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追忆乡贤潘韵生于西苕溪河边的国画大师
TUhjnbcbe - 2021/5/25 17:44:00
人物名片:潘韵(—)原名趣琴,号趣叟,长兴和平镇狄家?村人。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原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教授。潘韵盛夏时节,回到和平长城外婆家,专程和家中兄长一起,至邻村狄家?拜访了潘韵故居和相关族人。初听“潘韵”之名,还是多年前学生时代,那时学业繁忙,只觉名字相同,甚为亲切。去年,长兴文史研究会专门组织走访潘韵故居,因故未能同行,但心中一直记挂着这位大师。夏日的苕溪水波光粼粼,灵动清新。沿着乡间的小路一直走,倍感亲切温馨。心中缓缓涌过一个念头,也许,正是这样的山清水秀才孕育了这样一位性情才情的大师吧。潘韵故居坐落在神塘河边,旧时为村落古码头所在地。神塘河水流向不远处的西苕溪。村上留下的古宅已然不多,故居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走近屋前,“潘韵故居”4个大字悬挂房檐,轻扣大门,走进故居,于是,掀开了一段段不能轻易忘记的往事……潘韵故居01故土山水滋养绝美妙笔20世纪初的苕溪边,有个古朴的村落,名狄家?。当地有一户潘姓的大户人家,主人潘伯岷先生工诗能画,在当地颇有名望。长兴和平狄家?古村落俯瞰图年的冬天,家中一位男婴呱呱坠地,哭声嘹亮。许是血脉基因的遗传缘故,男孩稍大一些时,便对书画艺术,以及戏曲、琴、棋等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于是,家中长辈给男孩取名“趣琴”。童年时光,流淌的苕溪水、纯美的乡间风光、浓厚的家庭氛围,这一切都给予了男孩最初的,也是最好的艺术启迪和与自然共鸣共舞的天赋。为他日后用笔描绘一幅幅充满灵气的画面,成为国画界当之无愧的大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长大后的潘韵从湖州中学毕业之后,便凭自己自幼积累的绘画技能先后在湖州、杭州、武汉等地中小学担任美术教师,长达五六年。后又考入上海新艺术专科学校,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内地,在文化教育机构从事课本插图及创作抗日宣传画。年,由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推荐受聘在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即内迁的杭州国立艺专)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解放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年3月,兼任浙江省文史馆副馆长。“山水画应属潘韵。”潘天寿先生曾给予潘韵画作如此之评,尤为中肯。他在人生长达80年的旅程中,携带着家乡田间、水间灵动的韵味和本真,一直将自己的思想和灵*纵情于真山真水之间,他认为“没有生活、没有感受、没有激情,画出来的东西就没有生命”。能从心底与自然的生灵共鸣,其实和潘老的出生地,以及孩童时的周边环境有很大关系。潘韵出生地在西苕溪边。西苕溪是湖州境内最主要的两条河流之一,自天目山北麓发源,沿途汇聚各路山水后注入太湖,形成一片冲积平原。沿途河网纵横交错,圩田绿*相间,是湖州重要的耕地资源。西苕溪流域长兴段,是太湖平原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古自今不断开展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使西苕溪两岸(长泗平原)成为肥田沃土。长兴先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同时,培育了深厚的文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一样样丰富物产出自于塘浦圩田之中,一座座古老村镇崛起于阡陌桑梓之间,一个个耕读世家繁衍于奔腾苕溪之侧,一件件非遗文化创造于斯土斯地之上。桑梓之地的灵妙绝美,赋予了当地人与众不同的情怀,于潘韵亦是如此。他的山水画无论是起承转合、回抱皴托,皆能舒展自如,浑厚雄健,神舞韵动,过目难忘,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生活气息。从初学北宋*山谷与明代沈石田,到后来博采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又参以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大家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最后倾心马远、夏圭,从中学到了传统的笔墨、章法,得以窥其堂奥。他常常为北宋山水的雄奇和南宋山水的滋润文雅所感动,便将南北宗画风、吴门画派和浙派画风竭力糅合,以刚毅之笔,溢不阿之情,韵而不靡,工而不诡,雄秀兼至,格调双谐。纵观大师的一生,他始终带着与生俱来的与自然界的亲近感,始终如一地痴迷于万物造化和*斧神工,以“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走遍了泰山、*山、青城山、峨眉山、雁荡山、天目山、富春江、嘉陵江、乌江、长江三峡……探索观察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大量写生,积累素材,体验山峦云霭之变化、古树竹林之层次,汲取大自然的物象精神,采撷山川万物的灵气与生机,将自然世界的风雨雪云融入心灵,用大自然的气息和历史的积淀荡涤心志,净化心灵,滋润诗心,让自己永葆对自然对生活不倦的新鲜之感和崇敬之心,孜孜不倦地追寻对历史文化的新鲜感受。潘韵山水画他曾在70余岁的高龄,依然不辞辛劳,带领学生们到湖南、贵州、广西、安徽等地去体验生活,还坚持爬到高山险峰处对着真山真水进行大量速写创作。“他是用传统水墨画法直接在生活中进行写生的先行者,是‘新浙派人物画’开山筑基的前驱。”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肖峰,提到潘老时这样说。晚年的潘韵,曾称自己为“苕翁”。10几岁离家求学工作,因为世事的变迁,历经时代的动荡,高傲不屈的灵*很难回归故里,但是,在他的心中,永远忘记不了那一捧清澈的苕溪水,忘记不了家门口的古码头,船来船往,将村里人的心愿运往远方,将远方的憧憬带给家乡人。古朴简单的乡野童年,让潘老的心中永远和自然连在一起,纯粹真实,简单勇敢。02共舞时代尽显无声神韵今年暑期,家中侄女如愿考上了中国美术学院。按照辈分,这位小侄女要称呼潘老一声“堂太公”(表哥的母亲,我的舅妈,是潘韵嫡亲的堂侄女)。家中聚餐,庆祝侄女如愿以偿。母亲缓缓道来:“立立(侄女小名)如此热衷于绘画,是否和血缘基因的传承有关哦……”也许,真的如此。人世间的血脉联系向来隆重热烈,可以穿梭于时光的轮回。听二姨夫道,家族中原先是留有潘韵的画作的,可惜的是,久经辗转,画卷不再。听到这里,我黯然神伤。于是,很自然地点开了“百度百科”,输入“潘韵”,进入“图片”一栏。一幅幅雄浑大气的山水画作映入我的眼帘。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潘老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两幅画作《春之晨》和《磐溪艺苑图》。其中,《春之晨》带我们走进了宁静的村落间,阡陌交错,水流缓缓穿过稻田,耕作的农人辛勤地行走奔波,画中的人物作为自然风光的点缀,却完美地成全了画作主题的表现,当时,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出版的《中国绘画》大型画册选登了这幅作品,被誉为“新中国新国画的前驱”、“传统艺术与现实相结合的典范”。而《磐溪艺苑图》背后更是有一段感人的故事。这幅佳作现珍藏于中国美术学院,是由原国立艺专教务长谢海燕老先生在年中国美术学院60年校庆之时捐赠给母校的。当时,他已经将此画珍藏了近40年。历史的故事是这样的:年9月,抗战刚刚胜利,谢海燕专门邀请潘老绘制了这幅惊艳人间,更感动书画界的佳作。年夏,国立艺专由松林岗迁到了重庆市郊磐溪附近的龙脊山麓的黑院墙,这里地方虽小但景色十分秀美。当年,潘韵已在这里生活了三年,熟悉这里的一切,但是,为了庆祝抗战的胜利,为了不负友人的重托,为了更完美地完成创作,他依然抱着最最诚恳认真专注的心态,反复写生,精心构图,驰骋笔墨,于是,一幅清雅灵虚,水晕淡染,明暗有致的佳构悄然而生……谢海燕大受感动,于是,邀请了林风眠、吕凤子、陈之佛、李骧、潘天寿等历任校长在此画上题款,也由此成就了书画界一段镌刻于历史长河之中的佳话。细看画卷,潘老的题词如下,写的上款是“海燕尊兄存念并希正之”,题曰“此写国立艺专所在景也,嘉陵江畔,龙脊山麓,极富山林之趣。诚研求艺事之乐园耳!三十四年九月同客蜀中。长兴潘韵并记”。我特别留意到落款处的“长兴潘韵”。创作此画时,潘老已经多年未归故里,然而在如此重要的画卷上,依然很郑重地留下自己的家乡名称,浓浓的乡愁不经意间跃然纸上。这份乡愁跨越了千山万水,和美丽的西苕溪融为一体,永远流淌在聚集了千年神韵的河水之中,也定格在了神塘河古朴的码头岸边,更永远印刻在了故乡狄家?村的土地上。神塘河和古码头想必,家中侄女来到中国美院时,看到故乡亲人的画卷,必会感慨万千,也定会下决心,将这份书画的真挚情怀传承延续下去。我的思绪在上世纪的文化长河中漫步——20世纪的中国,是最传奇的时代。所有文艺的创作,文化的传承,在这样最传奇的时代,也得到了最深刻的诠释和内涵的提升。战争动乱间的飘零孤寂,曲折发展中的执着坚韧,凯歌行进时的蓬勃豪迈,改革开放后的生机活力……这是最艰难的时代,亦是最精彩的时代。潘韵的一生,从—,80余年的生命历程,无不与这一时代密切相连。的确,欣赏潘老的画作,可以非常强烈地感受到其中处处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文化情怀,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和“笔墨当随时代”的意识。潘老的画,既传承了传统的精髓,又突破了传统的束缚。他讴歌抗日战士的《高风亮节》、《前哨雄姿》,早在年就被选送参加苏联的中国艺展并受到好评。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初,他就以饱满的*治热情与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创作了《普天同庆》、《江南农村布置大生产》、《江南早春》、《修建运河坝》以及《进*大西南》等作品。其中,《进*大西南》构思精巧,展现了刘邓大*进*大西南的宏伟场面,被中国*事博物馆收藏。另外,他的《灵隐》、《开国大典》、《修建运河堤》、《下龙湾》等都具有较强的时代感……艺术,本身是自我修行和融入时代的结合体,能做到两者之一并不难,但是能很好地将其合二为一,并非易事,这需要艺术家本身的修养和宽广的胸怀,因为,人的一生,永远不可能平坦风顺。我们普通人是这样,潘老这样的画家、艺术家亦是如此。与时代共舞,方显非同一般的个人情怀和胸襟境界。03高节清风泽被后世流芳人生就像修行,每走的一步,都是宿命。纵观潘韵的人生,虽然企及了书画界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他的一生却是坎坷跌宕、命运多舛的。但是,这位将生命融入山水画,融入时代发展的大师,却是处逆不屈,矢志不移,经历了战火纷飞、颠沛流离、饱受质疑的岁月,却从未放弃对艺术的执著追求。的确,人生本没有兼得的春花和秋月,无论你如何选择都会有遗憾。奇迹总在厄运中,学着接受残缺意志才会坚韧不拔。正当潘老年富力强事业走上坦途时,突然被错划为右派,横遭厄运,从而跌入冷漠的低谷,但他从没放下画笔,也从未放弃过美术教学。在经历人生的起落之时,他的画作更显刚毅不拔、坚韧自强的精神和气节。那穿越时代的千疮百孔,留存于世间的《风雨归舟图》系列,幅幅都题有“扁舟所里垂垂老,曾过严滩雨又西。竟曾上游费心力,疾风暴雨不能迷”的诗句,横刮的阔笔和淋漓的泼墨扫出的狂风暴雨,顿跌有力的大斧劈皴刻画出的嶒嵘林立的山岩,一叶扁舟上的艄公披蓑撑篙逆流行舟,满满的气势磅礴,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为纪念潘韵诞辰一百周年出版的《风雨归舟》面对逆境,潘老用自己最独特和坚韧的方式向曲折挑战,画卷无声,力量有声,这是对时代的风云变幻最完美的诠释和对命运的坎坷多舛最有力的抗争!艺术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传播、感染,而后是传承、升华。我可以这样说,潘老他用尽自己一生的力量在向世人传达艺术的美好和纯粹。年起,潘韵任杭州国立艺专副教授、教授,后历经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直到年去世,在浙江美院从教就40多年,桃李满天下,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才辈出,许多已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肖峰,西泠印社副社长刘江,中国美院的著名教授孔仲起、童中焘、吴山明,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林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潘复兴,杭州画院高级画师、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曹文驰,当代著名中国画家金家骥,老画家邓冠云,浙派著名画家长兴人叶小舫以及现任嘉兴画院副院长、嘉兴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文野等都是潘老的高足。肖峰教授曾撰写长文《坎坷生涯写人生》深情怀念导师潘韵。曹文驰教授曾带领三十二名弟子,百余件画作在潘老故乡长兴展出,借此表达对导师无限的景仰和怀念。记得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曾这样说:“潘韵先生致力于基础教学,兢兢业业,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由易入难,他不仅为国画系绘制了大量的课徒稿,还与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顾坤伯、陆俨少等教授一起摸索出一套由临摹、写生到创作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成为中国画教学的新模式。这套一直沿用到现在,并仍然在今日全国艺术院校被视为典范的教学新模式,为中国画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其后的莘莘学子均得益于此。”文稿完成之时,已经入秋。我,又一次踱步在西苕溪边,徜徉于神塘河岸的古码头,静静欣赏着夕阳晚霞和潘老故居浑然于一体的美好自然。大师不在,神韵依然,我伸出双手,触摸到,那一笔一画的最美丽动人的描绘,永远留在了古朴的故土上,流淌在如画的西湖边,也镌刻在源远流长的中国美术史里,更被审美的世界铭记在神圣的高度,永不可泯灭。-END-撰文:史韵编辑:施震宏核校:李士杰审核:余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追忆乡贤潘韵生于西苕溪河边的国画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