香可口。今天看到这石磨,不禁想起了这些,想起了过去的美好岁月,相信,此地定然有类似以上所说的美好情景。汪家箐的清泉水啊,你是生命的血液,养育着这里的人民。
汪家箐,美在山谷中那些幽雅灵秀的曲径。到汪家箐观光的游客,一脚踏进谷底,就看到了山脚下的石片房,房前有弯曲的小路,在这条小路上,你会看到蓬松的芭蕉绿得可爱,也许是受到过乾隆皇帝的夸奖吧,长得非常粗壮,这可是喂鸡、喂猪、喂牛的好饲料;你会看到水塘中的水葫芦,红花点点,绿叶浮在水面上,娃娃鱼在下面躲藏。坐在路边的果木树下,品味石片房的做工精细,聆听山洼里流水声声,别有一番山野情趣。沿河向下,小路更曲折了,要经过许多过口,过口上,有的搭着木桥,木桥上铺着一块块平整的石头,便于行走。有的过口比较平,不必搭桥,就根据脚步的起落垫上石块,“人在石上走,水在石下流”,这种情景在城市里是看不到的,山民们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走出了山间的灵秀,走出了汪家箐的千年历史。水磨房下边的小河上,建起了一道小石桥,是那样的秀气。走过小石桥,那里的景致更深了,青青的草,无名的野花,零星的灌木丛,还有大片的泡核桃园,在这里散散步,也是一种享受。
汪家箐,你是一片净土,一幽秘境,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大自然给你了恩惠,悠悠岁月成就了你的美好。你的魅力,将吸引着更多游人前来学习观光。
本期责任编辑:鲁绍兰
编辑:张晓娟
编审:罗金荣
《昌宁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