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和思想文化的提高,在国人的生活中,慈善公益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各类慈善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慈善公益看似“舶来品”,但事实上,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中国自古就有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尤其是潮汕地区的善堂,更是历史悠久、极具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慈善机构。
汕头存心善堂创立之初的外观
年代汕头美璋照相发行的明信片
善堂,在潮汕民间生活中,是一项带有宗教信仰色彩的常设性慈善机构。一般认为,潮汕地区的善堂文化起源于为报答南宋宣和年间高僧大峰而兴建的潮阳和平报德堂。
潮阳和平镇宋大峰祖师
据元代惠州路总管府从官徐来撰写的《报德堂记》记载:
潮郡之下邑有三:海阳、揭阳、潮阳是也。……县治之西南三十里,有地曰“和平”,民居繁庶,往来络绎,文邑之乡。其间乃有大川横截,历代皆济以舟,或逢风涛时作,潢潦奔溢,不免覆溺之患。……宋宣和丙申,浮屠士大峰祖师,始自闽来,宏发至愿,谓宜建石桥以渡往来,以通上下。遂募众费,期底于成。于是度水之浅深高下,计石木若干,独运诸心,不喻于人。……至健康丁未,越五载,祖师航海而来,糗粮、木石、工用毕至,不逾年而桥成一十六间,惟南北距岸两间未获尽完。是岁十月辛亥,师祖归禅。绍兴癸酉完之,蔡贡员也。由时,往来之人,虽逢风涛时作,潢潦奔溢,而道无苦病,公私便之,乡人感恩,建堂崇祀,名曰“报德”。其本堂上奉慈尊,示庄严也。
也就是说,高僧大峰游历至潮阳和平镇,当地有大川横呈,百姓出行只能搭渡,若遇到风浪,常有舟覆人亡的危险。大峰祖师恻然悯之,于是发愿建桥,四处奔波募捐,终于在5年后筹集善款开始建桥。同年十月,当桥修完十六孔,只差头尾合龙时,祖师圆寂。后大桥建成,百姓渡川不再受波涛覆舟之苦,乡人感念祖师恩德,遂兴建“报德堂”,尊奉祖师,并继承了祖师乐善助人济困的精神。这就是潮汕目前可考的首座善堂的由来。
汕头大峰庙
时至今日,潮汕绝大多数善堂依然敬奉大峰祖师,也有个别善堂敬奉吕祖、玄天上帝、华佗仙师等。与宗族神明相结合,充满地方宗教文化色彩,正是潮汕善堂文化的特色之一。
在棉湖,我们也一脉相承这种善堂文化。为稳定社会,帮助困难人群,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棉湖民间成立了许多善堂,为老幼孤寡残等社会弱势群体广行善举,更在灾荒年份积极实施救援,深得民心,广受赞誉。
这些善堂有:年成立的棉湖最早的善堂组织——积善喜善会,后改名揭普积善堂;成立于年的揭普永福善堂;位于棉湖“书院”前的“福善堂”;由大巷下“大圣佛祖宫”善信共举的“平德善社”;收养孤儿、弃婴的“棉湖育婴堂”。除了这几个规模较大的善堂,还有不少小善堂,如亭脚杨氏办的“霭桂善堂”,大巷下的“天明善堂”(没有随平德善堂迁往文祠的部分成员续办的),由积善喜善会旧人员组办的后头城的“崇信善社”……
永福善堂原址云湖庵,现为揭西县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善堂组织,在20世纪初期那些艰难的岁月里,他们为维系社会的运行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既有揭普积善堂受命收埋“棉湖战役”阵亡战士七百多人及伪尸千多具,还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将伤员转移到棉湖治疗的勇举;也有平德善社开办“平德女子学校”,免费招收女生就读,和棉湖育婴堂收养孤儿弃婴,让孩子重获新生的大爱;更有永福善堂在目睹旱灾中尸横四野后施粥救生、施棺助埋的大义……
棉湖战役指挥部展览室
他们不仅在战乱灾荒中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和赈济,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时常为有需要的老百姓提供必要的帮扶救济,如给贫丧者施棺助葬,为贫病者施医赠药,组织人力防洪巡堤,收埋遗骸等,怀抱一颗善心,广施善举。
老照片-清末史上6万多人丧生的大鼠疫
仅做配图参考
正是因为有善堂的这些仁德善举,才让棉湖的老百姓们,即使身处风雨飘摇的动荡岁月,也能维持最基础的生活,等待解放的曙光,让闻者动容,肃然起敬。
仅做配图参考
善堂运作所需的资金,往往来自善男信女的乐捐和本地乡绅富商的捐赠,这也展示了街坊们自古以来乐善好施,乐行好事的优良传统。
仅做配图参考
后来,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社会思潮的改变,棉湖这些善堂陆续自动解散或被取缔。直到改革开放,在各方努力以及对善堂文化与时俱进的创新改造下,民间慈善力量迎来了复兴之机。在*和*府对推进慈善公益事业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获*府批准后,棉湖部分停办了几十年的善堂开始了复建工作。
如年,永福善堂获批复建,在云湖公园内建起了一座总造价值80多万的慈善大楼,年又在*和*府的领导下,组建了慈善会。将永福善堂的慈善公益工作推进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进步。
永福慈善会
这些善堂历经风雨,或许曾一度停滞,但始终绵延不绝,成为棉湖人的文化纽带,通过做慈善,我们获得了文化认同,实现自我价值,弘扬潮汕人仁爱慈善的美好品德。未来,善堂也必然延续优良传统,“立善心,行善事”,广施仁德,扶危济困,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
《棉湖旧事(二)》,李典信。
《报德堂记》,《潮阳县志(清光绪版)》,徐来(元)。
《潮汕慈善文化和海外华侨的善举》,王国梁。
《解放前潮州的善堂善事概述》,翁兆荣、许振声。
编辑:今日棉湖编辑部
图片:今日棉湖摄制组、网络
MHToday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