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文化馆《开卷有益》
第十一期
潮学集刊
作者:林立
书籍简介
《潮学集刊》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收录有关潮汕历史文化研究的高层次、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学术年刊。本书为第五辑,收录潮学研究学术论文22篇,论文内容涵盖海上丝绸之路与华侨华人、文化遗产、区域与社会历史、潮籍人物、宗教信仰等潮汕历史文化领域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林立,年生,供职于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中山大学历史系历史人类学博士生。
书籍部分内容
南洋早期著名侨领陈旭年事迹考略
在新加坡,陈旭年起初居住在克里门街(ColemanStreet)的寓所,该屋后改为阿达菲旅店。到了年,他兴建一座中国式大宅,准备作为久居之所,这就是新加坡昔日俗称潮侨“四大厝”之一的“资*第”大宅。“四大厝”是19世纪下半叶,分别由新加坡四位潮籍富商修建的大宅。
他的“资*第”建成于年,位于当年的登路(TankRoad),也就是现在的克里门梭道(ClemenceauAv-enue)和槟榔路(PenangRoad)的交叉口。据说当年新加坡缺乏建造中国式房屋的人员和建筑材料,因而“资*第”所有建筑员工和建筑材料都来自潮州。其建筑风格则是按照陈旭年在其故乡——潮安金砂乡所建的“从熙公祠”的建筑风格建成的,以此寄托他深深眷恋故土的情怀。两座建筑物同为二进院落布局,飞檐雕栋,古色古香。“资*第”的屋檐用潮州传统的工艺将瓷片镶砌成精美的中国古代人物和鸟兽;梁木则作黑色,以高超的工艺雕刻成一条条栩栩如生的飞龙,经历多年至今仍完好无损。
新加坡邮局发行的“资*第”明信片
总结
潮汕地处广东省的最东端,与福建省毗邻,总面积平方公里。地形大势,跟整个中国大陆有点相似,西北高而东南低,正应了古人“天高西北,地倾东南”的形容。潮汕东北部和西北部多高山丘陵,绵延起伏,东南方瀚海连天,潮汐渺溟,形成一个内陆相对比较封闭,又有很长海岸线的地理小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了海上交通在潮汕历史发展过程的重要地位。潮商群体的产生、发展和群体性格的形成都与海上交通有着莫大的关系。
潮汕的地理环境,本来就是山地多、耕地少。宋元时期,已经有部分人口,靠着鱼盐工商为业谋生。到了明清时期,人口快速增长,而潮汕平原还没有完全形成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水旱灾害多,务农苦而收益薄,远不能与行贩海外相比。利之所在,人乐趋之。民间海外贸易因此兴盛起来。明代林大春撰写于隆庆年间的《潮阳县志》论潮阳的“乡间之俗”,亦可以用来证明生态环境如何导致潮人海外商贸传统的形成:
惟峡山至于*陇,爰及贵山,同条共贯。农士攸分,质文强半。江口鱼蓑,牛背牧笛,欸乃相闻,樵唱山隔。中有故家,杨陈范蔡。礼仪是敦,宾主百拜。暇日登临,骚墨间作。或仕或隐,扣槃为乐。
惟隆井至于举练,地产鱼盐,俗长会计。一水之隔,乡音各异。宛彼中洲,渔人所利。高田弗雨,水车作苦。海水漂流,田禾半死风景不殊,人才间出。习尚稍差,文法是逐。
惟砂浦至于招收,地近俗殊。砂产美士,招多健儿。煮海为盐,下广为生。千顷霜飞,万斛鸥轻。况复精悍,视死如归。环堵以居,贼闻而悲。惜哉靡常,易动难固。惟有士者,礼义干橹。习俗难移,吁嗟砂浦。
栏目介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卷有益,书籍可以让人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人增进知识,也增进对世界的理解。
汕头市文化馆为拓展读者的本土文化知识,特推出《开卷有益》专栏,介绍潮汕文化相关的书籍。
编辑新媒体中心审阅
陈少冰校对
罗洁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