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古城最闹热的牌坊街往甲第巷一转,大街上的喧嚣刹时被抛到身后。名列古城十大历史名巷的这条巷子,不到米,却是旧时“甲等府第”的聚集地。年过花甲的中国刺绣工艺大师——“针神”李淑英,就藏身在巷内一落建于清代后期的“资*第”老厝内。元宵刚到,这里已经早早开工。
这里是潮州湘桥区潮绣研究所,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也是潮绣“不断针计划”的培训处。领头羊李淑英个头不高,神色慈祥,年轻人都亲切地叫她英姨。属鼠的她说,按潮州人对年龄要加虚岁的算法,她今年已是68岁了。
李淑英至今印象最深的,不是针线细致活,而是童年时给“潮州绣童”里塞木屑的情景
年,潮绣被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退休的潮绣艺人李淑英不甘寂寞,组织十几名绣工成立了“淑英绣庄”。绣庄里的绣工,一开始其实大多都是她少女时代手把手教出的闺蜜,被她召集拿起曾经最熟悉的绣花针,靠着出色的技艺发挥余热,一边重温小时代重新发掘出新的人生价值,一边安享晚年仍聚首的温馨,绣庄的日子过得甚为惬意。此后,在湘桥区*府的帮助下,潮绣研究所在绣庄的基础上成立,李淑英开任所长,从事潮绣的传承研究,并落座此前被作为*府单位办公地的甲第巷资*第老屋,作为工作基地。
岁月的年轮往前回溯。唐时广东刺绣已有相当水平。明清时期,刺绣发展为潮州重要手工业之一,当时的民谣有云:东门晒渔网,西门摆花规(即绣框),南门削竹箸(即竹艺),北门挱脚腿(指做鞋),县衙内还设有专职绣花匠。乾隆年间,潮州已有绣庄20多家,绣品输往南洋,至咸丰年间,潮绣品每年销往东南亚,出口总值达千万两银。李淑英祖辈四代人在潮州府城从事刺绣工艺,祖父李锦泉人称“木偶李’,清末在府城内西马路开了加”李锦泉潮州铁枝木偶”作坊,木偶穿的戏服,就是家族传承手艺制出的精致潮绣品。从懂事起就跟随父亲李文龙给家里帮手的李淑英,潮绣传统针法技艺仿佛已经溶进了她的血液里。但她至今印象最深的,却不是一针一线的细致活,反而是童年时,给“潮州绣童”里缝完外衣往里塞木屑的情景——这种过往经常出口、独具特色的“中国娃娃”,如今已经无人制作。
公私合营后,年,李淑英跟随父母进入潮州潮绣厂工作,5年后当上了刺绣技艺组组长。至今,潮绣厂的老职工,仍记得这位眼睛大大碌碌转,独具刺绣天赋的“金目妹”。上世纪80年代初期,李淑英被调入潮州市刺绣研究所任刺绣技艺辅导员,并开始踏着自行车,到潮州丁厝洲等农村地区教当地妇女学习刺绣。年,她独立设计制作的《刺绣铁枝木偶》十屏套,就已被国家文化部选送出国展览并被广东省博物馆收藏。
“针神”神在哪里?英姨微笑不语,随手拿起桌上绣品示范“二针企麟针法”
广东的粤绣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又分广州刺绣和潮州刺绣。曾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现任深圳南岭·粤绣研究所所长的潮绣理论研究专家杨坚平曾撰文忆述,上世纪八十年代,广东工艺美术界部分学者和大师坚持认为潮绣从顾绣中来,只有广绣才能代表粤绣,杨坚平则在一次“粤绣精品评选会”上提交了《广东金银线绣浅论》力挺潮绣。会上大家各抒己见,争论热烈,最终确认粤绣包括广绣和潮绣,自此以后形成定论。
潮绣又分线绣、绒绣、钉金绣、金绒混合绣、洋金银线绣、发绣和通锦绣七大品种。但为何潮绣能有别于广绣?李淑英指着展览厅里“九龙屏风”绣品上凹凸错落有致的龙头介绍说,在绣品中加入垫棉工艺的潮绣,正是以金碧、粗犷、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银绣为特色而标异于中国其他绣种。这种让绣品呈现立体感的工艺,极其考验绣工刺绣时对立体感的判断,且其他绣品绝无。
名为“针神”,神在哪里?英姨微笑不语,随手拿起桌上的一件未完成作品示范“二针企麟针法”——这种双线盘圈密排相叠钉绣的针法,是潮绣中的独门绝技,主要用于绣制龙凤和鱼类的鳞甲。轻盈的银针一挑,圆盘形的鳞片每片都可轻轻揭开,鳞片圆圆立体相叠,绣品上的龙顿时仿佛有了生命,令人啧啧称奇。
潮州工艺大师林智成曾忆述,潮州市潮绣厂设计室曾对潮绣各种技法进行过全面整理,整理出来的针法达种。有人正加紧收集着潮绣的历史:在潮州的书店里,一本*炎藩著的《潮绣》,填补了潮绣没有完整介绍资料的空白,被林智成誉为迄今看到最为完整介绍潮绣的专著。或是命运的巧合,晶报记者发现,目前潮州名列工艺大师的人中,康慧芳、卓桂芬都是属鼠的女性,年龄相当。而让英姨慨叹的是,潮州绣工清代皆男子为之,清末潮州绣品曾参加南阳劝业会,被誉为“刺绣状元”的24名绣工全是男性,但如今潮绣男工已是凤毛麟角。
潮绣技艺会后继无人吗?李淑英不这么想。湘桥区潮绣“不断针计划”培训基地成立,英国留学回来的潮州小妹*婉华和她一起揭牌
李淑英的人生,就这样一路马不停蹄地绣着,一针紧似一针,苦乐年华就这样编织在一匹长长的岁月之布。大国历史的风云,掠到国脚省尾的这座小城平常人家的生活中,已如泥牛入水。潮州绣娘的平凡人生,和她们针下缔造的瑰丽王国相比,似乎那么平淡无奇。漫长的刺绣生涯,李淑英仍记得的一个场景,是忙碌时绣工们挑灯夜战,一位背着孩子上班的绣娘跳起旋转舞:欢笑声中,不停转动中的后背上的小孩突然拉起了稀。
老潮州都爱津津乐道讲起,府城内曾“家家摆绣框,户户有绣娘”,不夸张的说法,是老潮州有十万绣工之说。但改革开放后,李淑英说,针线活太苦了,年轻人再不愿静下心来学刺绣,老一代的,要么做不动了,要么在新时代有更好的生存渠道,能不做刺绣的都不做了。她抬起她的左手,食指因为长期压棉顶针,已经弯曲变形。“潮绣快断针了!”她喟叹——在年初家族的一次48人大聚会,如今专门还在刺绣的只有李淑英一人。四顾无人的李淑英因此郑重向家族十几位年轻的一代说,今后你们寒暑假就来我这里打帮手,也学学手艺。好在,年轻人都爽快地答应了。
潮绣技艺会后继无人吗?李淑英不这么想。今年1月,湘桥区潮绣“不断针计划”培训基地成立,李淑英特意叫来25岁的潮州小妹*婉华一起为基地揭牌。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小*,因热爱潮绣而来这里学习了四个月,如今已能绣出一只立体的凤凰,她想象着有朝一日,自己就穿着自己绣的凤凰婚纱出嫁。就读创意产业管理专业的她,未来的路,或许将比小学毕业的李淑英走得更远。
四十出头的潮州人宋琳也不这样想。这位甲第巷所在的太平街道*工委书记,是积极为潮绣“不断针计划”奔走的基层干部之一。太平街道自年年底开始实施“不断针计划”,旨在通过三年乃至更多时间,邀请工艺大师免费培训和带徒授艺,推动“产学研”,每年为潮州培养名潮绣技艺专业人才。
采访的这天,恰好宋琳给正带徒授艺的英姨带来了好消息,一位曾来参观的阿联酋潮汕总商会领袖,委托英姨帮忙绣幅当地领导人的绣像——未来,这会是续写“新丝绸之路”传奇的引子吗?
地方志
潮州
粤东著名侨乡,旅居海外的潮籍侨胞约万人,包括被誉为世界华人首富的李嘉诚、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著名爱国侨领陈伟南、国际摄影大师陈复礼等诸多杰出人士。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唐宋八大家的韩愈被贬潮州后曾为潮州文化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潮州人民感恩至今。
主角
李淑英
潮州市湘桥区潮绣研究所首届潮绣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
年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粤绣(潮绣)代表性传承人”,年被广东省人民*府授予“第三届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年10月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评为“中国刺绣工艺大师”,年11月被评为“广东省民间文化技艺大师”。年3月被国家轻工部授予“从事工艺30年”荣誉证书;年被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广东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