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华侨宅邸,何以堪比皇宫
要搞懂潮汕的宅邸为何充满金钱的“酸臭味”,还得从他们“过番”的那段经历说起。潮汕人习惯把“出洋谋生”喊作“过番”,他们那三面环山,一面背水,去中原路不通,地少人又多,只好通过大海谋生路。自隋唐起到清末民初,到南洋谋生的潮汕人数以百万计。△背山面海的潮汕地区,人们只好出海谋生路/图虫或许是天佑潮汕,当性格生猛的林道乾、林凤、郑信(没错,是当上泰国国王那个)等人都在南洋开创一番事业后,潮汕人自此在那就顺风顺水。话说族运这东西真的妙不可言,当时东南亚根本没有商业阶层,对贸易一窍不通,当善经商的潮汕人来了之后,就像鱼儿遇着了水,一拍即合:20世纪30年代,潮商几乎垄断了整个泰国的碾米业(陈慈黉是当时最大的火砻霸主);当今泰国八大银行,有4家由潮人掌控;泰国前十富豪榜里,一度有八位潮人上榜,陈弼臣、谢国民、苏旭明都先后当过泰国首富。△新加坡当时的华人景象/wiki而东南亚的其他潮商也没吃亏:新加坡吴清亮、柬埔寨陈丰明、老挝张贵龙、越南陈金成,都先后登上或还坐着当地的首富之位。有财经记者在年统计过,东南亚地区11国,华人掌握了70%的资产,其中几乎有一半来自潮汕人。发了达的潮汕人,第一件事自然是买地起屋。△潮汕庴/图虫受“落叶归根”等传统观念影响,潮汕华侨比其他侨胞展现出更顽强的乡土性。据《-年潮海关十年报告》估计,从汕头口岸出洋的移民“最后有75%回来”。即使不回来,寄钱回家起屋也是头头等大事,据谢雪影《潮梅现象》一书的资料显示,年的侨汇达1亿银元,而这些钱的去向房地产又占了第一位,占39.73%。当然了,还有什么比“起大庴”更能彰显衣锦还乡之感?“起的屋越大,越能证明自己在外混得好”,大概是所有中国人的共性。△潮汕华侨豪宅/图虫除了潮汕华侨巨有钱,性格观念使然,这些宅邸显得金碧辉煌的原因还有其一,就是潮汕民间有趣的“斗工”现象。对比开平碉楼,或者苏州民居,你会发现潮汕民居有个特性:就是木雕、石雕、嵌瓷特别多,特别在大富之家,以示隆重。为了拉动当地乡亲就业(花掉更多的钱),潮汕的华侨们在建屋时一般会请两班工匠,以中间为界,龙虎各半,各呈工艺,除了必要的工钱,谁最后手艺好还会得到一笔额外“标尾”。△陈慈黉故居奢华的石雕/图虫而这笔标尾,往往比原来的工钱还多,例如“梅康里”的倒挂石雕花篮,就请了6个工人,每人银元,“标尾”还另算。这反倒激励起潮汕民间雕刻、塑造、彩绘等装饰工艺的蓬勃发展,也算是一个顺带的正向循环吧。漫步汕头,感受民国奢华之风
之前老艺术家写过一篇“上海压马路”,但提到压马路,除了上海,汕头也算一个。在汕头的街头上,你总是能一秒入民国。除了私宅奢华,汕头如今的街头风貌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华侨投资塑造的。中国大家饶宗颐在年《潮州志》就记载:“都市大企业及公益交通各建设多由华侨投资而成。内地乡村所有新祠厦屋,更十之八九系出侨资盖建。”△汕头小公园/图虫潮汕华侨把对故乡的爱,都化作了真金白银。仅-年间,华侨在汕头市投资的建筑就达万银元,形成了汕头老城区如今“以小公园为中心,四永一升平”的扇状布局。走进小公园,中心地带是孙中山纪念亭,旁边楼高七层的南生百货,则在上世纪30年代客似云来,盛极一时。沿升平、国平、安平路五向辐射,道路两旁多见中西合璧的骑楼,斑驳的墙体还隐隐透露出过往的芳华,要是骑自行车在此穿梭,任凭婆娑的树影投在身上,仿佛瞬间化身“穿着麻布,笑容可掬”的民国人。△汕头小公园街区/图虫△盛极一时的南生百货公司/图虫只消把头抬起,就会看见:临街各色玻璃窗在太阳的反射下熠熠生辉;山水、动物等浮雕被恰如其分地镶嵌在房檐上;简洁的欧式古典白柱还支撑着这些建筑走过八九十年风雨......而环形的居平、永平、商平等道路,则和以上所有组成了这片“中国唯一呈放射状格局骑楼街道”“中国大陆面积最大骑楼群”。果然,在土豪华侨的斥资下,不仅私宅府邸惊人,连城市风貌也一并承包。△汕头老城区骑楼风貌/图虫叱咤泰国米业、船运界的巨鳄慈黉爷,除了把自己的家建成“潮汕小故宫”,还在小公园一带兴建楼房多座。上世纪30年代里,汕头老城区新建的0多栋建筑,有三分之二都是华侨投资兴建。若你去潮汕,建筑就是记录兴衰的光阴史。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你对潮汕豪宅有什么印象?
*加宝
点击查看九行往期精彩文章
▼
中国最具泡菜味的边境小城,实在太野了
欧洲最超值的旅行方式,就是这个了编辑二叔公排版
Gloria文中图片来源于作者供图商务合作请添加:xzk请注明九行+合作事宜其他合作及申请加入旅友俱乐部请勾搭老艺术家travellerstories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