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一
本地游成群众春节出游首选
以更健康安全的方式体验春节旅游
游客在揭西大鹿农业公园拍照。陈路文摄
“小梁,大过年的,你们这是准备去哪啊?”2月11日是农历庚子年除夕,当天下午2点多,家住市区的小梁带着全家人,提着行李刚要进电梯,恰好遇到了同楼层的邻居。“今年过年,我们一家去揭西京明温泉度假村玩呗。”他笑呵呵地回答。小梁的老家在内蒙古,他的妻子是揭阳本地人,结婚近10年来,每逢春节,小梁一般都会带上家人回内蒙古过节。“今年*府提倡就地过节,我们就留在揭阳了,年夜饭都已经订好啦!”小梁的妻子开心地表示,他们计划在京明温泉度假村玩到农历新年正月初一晚上才回家,初二带小孩给外公外婆拜年,接下来几天的假期,还准备到揭东万竹园、望天湖或者普宁南溪水乡等景区或景点走走。
据了解,今年春节,广大市民积极响应*府倡议就地过年,在揭外来人员纷纷取消离揭返乡计划,留在揭阳体验“不一样的春节”;许多原本计划外出旅游的市民也主动改变出行安排,本地游、深度游、周边游成为今年春节市民出游首选,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本地各旅游景区、景点便迎来了大批本市及周边地区的游客。“本来按照潮汕地区的习俗,初一要给长辈拜年、初二要走亲戚,所以这两天到景区玩的人不会特别多,初三开始才是出游的高峰期。但是今年跟往年不一样,由于很多外来人员留揭过年,加上本地人大多选择就近旅游,正月初一那天就已经有大批游客进园游玩;如果不是因为疫情防控需要,我们对进园游客数量进行控制,估计每天进园人数会创下近年的同期新高。”揭东一景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许多没有提前预约的游客只能在景区门口排队等候。
“春节7天长假,天天宅在家里实在太闷,出门聚会肯定不行,去外地旅游即便是自驾,也要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办理相关手续,不仅麻烦而且还有一定风险,所以我们还是选择到就近的景区走一走,以更加健康安全的方式体验春节出游。”在揭西大鹿农业公园,来自惠来的游客李先生表示,以前旅游总喜欢跑到外地的热门景区,或者是去大城市体验都市风情,今年春节约了几位朋友就近旅游,感觉也很不错。“突然发现咱们揭阳,有不少值得游玩的地方。”李先生的朋友开心地说。
揭西大鹿农业公园的负责人介绍说,景区今年元旦才开始对外开放,没想到开放后第一个春节就会有这么多游客,景区的停车场几乎都被停满了;景区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鉴于客流量远超预期,从正月初一当天开始就已经启动预案,对进园人数进行控制。记者了解到,春节假期开始以来,全市各地主要景区景点均出现客流高峰,许多景区景点陆续启动相关预案,严格控制游客人数,确保游客安全。
“听说不少本地的景区景点都要排队才能进入,我们打算这两天过去梅州那边玩。”在市直单位上班的小陈,本来计划正月初三值完班,正月初四就要带家里人出去游玩,但他通过
市旅游协会有关负责人认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府提出就地过年倡议,相关部门科学引导市民就近旅游,这些因素都对今年春节期间本地游、周边游、深度游持续升温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这为本地旅游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特别是对于本地的景区景点来说,这是一个提升服务、打造品牌的良好契机;同时,也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深耕本地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
(记者张夏阳)
要闻二
揭西县三馆春节期间举办文化惠民活动
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
春节期间,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揭西县文广旅体局组织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基础上,推出新年图片展和对外开放免费参观等文化惠民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前往参观,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让“就地过年”更有年味,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揭西县文广旅体局全面落实疫情防控和服务保障工作,精心组织、积极部署,组织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活动。三馆分别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普法图片展、环球奇花异草之旅图片展、“*的光辉照南粤图片展”和“广东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图片展”,吸引了广大市民参观,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文化气氛。
记者在揭西县文化馆看到,该馆举办的迎新春图片展主要展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普法图片,以亮点解读、图文结合等形式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该县文化馆还在做好常态化防疫的同时,向公众免费开放图书阅览室,并依托
揭西县图书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举行图书免费对外开放活动,丰富群众节日精神文化生活,让读者享受阅读带来的惠民文化成果,在书香中欢度一个祥和、喜庆、安康的文化春节。该馆在揭西县文广旅体局的积极指导下,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庆新春图片展,以“环球奇花异草之旅”为主题,吸引了许多人参观。展览分为奇趣篇、珍稀篇、药用篇等多个篇章,展现了多姿多彩、美不胜收的草木世界,既有观赏类花木,也有食用、药用花草等。
揭西县博物馆在积极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同时,推出“*的光辉照南粤图片展”和“广东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图片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广大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在广东地区艰苦奋斗的历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增强爱国爱*情怀;进一步加深大众对民俗历史文化的了解,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此外,该馆红色旅游文化展厅还展出了揭西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的革命历史事迹,展示丰富红色文化资源,让市民进一步了解揭西的革命历史,弘扬红色文化,更好发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
(记者张秀川)
要闻三
榕城区梅云街道竹林村因地制宜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基因”
红色文化助振兴革命老区焕新颜
走进榕城区梅云街道竹林村,眼前呈现的是一片喜庆祥和的欢乐景象:伴随着串串红灯笼的挂起,浓浓的年味在村里弥漫开来;新建的公园里,老人悠闲地晒太阳、小孩快乐地奔跑嬉戏……温馨喜庆的场景与美丽乡村建设相映成趣。
竹林村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约公元年),古村依山而建,山环水绕,是第三批“广东省古村落”,现存古建筑为明代、清代及民国时期所建。同时,竹林村是革命老区村,年建立了揭阳最早的农民协会和农村*组织,带领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斗争,涌现了杨日耀、洪圆鹭等一大批为革命献身的优秀共产*员。在年,竹林村被省人民*府列为“红色革命根据地”,至今,革命遗址及部分遗物保留完好。
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竹林村积极修缮保护现有红色革命遗存,重点加强红色文化宣教和红色旅游发展,以促进老区经济的发展。在加快推进这项工作过程中,竹林村“两委”以*建为引领,立足“传统和现代结合、精神物质两手抓”的思路,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团结带领全村干群聚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条条道路的硬底化完成、一片片民居的改造翻新、教育事业的强力推进、改水工程的顺利完工凝聚了民心,让革命老区焕发勃勃生机。
冬日里,村民洪英一家人总爱在饭后围坐一起喝杯热茶,他们总说村里的水甘甜无比。“我们竹林村饮用水质非常好,这得益于村里通过改水工程提升了水质,村民人人都夸赞。”洪英和开心地对记者说。该村*委书记洪文泉告诉记者,该村在年从山上直接引水到自来水厂,经过化验各项水质指标符合标准,按每吨水0.5元钱的标准供给村民,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对于村里最为独特、最为宝贵的红色革命遗产,村“两委”注重规划引领,通过红色文化线路串联红色革命遗存以及沿线的历史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围绕革命遗存核心资源打造红色主题旅游区,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多层次复合型保护体系。其中,红色主题公园第一期工程已完工。“该工程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工程完成了绿化、广场以及路灯等建设,第二期工程准备注入红色元素。因为我们是革命老区村,要把红色基因、红色文化传承给下一代,激励下一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革命传统,共同建设好我们的家乡。”洪文泉说。
洪文泉表示,竹林村将继续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通过加强规划建设、发展红色旅游引领产业升级,发展特色村,让红色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带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陈星星郑乔慧通讯员李福明)
要闻四
揭东区扎实做强富民兴村产业
带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
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近年来,揭东区以产业兴旺为重点,重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农特产品等产业兴村项目,加快乡村经济提档升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依托特色生态资源,揭东区成功创建了竹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总投资2亿多元,涵盖域内埔田、锡场、云路、新亨4个镇,现有竹笋种植面积约4.7万亩,占全区竹笋种植面积的96%;竹笋加工企业54家、农民合作社家。园区按照围绕“主导产业突出、现代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辐射带动有力”的要求,布局了竹笋产业的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旅游、电商等功能板块,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创新采用了“1+4+1”的竹笋产业发展新模式,带动该区农业转型,促进乡村振兴。“1+4+1”发展模式中,第一个“1”指揭东区竹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包括入驻产业园的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和基地;第二个“1”指揭东区埔田镇竹笋协会。通过“1+4+1”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的有效运行,强化了以基地为种植范围的多方利益联盟共同体,增强抗风险能力,最大程度地保护笋农和竹笋加工企业、相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的利益。
借助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数字农业优势,该区还成功构建“1+3+N”智慧农业平台,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农业企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实现可视化管理、智能化生产、可溯化监管、最大化效益。
与此同时,该区加大力度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加快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和市场知名度。据统计,近年来,该区共投入省级专项资金0万元,支持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组织实施完成年、年“一村一品”项目共12个,带动多农户参与,实现创收增收。去年,玉湖镇坪上村成功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记者许佳曼)
要闻五
普宁市集中力量办好民生实事
增加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公办学位供给
去年以来,普宁市将“增加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公办学位供给,提升学前、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作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以赴,抢时间、赶进度,倒排工期,抓好落实,取得明显成效。
普宁市高度重视教育优化工作,将有关内容列入年普宁市十件民生实事,提出要新(改、扩)建17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学前教育公办学位个;要整合12所以上“麻雀学校”,优化(含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个;要提升学前、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记者从普宁市教育局了解到,该局认真对照十件民生实事要求,做细工作,集中力量,狠抓落实,目前所有工作任务已经全部或者超额完成。截至年12月底,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已全部竣工,累计投入资金万元,新增学位个。年秋季学期完成了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工作;完成新建华南师范大学校附属普宁学校一期工程建设及池尾街道贵*山小学建设工作,优化(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个;积极实施学校对口帮扶,开展帮扶公办学校60对,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学位个。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由每生每年元提高到了元,公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由每生每年元提高到了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普宁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先建后撤、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方便就读的原则,坚持“初中向城镇发展,小学按片建设”的工作思路,全面做好该市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与学位建设规划,有序推进“麻雀学校”整合工作。目前,该市已完成15所“麻雀学校”的整合工作;同时,完成29所办学规模小、办学年级不完全的小学变更成小学教学点的工作,有力促进该市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
(记者陈启何特约记者罗凯瀚)
要闻六
揭阳海关积极支持地方优质农产品出口
助力揭阳鲜冷胡萝卜走出国门
日前,广东中旭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顺利完成了“出口蔬菜生产加工企业”备案,成为揭阳海关辖区内唯一一家以“鲜冷胡萝卜”为备案品种的出口蔬菜生产加工企业。
广东中旭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惠来县靖海镇,是一家集蔬菜、水果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农业企业,自有胡萝卜种植基地亩,年生产加工鲜冷胡萝卜量可达1.2万吨。“去年我们已完成出口胡萝卜种植基地的备案手续,在海关人员的指导下,目前公司加工生产备案手续完备、经营状况良好,胡萝卜随时可以走出国门。”该公司负责人罗松涛说。据揭阳海关企业管理科负责人介绍,春节前后正是冬春季胡萝卜出口的高峰期,为支持企业及时打开销路、抢占国际市场,该关积极利用关企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揭阳海关主动加强监管服务,大力支持辖区优质农产品“走出去”。为支持惠来胡萝卜尽快迈向国际市场,该关积极发挥技术信息优势,收集整理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标准和法律法规,为企业提供*策解读和24小时咨询服务,指导企业对标完善质量安全管理和自检自控体系,保障产品质量持续符合国际市场标准。同时,该关强化全流程监管,严格审核企业在农残监测、产品溯源、有*有害物质监控、生产加工人员防疫健康管理等方面能力,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采收、生产、加工、存储等关键环节的困难,为出口“菜篮子”贴上“放心”标签,提升出口竞争力。
(记者张晓生通讯员林丹琪)
来源来源:揭阳日报
整理:“揭阳发布”*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