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榕轩↑
?《梅县松口溪南张榕轩家谱》由张榕轩的族亲张东坚先生提供,据族谱记载可知,张榕轩昆仲的曾祖父为张其邦,祖父为张葆能,父亲为张熙亮。始出版于清朝末年的《梅水诗传》,分为《梅水诗传》《续梅水诗传》《梅水诗传再续集》3册,前两册均为张氏昆仲捐资出版,收录了嘉应五属地区的先贤从宋末至清末的大量诗作,并附有诗人生平简介,史料价值很高,里面收录有张氏昆仲的曾祖父张其邦、祖父张葆能、叔公张葆光、父亲张熙亮的诗歌共23首。我们从这些原始资料中,可以粗略勾勒出张氏昆仲的家世情况。
张耀轩↑
二、白手创业的曾祖父张榕轩的曾祖父张其邦,字维昌,号廷弼公,生于乾隆癸未年(),卒于道光庚子年()。族谱记载他“生平正直,白手创业,买有粮田二十余石,祖置房屋五十余间,又三馀斋书室一所,松市大直街铺四间。曾营谋生理,开张油米豆、京果、广杂、布疋于松市,又开酒饼厂一所。在大埔石下坝凑伙开饷当一间,宫前伙开京果米豆二间。至在松市买授之铺业,归二间于继禄公为尝……”《梅水诗传》记载张其邦“善居积,富又田园,筑精庐,读书其中,暇即以诗自课,并课其子弟。故其诗冲淡,自成一家。”《梅水诗传》录有张其邦诗作有六首,大多为恬静自然的田园杂咏。从这里的记载可以看出张其邦白手创业,善于经营,致使家境富足,留下了大量的产业。他在松口建造房屋,购置大量良田,在松口市购买了店铺并经营果米布匹杂货等生意,在大埔伙同他人开设有当铺和杂货店,他还拨出大量产业,为张氏家族设为公尝。??张其邦生有五子,长子即为张榕轩的祖父张葆能。张葆能字德才,号子俊,生于清中叶嘉庆初年的时期)。《梅水诗传》录其诗5首,记载其“业儒,考授国子监大学生,著有《游燕诗草》”。从《梅水诗传》中的记载可知,张葆能曾在北京的国子监读书深造,北京距离松口路途遥远,过往路费和平日生活开支是一笔不小的花销,寻常百姓家是难以负担的。张葆能在北京日夜勤学苦读,希冀早日蟾宫折桂,但无奈没能更进一步。三、舍学就商、操持有计的父亲张葆能生有五子,第四子即为张榕轩的父亲张熙亮。张熙亮字绵生,号厚斋,也是国子监学生。《梅水诗传》记载其“少读书,喜吟咏,事母以孝闻,中岁托迹市廛,藉以养亲,兼以勖子。子能光其业,留心商务,以一官孚中外望者有年,而且于从公之暇以著述见,其贻谋远矣。”《梅水诗传》录其诗7首,其中有不少他的生平自述,如在《将母行》诗中,张熙亮自述其少年丧父,家里全赖母亲操持,母亲希望自己能勤奋学习,早日出人头地,但自己在学业上却进步不大,只得“幡然作变计,舍学权为商,筑店在墟市,规划殊精详,”后来“生计日益进。”在《示儿辈》诗中,他自述自己“少承祖父业,业在守田庐。素性爱陶韦,涉猎诗与书。中经食指繁,渐渐稀积储。谋生佐中馈,劳瘁唯身图。托业溷墟里,特创廛一隅。经营肆子母,流布通江湖。儿辈使学习,不令贪嬉娱。仲也勤簿记,季也捆载车。以此年复岁,生意参盈虚。彼仲有远志,万里风乘桴。庖代命予季,亦非长守株。一再赴沧海,兄弟相与俱。载橐归故里,差足慰倚闾……”在《己未遇乱有作》中,他自述自己被“乱贼”抓住,20多天后才侥幸逃脱。所谓“乱贼”,实则是当年()进攻嘉应州的太平*石达开部下石镇吉的*队。张榕轩祖居“大夫第”,其棉兰后裔返乡留影。
从上面资料可知,张熙亮自幼读书,喜爱吟咏,但在科举道路上没能更进一步,由于家里人口渐多,只能放弃学业,经商持家,并取得不小成就。同时他形容张榕轩张耀轩昆仲天资聪慧,勤于簿记,特别是张榕轩胸有远志,乘桴南渡,兄弟俩先后远赴南洋打拼,后来满载而归。”由此可见,虽说由祖父传至张榕轩父辈时,家里即使不再像之前那么景气,但通过张熙亮的操持,家里的生意做得还算不错。四、经商有为的两位叔公除了张榕轩的直系亲属外,张榕轩的两位叔公张葆华和张葆光,也分别是商业和仕途上取得了不小成就。张葆华字德荣,号实庵,是张葆能的二弟,生*庆己未年十二月(),卒与丙辰年十月()。族谱记载其“生平以大义为怀,壮年在松市昌盛字号经理大众生理,嗣后历年在潮城办货。”后来张葆华卸任经理,前往苏州等江南地区从事贸易。其时苏州为江苏的其中一个省会,是前往江南地区经商的嘉应五属商人的一个重要活动中心,并集资建设有嘉应会馆。张葆华在此赚了不少钱,于是他花了一笔钱,由监生报捐贡生,并在家竖立楣杆,购置田地,建造中堂,甚至还花了数千余刃钱捐了一个福建候补的官衔给长子。最后,张葆华还前往山西、直隶等省贸易,获利不菲。张榕轩张耀轩祖祠碑记
???
张葆能的四弟张葆光,字德礼,号愚山,生*庆丙寅年(),卒于光绪丁丑年(),他在年,即34岁那年跟哥哥张葆华一样,前往苏州做生意,8年后也捐了一个从九品官衔。但和张葆华不同的是,张葆光捐得官衔后前往北京“验看”,从基层开始当差,一步步积功从广西藤县巡检,升任藤县知县、浔州府知府等,最后升补为永宁州知州,《梅水诗传》称其“为官清慎,所在俱有*声。”在张葆光一步步的升迁中,他先后为祖父张麟生请封五品官衔,为父亲张其邦请封“奉直大夫”的官衔,为大哥张葆能和二哥张葆华请封“奉*大夫”的官衔。
???现在在松口的南下村,有一座大夫第,与张榕轩所建的京卿第相邻,这座大夫第就是张榕轩的祖屋,重琉璃瓦当等材料看,现在的风格可能是由张榕轩兄弟经商发达后在清末进行了重修,但里面墙上的一块碑记记载,祖屋在清中后期道光己酉年间()重修,是由张葆华主持完成的,当是张榕轩还没有出生,属于两堂半的格局。
五、商业天赋一脉相承由此可见,张榕轩张耀轩昆仲的家族,不说大富大贵,但至少也是殷实小康之家,绝非是“一条裤带下南洋”。从他们的祖父张其邦白手创业致富开始,他们家族四代很多人都很有商业天赋,他们往返于松口、大埔、潮州、苏州、山西、直隶等地从事商贸活动。与此同时,张其邦发家致富后,和传统农耕社会的里的商人家庭一样,捐纳官衔,并供儿子读书,让他们通过科考等途径踏入仕途,成为了当地有名望的家族。张氏昆仲即出身于这样的家庭里,自小耳濡目染,精于簿录。张榕轩少时在家乡私塾读书,后赴印度尼西亚,始投张弼士门下任职,因诚实守信,天资聪慧,深得信任。数年后张榕轩自立门户,创设“万永昌公司”,经营商业和垦殖业。事业初成后,他深感人手不足,于是在年邀请张耀轩出洋协理商务。兄弟俩在棉兰开辟庄园,种植甘蔗、烟草和橡胶,开办茶叶、油料、制糖工厂,开设银行商号、轮船公司等,经过十余年的苦心经营,打造出了一个庞大的实业王国,成为富甲一方的“棉兰王”,在棉兰市,有一条街命名为“张榕轩街”,以此纪念他开埠建设日里的功绩。张榕轩、张耀轩兄弟致富后,他们怀抱“实业救国”的理想,在祖国大地上兴学校、办公益、开银行等等,并修建了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潮汕铁路。在侨居地,张氏兄弟也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