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麻阳县石羊哨乡岩落寨村,向宏嘉和向永胜搭档跳了一段《正月贺喜正月天》,一旁伴奏的是向宏嘉的爷爷向宽牛,老人已是村里花灯的第13代传人。
花灯戏是地方小戏,它的小,大约是根据它的前身而量定的。那时候,它还未成戏,只是一大堆民间歌舞:花灯、茶灯、地花鼓、调子……新春街头戏珠的龙灯、起舞的渔翁与蚌精、互相逗趣的一旦一丑,都涵盖其中。到现在,花灯戏以湘西麻阳、湘北平江、湘南嘉禾三地为代表,已经可以演出大型剧目,而民间的花灯歌舞仍然盛行。
从湘西到湘南,再到湘北,潇湘晨报湖湘地理的记者几乎绕着湖南跑了一个大圈。正月十五已过,所幸三地的花灯戏都还未全然落幕。虽然每一地都相隔遥远,可它们的眉眼却依稀相似,你大可想象最早的流传是如何影响,而最终又因风土、语言、习俗甚或人口的流动迁徙,而渐生差异。
观戏坐标
嘉禾老城禾仓堡街道圩场
2月16日,郴州嘉禾县,一名扮演丑角的演员倚着门框,台前戏正酣,他跟着唱词打节拍。
演员在简陋的幕布后等待上场。
蓝天剧团挑了个赶集的日子,在集市的戏台上表演《下洛阳》。
苦情的戏份让不少村民看得十分投入。
苦情的戏份让不少村民潸然泪下。
被感动的观众们自发将钱投上舞台,少则几角钱,多则百元大钞。
《下洛阳》演出结束后,工作人员清点收入,有上千元。
观戏坐标
麻阳县高村镇大塘村
2月14日,麻阳县高村镇大塘村,一名扮演“灯姑娘”的男孩子正在上妆。花灯起初都没有女性上台扮演角色,这种“南方二人转”的表演,眉眼和手势里有太多撩逗传情,于是只能由小子们乔装打扮一番。
简单上妆后的“癞花子”。
戏台上两人相互戏耍,极是诙谐有趣。
观戏坐标
平江县三墩乡
平江县三墩乡,几位民间艺人演奏了一段欢快的“开场锣”。敲锣者不时敲击一下,又将它迅速抛向半空,落在手中后再次敲击,抛出,这是平江花灯戏中最有特色的“抛天锣”。
村里的花灯戏班子刚从外地表演归来,趁着兴头,他们在一户人家的厅堂里又来了一段,引来了几户邻居观看。
唱起戏来,老人们也变得灵动异常。
三墩乡已故的老艺人杨荣昌留下一卷写在雪白竹绵纸上的“祭台辞”,工工整整的小楷,笔迹纤细,记录着祭祀文字和符箓。在平江,每一个戏班搭台演出时,必先祭台神。
出了正月十五,湖南各地大规模的花灯戏渐渐歇了下来。但乡村还是零星地演着几出,哪怕“二人转”也会在自家晒场里咿呀嗨哟地跳一跳,民间的小剧团偶尔也会接到请他们去有红白喜事的人家里闹一闹的业务。还未被春风染得鲜妍的田野,出现他们的浓艳妆容,然后把几百年前的思凡、戏蟾、采茶、观花……以循环往复的小调,载歌载舞,演了一遍又一遍。他们扮丑、耍闹,互相以眉眼撩拨,抒情是如此热烈直接。
图
潇湘晨报记者陈韵骄文
潇湘晨报记者王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