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潮汕民俗文化的守望者民间文艺家郭马风
TUhjnbcbe - 2021/4/2 14:42:00
北京治疗皮肤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80416/6171978.html

郭马风

郭马风,原名郭乐异,年生,长期居住在汕头市,主要从事报纸、文艺、史志工作。曾任省民协常务理事,省民俗文学学会副会长,汕头市民协名誉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汕头市*协第四—七届委员、*协常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郭马风

郭勤亮谢海衡

什么是民俗?简单地说,民俗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习俗。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可以说,民俗,是与我们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是老百姓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我们潮汕民俗更是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彰显了潮汕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作为潮汕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更具浓厚的地方色彩,对潮人的影响更深远。然而,潮汕地区的民俗文化虽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潮汕的历史文物、文献或记载、记述,流传下来的不少,但得以保存和完善的并不多。可喜的是,在我们潮汕地区已有不少民间学者,为研究、传承、保护和完善潮汕民俗文化忘我工作,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大成就,郭马风就是其中最知名的一位。

与友人石炮台公园合影

郭马风,原名郭乐异,年生,长期居住在汕头市,主要从事报纸、文艺、史志工作。曾主编《潮汕民俗文化丛书》10册。先后在《团结报》《潮汕日报》《汕头日报》等单位任记者、编辑。年离休。20世纪60年代后从事文艺工作,80年代后从事地方史志和潮汕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创作偏重民俗民间文化,出版有《潮汕文化丛谈》《潮汕歌谣选》(与人合编)。年后任汕头市地方志编委会委员办公室主任、副主编,为副研究员。90年代后出版有《潮汕茶话》《潮汕民俗》等。曾参与多种地方文化书刊,如《广东省志·风俗志》《潮汕民俗大观》的编辑工作。曾任省民协常务理事,省民俗文学学会副会长,汕头市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汕头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等职务。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汕头市*协第四—七届委员、*协常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马年的清明前夕,我们慕名来到汕头市金东花园郭马风的家进行采访,他和夫人热情地接待我们,这是一位慈祥而睿智的老人,虽然年事已高,近年也因眼疾等原因影响了身体健康,但精神饱满,谈笑风生。一提到民俗,老人家就来了兴趣,他告诉我们:潮汕民俗文化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群体性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生动地体现了潮汕族群的历史源流和文化特征,透露着群体的共同心理、价值观、思维模式和审美情趣。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潮汕民俗文化也使潮人更具有自信心和自豪感。大多移居海外的潮人,往往会把民俗带往居留国,使世界更了解潮汕民俗文化。如工夫茶、潮汕美食、潮剧等,影响的范围很广泛。是的,具有家乡特色的潮汕民俗是一根长长的看不见的纽带,是潮人团结在一起的凝聚点,从而使潮人有一颗建设自己家乡的热心与责任感。

接受本文作者采访

年12月,郭马风出生于现在的揭阳市揭西县塔头镇濂溪村,虽是生于农村,但由于家族有华侨关系,又是种田大户,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他在家中排第二,兄弟姐妹中算是最聪明的一个,加上他活泼好动,天资聪明,几岁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到村里的学校读书,年又到附近的钱坑中学读书。由于钱坑中学的所在地是大北山革命老区,学校的一些同学、师长、朋友有的人已经是革命人士了,因此他在思想上也受到了一定启蒙。年,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带着理想和抱负,敢闯敢干的郭马风来到汕头海滨中学读高中,后又到百年名校聿怀中学就读至高中毕业。郭马风在聿怀中学读书的时候,当时学校有一些进步学生社和学生进步文化团体,郭马风也积极参与其中,并负责学校鲁迅文学研究社这方面工作,编辑一些刊物,有机会阅读一些从香港寄来的报刊。期间,郭马风在同学和师长的带动下,经常接触一些革命人士,得到了革命理想的熏陶,世界观有了很大变化,毅然加入革命组织,走上了记者岗位。

年6月底,郭马风已在汕头聿怀中学完成高中毕业考。活泼好动、喜欢新鲜事物的郭马风,入伍加入《团结报》记者行列,按照地下*联系人员的安排到大北山开展革命工作。当时和他一起参加革命的同学和朋友是分批出发的,有的去潮阳,有的去兴梅,有几个人到普宁再转大北山。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天,对于郭马风来说,是个值得长期记念的日子。这一天,他成了《团结报》的正式记者。

年,郭马风调到汕头市文联工作,这是一个全新的工作岗位,对他来说是从动到静的转变过程,新的工作就是新的起点,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虽然工作性质变了,但他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没变。有了稳定的工作环境,郭马风更全身心地投入时间和精力,从事他喜欢的潮汕文化资料搜集、研究、传播工作。年前后,郭马风开始对潮州歌册的旧版本及源流等问题作调查,他千方百计,不辞劳苦寻找翻阅当时汕头市图书馆,潮安、澄海文化馆等保存的旧歌册版本,访问潮州市原李万利等印刷商号的后代和有关人员,经过辛苦的搜集,才整理出了一份《旧潮州旧歌册版本初步调查清册》,并附有已经出版过的《旧潮剧流行摘锦曲目及其他杂歌目录》,同时还整理出一些介绍性的文字等。

潮州歌册是潮汕民间说唱文学中最流行的一种,它是从弹词演变而来的。弹词是我国南方说唱文学的主要方式,它和北方的大鼓为我国两大说唱文学形式。弹词除江浙一带的方音弹词外,广州地区的木鱼书,福建的所谓“评话”,潮州的歌册都属方音弹词。潮州歌册对我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年轻人更是不了解。

从郭马风老师的口中我们了解到:潮州歌册的题材,大体可分四类:第一是根据历史演义小说弹词改编的,如《隋唐演义》《下南唐》等;第二是全国知名的公案故事,如《大红袖》《小红袍》等;第三是才子佳人故事,如《临江楼》《吴瑞朋》等;第四是根据地方民间故事传说编写的,如《苏六娘》《龙井踱头》等。海陆丰流行的《盐舵》也属这一类。

年12月上旬,郭马风和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同仁应邀到厦门参加由该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究会。意外地看到了一篇由福建省社科院研究员刘登翰先生撰写的《论〈过番歌〉》论文,太好了,多年来他一直在潮汕和闽南一带寻找《过番歌》,却一无所获,现在对他来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刘先生的论文,考证了福建过番歌(歌册)的不同版本,论述了过番歌册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流播和劝世主题的文化意蕴,使这一在大陆几乎已经失传了的,关于华侨历史记实题材的民间唱本,得到学术界的注意。喜出望外的郭马风立即向刘先生要了他收藏的复印本,福建《过番歌》两个版本的内容都写了潮州海阳、澄海二个县的辖属范围,应该说类同潮州版本,可惜潮汕版的《过番歌》至今仍然没能找到。郭马风说:“这个潮州版的《过番歌》是有潮州特点的,对研究潮汕历史、潮汕华侨史有其不可代替的价值。”他仍然呼吁广大读者和学者给予帮忙寻找。

在寻找《陈三五娘》和《礐石案》这两部旧版潮州歌册上,郭马风也做了大量工作。《礐石案》可以说是《陈三五娘》的姐妹篇,《礐石案》写的是清末民初时,汕头埠一对有点文化的青年男女相互爱慕,却因为错综复杂的社会原因不能如愿结合,在礐石水洞跳水殉情*归水洞,引起双方家长上公堂的一场官司命案。他说:“《陈三五娘》和《礐石案》这两部歌册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自汕头开埠以来,礐石山麓密林岩洞不知葬丧了多少痴男怨女,所以礐石有一些美好的爱情故事传说,这也是一种文化。”是的,这是我们汕头以及潮汕不可多得的旅游文化,应该好好挖掘。郭马风在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开发礐石景区的座谈会上,就提出要多方挖掘文化资源,提到要寻找《礐石案》、萧乾和萧曙文的“梦之谷”等方面的建议。年冬,他就写了三篇寻找几部旧版潮州歌册的文章,其中两篇分别刊于汕头日报和汕头特区晚报。

年后,郭马风调到汕头地方志办公室和汕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工作,任汕头市志副主编和研究中心理事、特约研究员,这对他来说,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天时、地利、人和给郭马风创造了更多更好的条件,他更加全心身地投入潮汕民俗研究。

部分著作

研究和发展潮汕文化是个大课题,年,郭马风曾以《努力发展潮汕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题,在汕头市*协四届六次全会上发言。当时由于某些原因,未便提“潮汕文化”这个概念,只提“具有潮汕地方特色的文化”这个词,但令郭马风欣喜的是,现在不仅韩山师院成立了潮汕文学研究室,汕头大学也成立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具有潮汕地方特色的潮汕文化活动、文化设施、编著成果都有很大发展,开始有了较大规模和较高层次的学术研讨活动,研究和发展潮汕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旺盛时期。

现在,研究和发展潮汕文化不仅有文化部门、史志部门,还有*协、侨务,旅游以及不少的企业从自己的业务需要出发,进入这个文化领域。有不少海内外非潮籍的学者也十分有兴味和热心研究潮汕文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并研究潮汕文化呢?郭马风告诉我们说:“因为我们潮汕文化确有某些特色,而创造潮汕文化的潮汕人也确有很多可以研究的课题,这一点,我已经有很多的文章来说明。我们海外华侨十分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我们深入地研究和积极地发展潮汕文化,最重要的是能凝聚各方的力量,团结海内外乡亲,从而繁荣各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这种作用是不能低估的。”我们想,这或许也是郭马风老师这么热衷研究和传承潮汕文化的真正原因。

郭马风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特约研究员,这位潮汕民俗文化专家,对潮汕的山水民事都耳熟能详,人们总能在发展汕头旅游事业的各种专题座谈会、研讨会上看见他的身影,听到他提建议和献良策的发言音声。

年,郭马风在工作岗位上离休。他虽然不用上班了,但他却离而不休,依然到汕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发挥作用,任中心的理事、特约研究员。虽然年龄增长了,精力不如从前,但他依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依然为“潮汕民俗文化丛书”的编辑工作忙碌着。“潮汕民俗文化丛书”系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潮汕文库》“三个系列丛书”之一,郭马风任主编。该丛书较系统地记述多元融合且丰富多彩的潮汕民俗文化,它是资料性与学术性并重、严肃性与趣味性并具、图文并茂的潮汕民俗文化力作。为了编好这本书,郭马风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冒着酷暑烈日,跑潮阳、上潮州、下揭阳,约请专家学者承担编撰文字和图照工作。可以说,郭马风在潮学研究,尤其是在潮汕民俗文化的研究方面,勤耕力播以及治学严谨的作风、诲人不倦的理念已成为潮学研究、传播者学习的榜样。鉴于郭马风在潮学工作中所作的贡献,年4月24日,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传播基金会就授予郭马风“潮学工作者荣誉奖”。

“清香缕缕出谁家,岭海烟风缭翠霞。应是文坛浮雅座,共将蟹眼沧龙芽。”这是诗人、剧作家李志浦先生书送郭马风的茶诗,也是潮汕文人雅士饮茶的概言。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郭马风在研究、发扬茶文化方面的成就。在潮汕地区,不论那个阶层,不论男女老小都喜茶品茶、嗜茶论茶。不过,像郭马风一样,喝茶喝出文化,喝出成果来,是没有的。他撰写的《潮汕茶话》一书被评为年度省民间文艺著作新作奖。年,在郭马风的大力倡导和努力下,汕头成立了茶文化研究会,他一马当先,担当起首任会长。

在众多的潮汕民俗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存心善堂,它是潮汕地区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慈善机构。郭马风是*协第四至七届的常委与委员,常对地方民俗文化提出一些议案,市*协七届三次会议期间,他就写了《保护原存心善堂建筑物不能拆除》的提案,并且带头提议,提案不久就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存心善堂才得以保存至今。

为了留住历史的印记,让人们懂得这个城市的历史而爱土爱乡,郭马风费尽心思。在对汕头老妈宫的保护、礐石风景区的建设、潮汕俗字、生僻字的使用等潮汕本地传统习俗与信仰上,郭马风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他认为:修复存心善堂作为一组文物保护下来,又同老妈宫连成一片作为一个旅游点,是有价值的。老天爷将礐石山安排在海港的南面,使之成为老市区的屏障,现在又是汕头市区南区的北端,处在汕头市区的中心地带,这个地理位置是十分优越的。汕头开埠以来,这里就是洋人看中的地方,甚至有人称它为“中国的克里米亚”。现在经过百数十年来的建设,除了原有自然景观仍然显示其魅力外,人文景观也颇可观。把这个景区建设好,跟市北区迅速向东延伸的现代化建筑群、现海长廊以及妈屿、海湾大桥等,可以形成国内难见的一大景观,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形成增添了魅人的景色。

他说:“礐石风景区,还应该有一个大特色,那就是潮汕侨乡文化特色。这个特色就是余万宁同志提出来的,在礐石兴建国际潮人社团会馆区和许多人提过的兴建潮汕民俗文化博物城或潮汕文化村。还有体现潮汕文化与海洋文化相融合的国际潮人文化区,如建设潮汕华侨博物馆、潮汕先贤馆、潮汕民俗馆、潮汕戏曲音乐馆、潮汕美术工艺馆、潮汕饮食一条街、碑林等。”

郭马风的女儿郭平阳告诉我们:“父亲对于自己的工作十分热衷和专心,可以说到了痴恋的境界,60多年来一直专心致志,不遗余力地搜集研究潮汕民俗文化,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学习的。”

是的,通过对郭马风老师的采访,我们确实学到了很多民俗知识,让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民俗课。从郭马风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艺术家那种无私无欲、乐于奉献的精神。这正是我们当前社会所要传承和发扬的,更是我们采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意义。

出品

汕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制作

汕头市老埠小公园文化交流中心

汕头市祥瑞天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潮汕民俗文化的守望者民间文艺家郭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