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榕城地标进贤门历史由来
TUhjnbcbe - 2021/5/9 14:44:00

揭阳古八景之一的进贤门,是目前全国唯一集城门/城楼/亭台合一的明代单体建筑。始建于明天启元年(公元年),距今已近年历史。

揭阳原有东、西、南、北四门,进贤门为第五城门,这在古代城池建筑格局中实属罕见。

传说中进贤门的建造,一种说法是:进贤门正对东方,迎紫气东来,取其增进贤仕之意;另外一种说法是:唐、宋时期,此地区出过7个有名的贤士,他们认定这个地方适合建造一座城门,于是便刻“进贤门”石匾一块,埋在地下。几百年过去,到了明代,这里又出了7位有名的贤达之士,他们选定这个地方建造城门,正琢磨“怎么先贤们就没发现这块宝地呢”,一挖,挖出了那块石匾。于是进贤门便被认为是“前七贤”设,“后七贤”开,也就成了一座非同一般的城门。“进贤”即“增进贤士”之意,充分表达了民间的一种良好愿望。不过因“进贤门”三字石匾没有落款,是何人何时题写至今无可考证,倒为这一建筑平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不管进贤门是否真有传说中的那么“不一般”,揭阳人对它的敬重和喜爱却是确确实实的。20世纪40年代,因为要改造旧城,古城墙及东、南、西、北4个门全拆掉了,独独保留下了进贤门,可见该门在揭阳人心目中的地位。


  相传早年间揭阳的地方官赴任都要从进贤门走过,以取个好意头。而揭阳人男子娶妻或者学生升学,都要在进贤门里走上一遭,说是如此便会妻子贤惠、学子高中。这个习俗至今还保持着,常有家长带着即将考大学的孩子来进贤门里走上一遍或者绕城楼转上几圈。

进贤门的建置

进贤门的建置与揭阳学宫的设立有着密切的关系。揭阳学宫“在县治东,宋绍兴十年()庚申置县即建学。”由于学宫建在玉滘河东边的山坡上,当时学宫门前步之内除天然的土石林木之外,并未建有其他建筑物,因而建置进贤门作为揭阳学宫的山门符合中国古代许多建在山上的寺庙祠宇总要在其山麓之显眼处筑一外门、并由此外门辟一道路通往寺庙祠宇的传统作法。同时,进贤门作为学宫的配套建筑物,有“通甲卯乙(甲卯乙为东方,进贤门面向正东方)之气,为生,为旺,为光,为明,往日奕盛,则可得而指也。”之功能,暗寓紫气东来,贤能归集,增进贤士之意,符合设立学宫的宗旨,可见古进贤门确是专为揭阳学宫而建置的,故新版《揭阳县志》言“该楼原建于宋绍兴十年”之语即是谓此。

建筑结构

进贤门分上下两部分,正面朝东。城楼建筑分三层,下层为瓮城门,建筑壮丽堂皇;中层为城楼:上层为琉璃亭阁,飞檐翘角,朱栏雕栋,雅致堂皇。门楼通高16.77米,纯杉木结构。首层三进5间,四周配以花窗活牖,南、北两侧各有一门亭,屋面四周起翘。上层为八角亭阁,屋面是八角攒尖琉璃顶。整个建筑古朴大方,是潮汕古城门建筑中的佼佼者。明、清时期,城楼上设有更夫,每当残月西斜,晨曦初现,更夫吹响报晓号角,角声随晨风传遍全城,“谯楼晓角”因此得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榕城地标进贤门历史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