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正面外观
聚祖公祠,位于揭西县凤江镇阳厦乡,始建于清同治元年,咸丰年间重修,近代再修。祠堂坐东朝西,祠宽19.50米,进深26.40米,是一座二落二从厝二花巷的庭院式祠堂建筑,它建筑独特,做工精巧,加上历史上多次重修,使它成为一座独具一格的潮汕乡土建筑。
▲祠堂外埕前大榕树
▲天井与前座
▲从拜亭看前座
▲祠堂前厅梁架
祠堂历史上因遭兵抄,毁了一部分,后随毁随修,这一历史原因,使它具有清中后期至近代的多种建筑的特点。在平面布局上,整座祠堂严谨方正,建筑上采用中轴线对称,中规中矩,保留着传统建筑强调布局均衡、对称的特色,立面上采用外封闭,内开敞。表现出不求外显,而求内涵的特点,在形式上采用一些较独特的做法,通廊与从厝花巷用墙亭联接,采用开敞形式,形成了一大四小的五个天井,使祠堂又具有出众的特色。
▲祠堂拜亭屋面戗脊
▲祠堂拜亭与天井
▲祠堂拜亭凤凰托架
▲祠堂拜亭倒挂木雕花篮装饰
当人们沿着村道,经一方清澈的池塘边进入村中,就可见到池塘东边的祠堂。祠堂前有参天大榕树和宽敞的大灰埕,站在大灰埕上首先可看到祠堂古朴、大方的正面外观,正中为凹斗门楼,门楼为三山门,大门设置在前座中脊下,凹斗门楼显得特别深,非常宽敞,门前立花篮础加河狮四棱檐柱,柱上悬有倒挂石雕花篮,马面坡屋架饰满着石雕饰品,梁上左右各有一对石雕鳌鱼。中门前列石鼓一对,门首横额面刻“聚祖公祠”,两侧石壁肚各有二幅花鸟和历史故事的石雕。走过大门为前厅,在前厅,可见到天井中间的拜亭,拜亭面阔进深均为一间,立有八柱,外柱为八棱檐柱,内柱为四棱立柱起河狮线,八柱均有花篮础,此拜亭采用目前在潮汕地区能见到最高规格的重檐歇山顶屋顶。拜亭采用重檐歇山顶,增加内部结构层次,为装饰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加上拜亭由于坐落在天井中央,又是人们进入祠堂的视角中心,艺人一般都把最为精彩的装饰在拜亭上。在这里,拜亭的装饰表现更为突出,首先拜亭(木载)下全部用戏剧和历史故事的人物为题材的金漆木雕,结构上的托架全部用飞翔的凤凰和祥云装饰,达到了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祠堂凹斗门楼
▲祠堂拜亭梁架上的金漆木雕装饰
▲祠堂拜亭梁架与金漆木雕装饰
▲祠堂拜亭梁架上人物故事木雕装饰
▲祠堂梁架上描金漆画
▲祠堂大厅前檐廊梁架上五彩木雕装饰
▲祠堂大厅梁架上木瓜与托架
据了解当年重修时请了两班工匠,各做一边进行竞赛,俗称“斗工”,这种竞争形式激发工匠的创作热情,提高技艺,在内容形式、构思上力求做工精益求精、追求尽善尽美。拜亭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建造,今天我们可看到的拜亭除了形制相同外,两边的木雕装饰从造型上,表现手法不尽相同,最终达到相映争辉的效果。拜亭(木载)下的金漆木雕,造型生动,内容丰富,人物逼真,表现手法细腻,镂空透雕,精雕细刻,达到了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用人物题材作为拜亭(木载)下的装饰,也是较为独特,这些都充分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工匠精湛的技艺,是很难得的金漆木雕艺术品。拜亭后面为祠堂主座大厅,它们屋面相连,平面呈凸字型,面阔三间,立四棱檐柱,明间立花篮础八棱梭形金柱。金柱上置“三(木载)五木瓜、五脏内十八块花坯”抬梁式梁架。大厅正中悬挂“笃庆堂”,布置对称而庄严,(木载)下构架工整华丽,画彩装金,是后人敬奉祖先的地方。
▲由两班工匠制作的拜亭托架
▲祠堂拜亭梁架上近代雕刻的骑单车与骑马的人物木雕装饰
▲仰看拜亭内部梁架
在过去祠堂是作为一个宗族的精神核心,也是代表宗族权力的神圣场所,通过族人的祭祀活动,能够加强族人的内聚力、亲和力,从而进一步树立宗族的权威,其目的都是为了追祖德,报宗功,敦睦族谊,加强宗族的凝聚力,更好地传承血脉,延续荣光,因而人们在建造时往往集中了一族人最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使之成为汇集建筑艺术和各种民间工艺的精华场所。聚祖公祠正是处于这一环境下建造的,加上它前后经历了多次建造、重修、再重修,最后用两班不同工匠制作工艺,使用较高的形制,较高的建造水平,沉积了一定的历史文化信息,使它在潮汕乡土建筑中独具一格。
▲祠堂拜亭梁架与金漆木雕装饰
▲祠堂前厅梁架下五彩木雕雀替
▲祠堂前厅梁架五彩木雕装饰
▲祠堂拜亭梁架上鳌鱼雀替
▲祠堂大厅石作金柱础
▲祠堂大厅檐廊梁架上金漆木雕狮座
▲祠堂大厅主梁架
—本篇终—
书斋庭园
潮人修心养性的乐土
回纹梁架
潮汕乡土建筑中连绵不断的精致美
凹斗门楼
潮汕建筑特具一格的门面装饰
揭阳谚语“古溪祠堂潮林宫”,古溪陈氏家庙赏(上)
蔡海松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