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光明日报主办,光明网、“文化强国”光明日报协同推广平台承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活动旨在盘点过去一年中为非遗保护传承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标志性人物,梳理一年中非遗领域的重大事件,记录非遗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经过光明日报非遗传播专家委员会的严格评议,综合网友投票,“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从位候选人中确定了30位提名候选人,涵盖非遗传承人,策展人、企业家、艺术家,管理者,研究者、媒体人、传播者、教育者四大类别,并最终产生十位能代表当前我国非遗保护发展成绩的标志性人物。
潮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是潮汕人的精神纽带,是连结海外华人华侨的文化使者,勇立时代潮头,多年来一直绽放着迷人的光彩。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姚璇秋是潮剧界的标杆,也是中国戏剧界的一面旗帜。姚璇秋在实践中形成的个人表演风格,对潮剧艺术有深刻的影响。她的艺术成就代表着潮剧剧种前进的方向,也让岭南文化绽放出更加鲜明的时代亮色。“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组委会对姚璇秋的颁奖词是:含咬吞吐,多样妙手,秀口吟唱中她树起了传统潮剧的发展大旗;
大家名角,蜚声海外,言传身教下她播散了戏剧传承的星星火种。姚璇秋获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姚璇秋艺术简介
姚璇秋,女,汉族,年生,广东澄海人。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东潮剧院名誉院长、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
其主演的潮剧有《扫窗会》《苏六娘》《荔镜记》《续荔镜记》《辞郎洲》《革命母亲李梨英》《梅亭雪》《万山红》《江姐》《春草闯堂》等剧目,并成为潮剧经典,塑造了一系列不同性格的舞台人物形象。姚璇秋唱功深厚,演唱艺术有丰富的表现力。她继承了潮剧青衣旦行的传统表演艺术程式,又广泛学习融化兄弟剧种的表演艺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对潮剧演唱艺术有深刻的影响。年,由姚璇秋录音灌制的《井边会》唱片,获中国唱片公司首届金唱片奖,并获泰华报人公益基金会最佳艺术特别奖。年,姚璇秋荣获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年,她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潮剧的代表性传承人。至今,年过八旬的姚璇秋仍然为潮剧艺术的传承作出贡献。
姚璇秋:
一代传一代,潮剧艺术才能常青
奔走为潮剧桃李传四海对于获奖的心得,姚璇秋的第一反应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我只是力所能及做好潮剧事业的传承。看到有着近年历史的古老潮剧,在新时代传承呈现一派生机,我感到很欣慰。”她不无激动地说。姚璇秋(一排右一)指点学生已届85岁高龄的姚璇秋,退休20余年来,一直忙于传承工作。她还时常不顾舟车劳顿,前往汕头广东潮剧院扶掖后辈。在她看来,只要是对潮剧推广有帮助的活动,自己都义不容辞。这一次,她在北京参加完颁奖活动,又将马不停蹄直飞汕头接受采访。由于年事已高,姚璇秋耳朵已不太好使,谈话需提高音量,腿脚也不太灵便。但只要潮剧音乐一响,她马上就可以进入状态,跟着鼓点抚扇走步,轻吟低唱。“我的表演艺术是前辈传给我的,我必须将这门艺术传给年轻一代。一代传一代,潮剧艺术才能常青。”对姚璇秋来说,传承潮剧是至高无上的信念。她常常说:“只要年轻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姚璇秋成名戏《扫窗会》姚璇秋笑称,自己已经数不清楚究竟收了多少徒弟:潮剧闺门旦“五娘”吴玲儿、凭借《东吴郡主》拿下“梅花奖”的张怡凰、潮剧折子戏《扫窗会》传承人李莉……姚璇秋的羽翼之下,飞出了一只只本领高强的“金凤凰”。不少徒弟还在大洋彼岸让潮剧大放异彩。新加坡的李诗瑶、马来西亚的吴慧玲、美国的郑凤娜都曾专程找到姚璇秋学习潮剧,成为一段佳话。令李诗瑶倾倒的姚璇秋作品《荔镜记》李诗瑶是姚璇秋首位海外弟子。她出身粤剧舞台,有着丰富的戏曲舞台经验与扎实的表演基本功,却连一句潮州话都不会说,最初只能靠英语音标将唱词全部“音译”一遍,再由姚璇秋进行矫正。倾倒于姚璇秋《荔镜记》中的精湛表演,李诗瑶改演潮剧,并充分利用姚璇秋在新加坡的时间虚心请教,又对着姚璇秋录音带、视频一遍遍揣摩,刻苦自学,演艺日进。虽然跟这些海外徒弟面对面上课的机会不多,姚璇秋对培养每一位后辈都尽心竭力:“我更多是教他们做人,要将潮剧当做一项事业,认真去对待。‘立德’必须在‘学艺’之前。‘德艺双馨’是对演员最好的褒奖。”学戏无捷径云端巧创新说起姚璇秋,很多学生都用“亦师亦母”来形容她。在舞台上一丝不苟的姚璇秋,有着师长的严肃严厉,而日常生活中,又时时刻刻关心着学员们的生活起居,有着母亲般的慈爱。姚璇秋和潮剧传承人李莉从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毕业后,广东潮剧院姚璇秋艺术传习所演员李莉就一直跟着姚璇秋学戏。她向记者回忆,排演《扫窗会》时,演员们从早到晚都在剧场,从头到尾把这部戏演了三遍,“几乎每一个手势、眼神,老师都要亲自确认”。“学戏没有捷径”是姚璇秋常挂在嘴边的话,如今也由李莉传给了新一代热爱潮剧的年轻人。在姚璇秋看来,年轻一代很聪明,学习潮剧也更加容易:“现在年轻人还可以通过网络连线学习。这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但他们都做到了。”古老的潮剧如何走向新时代的年轻人?这是姚璇秋一直思考的问题。她认为,“美”是超越时代的语言,也有自信可以凭借独特的潮剧之美,吸引到来自新生代的“粉丝”。有热心戏迷将姚璇秋代表作传到网上,一下子就收获数万点击,一些95后潮剧演员的抖音粉丝也有几万、甚至十几万。“我们剧场满座才多少人?但年轻人能够利用互联网,在新时代团结这么多粉丝观众,非常了不起!”她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姚璇秋应邀到汕头戏曲学校为学生指导身段动作年,广东潮剧院携手香港潮人文艺协会共同打造广东潮剧院香港潮剧传承中心,姚璇秋担任艺术顾问。去年疫情虽然阻隔了两地的线下联动,却拦不住她传承非遗的热心。通过线上开班仪式,香港学员聆听到了姚老师远程开讲的第一课。姚璇秋从来不排斥新事物。在她70余年从艺生涯中,从未停止守正创新的步伐。她在代表作《荔镜记》《辞郎洲》《江姐》中塑造的三个不同时代的妇女艺术形象,被誉为“现代潮剧艺术发展史的三个里程碑”。“年轻人喜欢武侠、喜欢动漫,潮剧也可以创作这些题材的内容。”如今,姚璇秋依然关心潮剧剧目的推陈出新。她对电子布景在现代戏《秘密交通站》、新编武侠潮剧《情断昆吾剑》的新应用,都给予了充分肯定。“潮剧发展必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最怕是固步自封、不敢创新。只要符合潮剧艺术发展规律,创新就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让潮剧发展得更好。”姚璇秋如此寄语后辈。来源:汕头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东发布等
版权声明:转载文章纯属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属作者所有,如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联系我们更正、删除。海南省潮商文化研究会
传播潮汕文化弘扬潮商精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高古玉多为帝王皇家达官贵人用玉,从用料、制作工艺、文化气息上有着厚重深奥的内涵。因高古玉因久远的年代、丰富的文化内涵、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受到国内外收藏家的追捧,甚至有人将其称为“东方艺术品中的奢侈品”。
▲西周晚期玉龙
1
断新老
器物的钙化、沁色过渡应自然,并且深入肌理,沁色变化丰富多彩。短时间作假,绝对不会如此,沁色只会浅浅地附在表面或是顺着玉裂沁到缝隙里,颜色单一无变化。只要是宋代以前的玉器,几乎都会出现钙化,受沁现象。
▲春秋时期印刻双龙纹玉璜
2
看包浆
古玉除了被腐蚀外,都会有包浆,玉表面发出很柔润的一种光泽.最重要的是,打孔及砣工中的包浆应该与外面的包浆一致,并且浑然一体。有的还会有局部的氧化突起同时存在。
▲战国鎏金镶玉铜带钩
一直都想有一件古玉,那是有灵*的物件,每块古玉里都至少藏着一段曼妙故事。不知和我有缘的那块玉现在在哪儿?贵不?现今玉器市场的现状离奇:古的不如旧的,旧的不如新的。相比明清玉器市场居高不下,高古玉器的收藏和拍卖似乎总是显得不温不火,既少有现身,也鲜有高昂的成交价格。由于高古玉器在国内禁止拍卖,私下交易数据又难以统计,所以想要一瞥高古玉器的市场,还要回到纽约、伦敦的拍场。
但即便是纽约伦敦拍场,排查近几年的拍卖资料,高古玉的出现每一个专场均以个位数计数。在近年可寻的拍卖纪录中,高古玉器的价位多在几千到几万美金,特殊精品或有十万美元以上的成交。
与此更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世纪80年代至今,质地优良的新玉价格涨幅已近万倍,与那些岁月悠久的高古玉器形成价格严重倒挂。高古玉器目前的市场地位与其深厚的文化价值相称吗?
高古玉通常指的是战国和汉代和汉代以前的玉器。新石器时期玉器用料多为就近取材,玉器主要用于祭祀,有着神秘的宗教色彩;商周至战汉时期的玉器多为帝王皇家以及达官贵人享用,玉料以和田玉为主,制作工艺和文化气息都笼罩上威严气氛。
正是因为高古玉经历了神玉、王玉以及礼制用玉三个阶段,并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文化形态相关联,所以有着厚重深奥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高古玉一般源于古墓的挖掘或者考古,因年代久远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
然而高古玉长期以来被市场边缘化的实情确实让人匪夷所思,首先是高古玉来源少。早年流到海外很多,目前已经有很多被捐献给了博物馆,造成市场货源奇缺,这是第一;第二受众小。
正是因为高古玉经历了神玉、王玉以及礼制用玉三个阶段,并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文化形态相关联,所以有着厚重深奥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高古玉一般源于古墓的挖掘或者考古,因年代久远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
然而高古玉长期以来被市场边缘化的实情确实让人匪夷所思,首先是高古玉来源少。早年流到海外很多,目前已经有很多被捐献给了博物馆,造成市场货源奇缺,这是第一;第二受众小。
对高古玉产生兴趣爱好的人基本上应该对书画感兴趣,对美术史有研究。然而具有这样文化层次的人并不多,所以导致喜爱高古玉器的人比较少。第三,很多市场上流通的所谓高古玉并不真,现在十件里面有一件真的就不错了,这让想介入者望而却步。”
我们国家的高古玉交易受到现行文物*策的限制。真正的古玉是通过考古发掘而出土的,基本上不可能进入流通领域。即便是传世的文物,如果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是流传有序的,也不允许拍卖。所以拍卖公司运作高古玉交易有很大难度。更有市场人士认为,当前玉器市场里由于藏家过度注重料与工的清代标准,致使高古玉器处境尴尬。
即便喜爱莹润凝腻的羊脂白玉的人,也会认同高古玉是现代人认识中国玉文化的源头。毫无疑问,赏识高古玉乃收藏者认知玉文化的不二法门。收藏和投资高古玉、揣摩古人的琢磨技艺、品味其中古意神韵、品读历史文化典故是令人惬意的。
有专家认为,当前在衡量玉之美的标准上出了问题。现在不少人不了解历史文化,只关心是不是和田地区所产的玉,或者是否为像乾隆工一样细致和繁复。浮躁的心态总是导致人们只关心价格多高,能不能赚到一百万、两百万,彻底放弃了欣赏的乐趣。
正因为高古玉需要深厚的学识修养功底,所以投资高古玉是收藏者自身对美和艺术的一种追求。国内外收藏高古玉的人群既是小众也很专业,并且以老一代的收藏家为主。
正是由于高古玉器的原始性,使它更能直接表达自身的本质,是远古人心灵的一种反映,精神内涵更是高于一切,它的神韵和气势是后来者远不能比拟的。像纽约亚洲艺术周上成交的玉璇玑,像一个长了牙的璧,外缘有三个朝同一方向飞翘的牙,间距几乎相等,在其间还雕刻了扉棱一样的小齿或者叫出戟。“璇玑”二字,源出《尚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西汉学者孔安国释:“在,察也,璇,美玉也;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
历年高古玉拍卖,海外以新石器时代、商周、战汉时期的数量较多,内地则汉代玉器多些,各地市场皆以汉玉的价格最高。所谓多,是相对于高古玉中的其他时代玉器而言,民间收藏的高古玉整体数量较少,多也是非常有限。
高价高古玉的玉质多为和田玉,以白玉为主,还有*玉(灰*玉)、青玉(灰青玉、褐斑青玉),价格以白玉、*玉的价格最高。
由于市场上高古玉假货极多,现在告诉你几招辨别高古玉真伪的方法:
1、玉材。从出土玉器可知,我国历代玉器所用玉材虽然在产地、品种上带有多元性、复杂性的特点,但是其时代性的主要倾向还是可以认识的。对传世古玉辨伪,首先要辩证玉材的可靠性,若发现玉材与其时代不相符,则要提高警惕。
2、器形。古伪玉器主要有三种,一是仿照古玉,依式琢成;二是按图索骥,只见其正面不知其背面;三是道听途说,主观臆造。伪古玉的造型若为杜撰,有经验的人一望便知。而对于依式琢成的玉器也可从玉工的做工谨慎,惟恐做错,而造成的呆板、无生气以及缺乏时代感等处看出破绽。
3、纹饰。纹饰和器形相关,同样要以出土玉器上的纹饰为辨伪的基本依据。很多杜撰出来的伪古玉其纹饰往往随意为之,或是各代不同纹饰的拼凑,风马牛不相及。
4、做工。玉器的做工同样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在市场中若看到一件玉器,稍加辨认即可知道是现代机刻而成,如卖家非要按古玉销售,其肯定是伪造品无疑。
5、沁色。沁是古玉在墓穴、遗址中的局部环境及其相似的条件下,由玉表侵入肌理的金属元素染成的二次色。有人认为人工伪沁不会在古玉上出现,其实不然,清代就已出现人工染色的记载。因此在辨识古玉时,要学会区别天然沁色和人工伪沁,这需要经常观察真伪两种沁色,加以比较,了解两者各自不同的特点,注意积累,不断总结。
6、伤残。古玉在流传过程中,往往会多遭伤残,完整者较少,这已是常识,作伪者也熟知此点,因此便出现了在伪古玉上再用砣顶、敲击、掷摔等方法制造伤残的行为,先天自然伤残和人为制伪伤残较难分辨,需要收藏者不断学习积累。
7、改制玉器。改制玉器其实就是旧器改造。古玉在出土和流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致损伤,后人则根据其遭破坏程度大小,改制成为另一器物。这种更改制品在清末民初时颇为流行。此类玉器辨伪时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