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潮汕工夫茶凤凰
TUhjnbcbe - 2021/5/13 18:12:00

从仅限于由潮州妇女一针一线织成,用于摆饰、戏服和庙堂饰品的潮绣产品,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外交部定购的国礼而走向世界;从传统的潮绣之乡发展到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潮绣的“生命之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演绎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这离不开像孙庆先这样的非遗传承人毕生追求,摸索前进的奉献。

7岁学绣,今已是国家非遗传承人

年代,孙庆先出生于潮州。现在,他是国家级非遗潮绣传承人、中国刺绣大师、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引领着潮绣技艺的继承与发展。孙庆先自小性情文静,与别人家的孩子充满嬉戏喧闹的童年生活不同,年仅7岁时他便开始跟着母亲学习刺绣。心灵手巧的孙庆先手工活十分出色,制陶、抽纱甚至木雕都难不倒他。

孙庆先曾在海南度过10年的知青生活。在这段日子里,他凭着一手漂亮的木工活得到了团部领导的赏识,被调到团宣传部做报道员。结束知青生涯返回潮州后,他再次与潮绣结缘,开启了新的人生。

从海南生产建设兵团知青到穿针引线的潮绣匠人,孙庆先一直秉承躬耕其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步一步在潮绣的继承、发展和革新中不断坚持实践。于他而言,潮绣就如一日三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每当看到一个东西,第一个念头就是能不能用潮绣来表现。”这已成为孙庆先的自然反应。有一次,他在朋友家看到游动的金鱼时,不禁喜出望外,“这太适合潮绣创作了!”孙庆先心里想。为金鱼拍照后,他便马上回家开始创作。为了表现出金鱼自由灵动、鳞片闪闪发亮的艺术特点,孙庆先选用五种深浅不同的K金线和红丝线、红灰纱作为绣线,运用“潮绣立体双面绣”独特的垫高技艺钉金绣法,绣出的金鱼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幅作品取名《好运来》,获得了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至今仍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市场价高达3.8万元。

▲《好运来》

自年潮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潮绣再次占据大众视野,已有千年历史的潮绣,因有孙庆先这样一批有创造力的人才加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国礼“御用匠人”,乱针绣出金老虎

孙庆先对作品要求极高,尤其是材质方面,“我们使用的K金线是从日本进口的,由于需求量少,国内能制作这种产品的南京金箔厂也不生产,所使用的真丝也是从瑞士进口的。”孙庆先说,“市场上不乏仿制品,一般看一眼材质就知道是仿的,K金线都发黑了。”

言及此处,孙庆先告诉我们,他在织绣时一般只会制作两件,一件用于市场流通,另一件用于收藏。“我在筹建一个潮绣博物馆,希望能将一些优秀的作品都收藏在馆内,让大众能更好地接触、了解潮绣。”孙庆先说。

对于工匠精神,孙庆先有别样的见解:“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做作品的态度,更是一种做人的态度,永无止境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追求,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把技术做成艺术,做到极致,再由新工艺、技术、产品超越。”

正是对潮绣核心技艺特色、民俗文化的坚守,孙庆先在国家级评比和展会上屡获殊荣,斩获几十项金奖和特别金奖,甚至还成为国礼的“御用匠人”。

在众多国礼作品中,令孙庆先最为深刻的是便是《下山虎》。

年,孙庆先接到一个“重要任务”。潮绣研究所作为制作国礼的定点单位,此前已多次出色完成外交部定做的“国礼”任务,孙庆先对此自然不陌生。一番仔细询问之后,孙庆先愣住了:要为当时的加拿大总理马丁绣一幅金老虎,时间仅有十天。

如果按照常规做法,像这样一幅作品,费时至少得一个多月;再加上,此前从未使用过K金绣老虎,在操作上会出现的问题也难以预料。为了能圆满地完成任务,孙庆先多次走访富有经验的潮绣老艺人,但得到的答复都是“不可能”。

正当绣工们都一筹莫展时,孙庆先找到了新的思路。原来,在回顾绣法时,孙庆先灵机一动想到,何不借用苏绣的乱针绣,将其融入作品中?此时距离任务下达已过去三天,在绣工们的努力下,老虎的雏形已经渐渐绣出来了。有了想法后,孙庆先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绣好的部分全部拆掉,以乱针绣的绣法重新进行创作。

经过6天24小时不停歇的加班加点赶工,在规定时间的最后一天中午,作品终于完成了。孙庆先回忆说:“当天下午2点多的飞机,而整件作品完稿已经接近1点钟。”经过一轮修整、装裱,接近2点钟时,孙庆先驾车护送外交部的工作人员前往汕头机场,“当时很着急,开得太快了,吓得其中一名女士眼睛都闭上”。

▲《下山虎》

这已不是孙庆先第一次负责国礼的创作了,从年至今,孙庆先为外交部制作的出访国礼不下百件。年,由当时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赠送给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K金垫绣《腾龙》,年赠送给英国时任首相卡梅伦的双面绣《丹凤朝阳》等作品均出自孙庆先之手。

▲《腾龙》

开创立体双面绣法,以创新推传承

“并非百分百传统题材、百分百传统针法绣法的潮绣才是‘真正’的潮绣,”孙庆先说,“传统工艺只有不断创新才有市场生命力。”

自从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智诚的钉金垫浮绣《九龙屏风》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后,潮绣作品就在全国性大奖的舞台上销声匿迹,外界对潮绣的
  潮绣与苏绣、湘绣、蜀绣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历史可远溯至唐代,具有浓郁的民间装饰风格,其图案秀丽、色彩浓烈、金碧辉煌,它将金线、银线、绒丝等材料结合,以棉絮、纸丁垫筑强调立体感和质感,运用绣、钉、垫、拼等针法绣制,尤以“二针龙麟转绣”工艺最为突出,在四大名绣中独树一帜。新派潮绣在孙庆先等人的不断创新下,突破传统潮绣单面垫绣及苏绣双面平绣的技法,形成“立体双面绣”独特技艺。


  传人名片


  孙庆先,国家级非遗潮绣传承人、中国刺绣大师、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是潮绣继承和发展技艺的带头人,创作的K金立体双面绣《好运来》、《五福临门》获得国家专利,大型K金双面绣屏风《龙腾盛世》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从年起,孙庆先的潮绣作为国礼被赠予各国贵宾。


  “从不喜欢外出旅游,从没双休日概念。”潮绣大师孙庆先说,他整天就在织布上画啊、绣啊忙个不停,“不是为了挣钱,就是实在太喜爱潮绣了。”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孙庆先,对潮绣技艺的发展充满热情,现在许多年轻绣工都难以企及,见到他的时候,差不多已日上三竿,他的妻子端着一碗白粥。她说,这是孙庆先的早餐,他早上6点多就开始工作了,“这几天一直在想下一个题材应该做什么,没答案,很苦恼,没什么胃口。”


  7岁跟着妈妈学刺绣,心灵手巧,什么动手的活孙庆先都能干得很好,制陶、抽纱、木雕……他在海南当知青的10年岁月里,凭着一手漂亮的木工活得到了团部领导的赏识,被调到团宣传部做报道员。


  知青生涯结束后,返回潮州的他与潮绣结缘,开启了新的人生。已有千年历史的潮绣,也因像孙庆先这样一批有创造力的人才加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精致的苏绣曾一直是市场宠儿,孙庆先借鉴了苏绣的平面双面技艺,创造出“K金线双面立体垫绣”风格的潮绣作品,在薄如蝉翼的真丝面料上铺贴一些棉絮,最高有1寸多,然后绣上金丝绒线,使绣物犹如浮雕,富丽堂皇,也使作品身价倍增,成为外交部指定的“国礼”,年至今,由孙庆先提供的“国礼”不下百件。


  “每当看到一个东西,第一个念头就是能不能用潮绣来表现。”这已成为孙庆先的习惯。有一次,他在朋友家看到游动的金龙鱼喜出望外,“太适合潮绣创作了!”孙庆先说。为金龙鱼拍照后,他立马回家充分利用金线闪光的特点,绣出的金龙鱼栩栩如生,并取了一个寓意很好的名字——《好运来》。该作品荣获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至今仍受市场追捧。“3万元一件,光这一件作品创造的收入就可以养活刺绣厂的60名员工了”。过去,老的潮绣技师一辈子也就绣那么一两个题材、几种图案,现在,孙庆先的潮绣作品一年的创新量已超过近一百年的创新量。


  孙庆先至今没有开店,顾客都是慕名找上门来,产品供不应求,很多人会提前一两年预定,他自己也觉得在营销方面还有待提升。一方面,他信奉“酒香不怕巷子深”;另一方面,他忙于创作,没时间管理。


  他看到LV等奢侈品手袋那么畅销,就开始尝试将潮绣融合到手袋上,“如果成功的话,”他说,“会跟手袋厂商合作,产品一定‘高大上’。”


  由于孙庆先的作品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很多仿品也陆续出现,“连我的名字、印章都绣上去。”孙庆先说,“一般看一眼材质就知道是仿品,K金线都发黑。”


  孙庆先对材质要求很高,他说,“我们使用的K金线是从日本进口的,由于需求量少,国内能制作这种产品的南京金箔厂也不生产,所使用的真丝也是从瑞士进口的。”他担心这些山寨品会妨碍消费者对潮绣品质的信心。


  如今,孙庆先的创作一个作品一般只会制作两件,一件用于市场流通,另一件“再高的价也不卖”。他在筹建一个潮绣博物馆,“将这些作品都收藏进去,让更多的人能更好地了解潮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潮汕工夫茶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