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伴随着女童章子欣失踪案,让流行于潮汕及闽台地区的三山国王信仰被更多人所知。尽管已经有许多潮汕地区的群众直接指出“三山国王”不是邪教,但仍然不能平息网络舆情的议论。
“三山”是指坐落在揭西县河婆镇附近的三座山:巾山、明山和独山。“三山国王”的称呼,最早见于元代翰林院编修官刘希孟于公元年所撰写的《潮州路明贶三山国王庙记》一文中,该文后被收录进《永乐大典》。根据文中记载,三山国王事迹及信仰发端自隋末,距今大约年。
三山国王的信仰在唐宋时期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先是韩愈在祭祀时,以祭拜社稷神的规格和仪制作为标准,奠定了其作为地方社稷正神的基础。到北宋时期,“徽宗宣和七年八月赐庙额明贶”,由于中原*权皇帝的敕封,更加明确了三山国王作为正统神祇的地位。其后明清两代,是毁淫祠活动最为鼎盛的时期,三山国王信仰也没有遭到波及,而是日渐壮大,其信仰的正当性早已被认可。
三山国王信仰最初的宗旨是“护国庇民”,而后随着潮汕地区民众向闽台及南洋地区的迁徙和发展。三山国王信仰也随之流布过去,成为了故乡认同和祖籍认同的重要维系。南昌大学历史系研究生郭新志在其毕业论文《社会、移民、信仰——三山国王之诠释》中统计了-年台湾地区民众来揭西县祖庙进香的状况。这些资料也充分证明了三山国王信仰的正统性以及在两岸和平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篇幅所限,仅截图第一页。)
所以,证明三山国王信仰并非邪教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更值得去注意的问题是:一些道教人士或信仰道教的人,以“学术”的旗号,在言语间用明示或暗示的方式,对地方信仰的性质,进行误导。比如下面这位:
我们首先要知道:地方信仰的存在是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比如流行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三山国王,长江流域的水神萧公,广西地区的岑大将*,河北安国的药王邳彤等等。人们借助信仰,或保平安,或宣传伦理教化。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张侃,博士研究生朱新屋撰写的《“正统”的层累及流动——以唐宋闽北地方神阳祐为例》一文中就提出:
“在地域社会变迁过程中,“正统”形象的神灵不构成民间信仰世界的全部。相反的,由于乡民社会*治和民间文化意识在基层社会具有内在演变逻辑,地方传统往往借用“王朝”外衣,不断改造地域文化,致使信仰活动充满了“非正统化”的色彩。”
再回看上面这位博主的言论,将三山国王定性为“山神”,并且谈到“跟灶王爷、城隍爷都不能比”。这种定性就非常之粗暴。且不说他用“看起来”这样的词,和他后面说的“宗教研究”完全不匹配。其对于地方神和“厉*崇拜”的论证和描述都非常狭隘,我非常想知道他做的是什么研究,以及怎么研究的?事实上无论是地方神还是“厉*崇拜”都不是给信仰确定性质和等级的标准。地方神譬如碧霞元君信仰,芝加哥大学的彭慕兰教授对此有过专门研究。而厉*信仰,该博主则直接忽略了现在被视为财神及道教雷部正神的赵公明——东汉时期已经被认为是厉*。
而在该条微博的评论里,我们能看到有人提出“交换”这个概念,而最后得出的结论则是:“最好皈依”三清六御。
恰好“交换”这个词出现在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肖亮恩的毕业论文《潮汕三山国王信仰研究》中:
“从《明贶庙记》和后传故事中……无论是在助宋统一还是在民间“救驾”的故事中,都是包含了某种“交换”的理念:我救你的命,你给我封号;与民间拜神的功利性心理也有共通之处:我拿供品拜你,你满足我的愿望;在较少受士大夫“义理”影响的基层社会,人们对官府的服从也同样是以某些期待(如社会治安、灾荒救济、狱讼明断等等)得到满足为前提。而这种“交换”的满足,还是归结于“忠君爱国”思想的回馈。”
所以我们应该能看到,“交换”的本质意义,是信众对于俗世生活的幸福基础最直接的祈求。这是大众信仰的根基,是不应该被鄙夷或无视的。脱离了这个一上来就讲正邪神、先天神之类的概念,非常不负责任。
而在知名道教博主“全真道士梁兴扬”那里,我们则能看到另外一种态度:
他本着“科学”的旗号说:“民间信仰体系中,迷信与信仰交织,极难判断,走歪路邪路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这也是某种学术的暗示。但他的文字里,找不到学理上认可民间信仰的两大判断标准“神明标准化”和“礼仪正统化”。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妈祖、临水夫人,还是三山国王。我们都能比较容易地发现这些神明是符合正统信仰的标准的。
但这些与道教相关的博主在措辞上仍然含糊其辞,所以我们最保守的判断只能是“学术水平欠佳”,至于是否有其他的动机和意图,不得而知。
但源自于道教相关人士的语焉不详,对于民众的误导是肉眼可见的。道教,作为被广泛认可和认知的本土宗教:首先,具有吸纳民间信仰的特质;其次,从历史上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交流来看,道教的宗教宽容度很大,在没有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基本上对于其他宗教和信仰是采取尊重、接纳和包容的态度的。
比如道教“地府十王”体系中的平等大帝,来自于摩尼教的平等王,而摩尼教的平等王“夷数”即是耶稣,这也并不妨碍道教的吸纳与包容。
所以,这些有着数十万乃至百万以上粉丝的道教博主,在谈到这次三山国王性质的问题时,不但没有以宗教学知识明确指出这一信仰的正当性,反而在言辞中语焉不详,流露出一种“可能性”的判断,又在这个过程中把道教抬到一个“正统”的地位来鄙夷地方信仰。于道教本身的教诲来说,这些言行缺乏对于其他信仰缺乏基本的尊重;而就公共传播的角度来看,这些行径非常可耻。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