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有大小之分,“戏”也有大小之别?有!此“大”“小”不是量词,意指知名度。古皋东南乡一带民众通称京腔京韵的京剧为“大戏”,土言土调的倒七戏为“小戏”。大戏、小戏在民众的心理位置高下迥异,且听民间幼儿口语启蒙教学的公共练习题——
“拉大剧,扯大锯,姥姥家门口唱大戏,接姑娘,请女婿,小外孙你去不去?”
“萤火虫亮亮飞,奶奶叫我捉乌龟。乌龟乌龟没长毛,奶奶叫我摘葡萄。葡萄葡萄没开花,奶奶叫我摘*瓜。*瓜*瓜没长刺,奶奶叫我看小戏。小戏小戏没搭台,姥姥叫我抹小牌。小牌小牌抹不赢,奶奶把我手打生疼。”
那些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口语老师姥姥、奶奶们,对大戏、小戏的态度却拿揑得当,唱“大戏”是乡镇中平时难得一遇的娱乐大餐,至亲好友,不可错过。而看小戏则等同于儿戏,与捉萤火虫、抹纸牌般的寻常游戏差不多,不值一提。
大戏既然是说大戏,先奉上一段3分钟的麒派“音像配”视频。对此没兴趣的可忽略不看,pass过去,看后面的文字。
[华容道音像配视频片段]周信芳饰关羽·小王桂卿配像,吴钰璋饰曹操不欣赏京剧大师麒麟童师徒的音像视频,不妨看一眼晚清画家沈蓉甫绘制的《同光名伶十三绝》图画。同治、光绪期间是京剧破茧成蝶的时代,这里的“绝”指演员以非凡的绝艺塑造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图中人物多在所饰演的剧中人名冠上一个“活”字,如“活肖太后”、“活鲁肃”、“活关羽”、“活孔明”、“活赵云”、“活周瑜”云云,是对京剧艺术家的最高褒赏。图画中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中唯没有勾脸的净行人物,作为传世京剧史料,不能不说是个缺憾。如果你对其中半数以上的人物名字感觉不陌生,说明你对京剧艺术的认知度已经很高了。
画图中13位开创京剧艺术的巨擘,皖籍人士占四席(程长庚、郝兰田、卢胜奎、杨月楼),如果再加上程长庚弟子及其铁杆粉丝,总数不少于八位,占据了京剧奠基人精英谱的半壁江山。说安徽是孕育京剧的龙潜之地不为过吧?
京剧肇始于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四大徽班的“徽”字,当时在梨园圈内被理解为以徽籍艺人为主的戏曲班社,并非狭义的只唱徽剧的戏班子。从最先受皇家特召进京献艺的安庆人高朗亭,推衍到被称之为京剧鼻祖的潜山人程长庚,都触类旁通地通晓昆曲、秦腔、梆子。及至以唱“西皮”腔调为主的汉剧艺人纷纷进京入伙徽班,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梆子等腔调融汇优化,聚精荟萃,终以“皮*腔”定型。由于皮*戏受北京语音和腔调的影响,赋有京音特色,从其发祥地京城到上海演出受捧,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戏叫做京戏。“京剧”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初叶的上海《申报》。
京戏对“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的四功五法特别讲究,其伴奏乐队建制与形式也有别于其它地方戏剧。伴奏人员坐在贴近底幕的舞台正中处,十分显眼,所以京班的乐队称为“场面”。场面分文场和武场两个部分,文场是胡琴、月琴、三弦,胡琴是京剧的主奏乐器,故称京胡。武场是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铙钹。领奏的鼓师以单皮鼓和檀板指挥乐队,令乐队的伴奏与演员唱念做打密切配合,呈现出严整统一、和谐完美的艺术效果。鼓师极其重要的艺术职责,与操奏京胡的琴师被视作主演的左膀右臂,菊坛中的当红演员一般都聘有自己专职琴师、鼓师。但凡京剧演出介绍,都少不了标注“司鼓”“操琴”两位乐师的大名。过去,在京剧开始演出前,乐队先要坐在台上固定位置敲打三遍,叫作“打通(读tòng)”,吾乡俗称“燥台锣”,相当于正式开演前的预备铃——那更是直接在展示京剧的“场面”了。
掌握鼓板的鼓师靠近左边上场门,演奏京胡的琴师靠近右边下场门。其他乐师分坐在他们之间谭鑫培《定*山》演出现场由“徽班进京为京剧之肇始”的共识,可知京剧与皖地有着特别亲近的血缘关系。追寻京剧在皖西地区的流行史,也能够感知皖西地区与京剧的缘分不浅:同治元年(年),舒城县便有了“全福班”京戏班社。光绪初,河南“庆寿班”常在六安境内跑码头流动演出。光绪后期,在六安城关古楼大街东侧的和平巷与大井拐交界处有一家“悦来茶馆”,店主叶庆山好客善交际,尤喜京剧,为了招引茶客,常邀集京剧爱好者在茶馆内操琴清唱,听众一边品茶,一边聆曲。这种清唱形式,开辟了古皋城京剧之先声。
民国年间,有十多个活跃于皖西境内的京戏职业班社,有苏家埠的炎帝班、吴家湾的九如班、清凉寺的太平班、西乡的三元班、立煌战友俱乐部、立煌剧团、正阳票友社、洪福班、同庆班、六安小京班、南门怡园剧社等等。
六安城关设置第一座京剧戏园是民国二十四年,由汤天慈等在城隍庙创办了“六安第一剧社”戏园。民国二十五年春,悦来茶馆改建成有个座位的“六安平剧社”。民国二十九年八月,又由王殿侯等人集资将其扩建成满座五百人的戏园子,取名“中兴戏园”,后改名“新兴戏院”。民国二十九年,舒城县工商界筹款在舒城西门大街建大戏院。
年秋,六安人民文化馆建立不久,就对私人经营的“新新俱乐部”进行戏改工作,帮助他们建立了团、院合一的“新新大戏院”。一九六二年命名为“皖西京剧团”,时有“三个和尚四座楼,六安花旦五门秋”之说——“三个和尚”指花脸蔡子文、老生邓子坚、武生张运海;“四楼五秋”是陈玉楼、孙筱楼、张韵楼、邵云楼,青衣花旦冯艳秋、张俊秋、张畹秋、曹畹秋,文武花旦王君秋。从一九四九年“中兴戏园”改为“六安新新大戏院”起,京剧世家二代传人陈玉楼先生担当京剧团团长职,一九五八年在上海举办华东京剧大奖赛中,陈玉楼先生与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同台献艺,以《徐策跑城》荣获三等奖。早在民国十一年,以演红生崭露头角的张韵楼先生,在上海丹桂第一台与“麒麟童”周信芳同台演出。40年代初即有全国“四大红生”、“四大猴王”之誉。年,张先生应邀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戏曲汇演,获演员一等奖和金质奖章。
最早来毛坦厂演出的京戏班子是“九如班”,以后改制为霍山县京剧团,更成为毛坦厂的常客。肥西县三河同庆班每逢一年一度的关公圣诞庙会,都来毛坦厂镇献艺,因为同庆班的台柱子孫敬芝先生是毛坦厂镇人。京剧科班出身的孫敬芝先生不仅唱工卓绝,音色高亢宽厚,更以表演见长的衰派老生行当出名,《打渔杀家》《追韩信》《四进士》《九更天》等经典名剧是他的拿手戏。可惜在年冬月,年未半百就累死在自己挚爱的京戏舞台上。在上个世纪后期,镇上老一班辈们闲聊乡土旧事时,还常忆及孙先生红氍毹上那超凡不俗的功夫,对其不幸过早作古感到惋惜而唏嘘不已。
极度的惊恐场景最易令小孩子永记难忘,我童年时在五显庙广场骑在老爸肩膀上,既害怕又不舍的腾出一只手,捂着眼从手指缝里看大戏“滚钉板”,那模糊记忆至今不化,当时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滾钉板。成年后才知道滾钉板出自于京剧《九更天》,是义仆马义不惜性命为主人越衙告狀的故事。京剧《九更天》是麒派、马派的代表剧目,很显衰派老生角色的功力。剧中人马义先是赤膊趴在钉有铁钉的木板上,然后怀抱钉板翻滾,场面怵目惊心。京剧大师梅兰芳忆及他与周信芳在喜连成搭班时期,曾合作演出过这出戏。这出戏因故事情节过于血腥,有悖于人性伦理,解放后停演而成为绝响。
京剧《九更天·滾钉板》国光剧团演出唐文华饰马义
参考文献《六安县文化志》《金安区方志》《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本文配图和视频均由Aday友情提供请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