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永远的江南,来兴城海洋艺术馆看王福元中国
TUhjnbcbe - 2021/5/28 19:28:00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临近五月,夏日的脚步越来越近了。美丽的兴城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旅游旺季,本馆也邀请到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中国民族美术造型研究院特聘专家教授、著名画家王福元先生,为我们带来中国画研究展「永远的江南」。

王福元

王福元,号九龙山客,年生,江苏无锡江阴人,现居北京。

新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中国民族美术造型研究院特聘专家教授,江苏无锡书画院创始人之一。曾私淑无锡名家秦古柳先生、海上大家唐云先生。后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师承刘海栗、陈大羽、朱修立、陈德曦。对传统绘画、书法及理论皆悉心研究,擅大章巨幅,也喜册页小品,专攻写意人物,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以创作“春雷震人寰”“毛泽东与柳亚子”、“周恩来在梅园”、“邓小平太湖聘怀图”等闻名于世。书画作品曾被外交部、中国―东盟中心作为国礼赠与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等国家领导人。多幅作品被驻外使领馆、钓鱼台国宾馆、京西宾馆、江苏省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本次展览已先后在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全国*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题写展名,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出席展览开幕式与研讨会并讲话。

年1月12日,王福元先生在“永远的江南——王福元中国画研究展”开幕式上讲话

年11月29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出席《永远的江南--王福元中国画研究展》暨国际学术研会。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起讨论王福元先生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造诣,并一致给予高度评价!

江苏省是国画大省,无锡太湖区域丹青名家萃集、群星闪耀,堪称中国画史上引人瞩目的“太湖现象”。王福元承继太湖画脉,被尚辉誉为“新时期江苏人物画和山水画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次展览既体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画回归路径,也体现了传统水墨的当代性探索,是典型的个案研究展,获得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尚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主编)

新时期江苏人物画和山水画的发展,王福元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年创作的《春雷震人寰》,实际上是在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江苏省特别出彩的一件作品。虽然从题材和内容上带有那个时代的色彩,但是从人物造型,以及墨晕的运用,尤其是在吸收浙派笔墨语言技法追求上,可以说达到了的艺术高峰。这样一种艺术高峰,在当时江苏省乃至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80年代,王福元先生创作了一系列渔民肖像,我觉得水平也是非常高的,他笔下人物造型的准确性,对造型的认识,尤其是对人物神态的把握达到了当时最高水平。他把笔意墨韵,把江南人特有的对笔墨的追求及用笔的洒脱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我认为他这一组渔民肖像同《春雷震人寰》一起,构成了他在江苏省人物画创作方面创造的一个高峰。

90年代后,王福元先生主要转向了山水和花鸟画创作。我们在展厅里,看到他的花鸟画作品,有很深厚的功底,在无锡这样一个具有源远流长文化传统的地方他既受浸润又有创新。在释放传统的路线上,我看可能更多的是他接触海派的多一些,尤其是用笔的一些方法。山水画,我觉得是王福元先生近30年的主攻对象。我们看到王福元先生表现大多江南人的生活情状,包括江南那种小桥流水和江南乡下的野趣,他里面有一些生活气息,有一些时代的感受。但是从他的山水画里面还应特别强调要读懂对中国山水画的创新。

在江苏这个画坛上最不能离开的是新金陵画派。来自无锡的钱松岩是新金陵画派的扛鼎人物,同样来自无锡的王福元在江苏乃至全国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大家可能对钱松岩早期的作品可能看得比较少,实际上他早期对四王做了很好的临摹,他是在四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变化,形成了自有的松岩体。那么今天看王福元的山水画,在艺术思想上,是受到了这样表现新的生活,创作新的山水画的影响。但他同时也注重对传统笔墨的发掘。但是可贵的是王福元先生的笔意墨韵以及特有的笔墨技巧跳开了钱松岩的画路。

80年代的画家中,华士清、杨明义、刘懋善等人实际上也试图从新金陵画派笔墨体系中跳出来,但他们坚守的又是新金陵画派融古开今的思想,王福元先生同样也不例外。王福元先生山水画的个人意蕴,就在于用笔墨反思现实,用笔墨留存记忆。就像他所讲的,今天我们遭遇到现代文明的冲击,现代社会对于传统乡村环境和文化的改变是非常巨大的。

如果说作为新金陵画派领*人物的钱松岩,笔下表现的是传统文明到工业文明,画了很多的烟囱和烟囱冒烟社会的新变化新气象,那么王福元先生的作品则恰恰相反,他要表现的是那种非常淳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希望追溯小桥流水人家那样一种恬淡优美的田园生活气息。这样的气息,可能在今天在现实中并不多见。但反映了当今人们对生活理想的追求,是对重新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阐释。所以王福元先生作品的时代性和新金陵画派作品的时代性内涵完全不一样。

在笔墨语言上,王福元先生追求用笔洒脱,其中也有一部分散笔变出来的,借助这种散笔生发,既表现山的雄健又表现水的灵秀。比如无锡惠山就是一座丘陵,没多高,但要表现多少山体是很难的。要把传统用笔的方法和笔意墨韵相结合,还要追求洒脱的情怀,我觉得是有难度的。但是王福元先生做到了。

我一直觉得,江南人画江南山水在20世纪后半叶以来很难形成一个独有的面目。比如说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后,中国山水画在题材选择上,主要是向着西北和东北方向发展,那么江南山水画很少能够发出一些新意的。因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追求一种壮美的崇高的东西。江南山水画中蕴含的文人的诗意、诗者的幽静、恬淡及特有的超脱和境界可能和今天的这种时代气象不太完全相吻合。但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变革和艺术变革中,王福元先生能够守得住内心的平静,仍然从艺术道路中变化自己的风格,形成自身艺术面貌和笔墨语言,这一点非常可贵。

从他今天的山水画来讲,第一还是讲究意境,和我们看到当下很多山水画的形式并不一样。他画的山也好,水也好,小桥也好,总是能让人看了以后有意境。第二他表现的是现代人,关照的是自然山水和传统的民居,体现了现代人对于生活和自然的一种感受。第三在笔墨表达上以洒脱、灵秀为特征。此外因为江苏尤其是苏州和无锡写书法的人比较多,王福元先生书法的水平也很高。

王福元先生对笔意墨韵的掌控,尤其是他的灵性是出类拔萃的。我曾经说过,中央美院研究生的笔墨水平也不定比不上江南画家。因为江南人讲究灵性。这一点在王福元先生身上能够充分体现。另外,我觉得王福元先生的花鸟画也是很好的,他可以再多画一些,用花鸟画的笔意映射山水画,他的山水画可能还会有一些新的变化。

年《春雷震人寰》xcm

年《五里湖》80xcm

年《抚琴听瀑之图》68xcm

马鸿增(著名理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江苏省美术馆原副馆长、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中央文史馆书画院论文委员会副主任)

诗韵江南·笔墨写心-王福元的艺术境界江南如诗如画,古来文风画风特盛。以江南画坛而论,顾恺之的人,倪云林的山水,王孟端的竹石,均为中国画史之经典。近现代拥有吴观岱、徐悲鸿、钱松岳、秦古柳诸大家。文脉传承,泽及当今,贤才济济,王福元乃为其中翘楚。王福元学养广博,多才多艺。人物、山水、花鸟皆精;诗、书、画、印俱佳;又通音律,笙、笛、古筝、昆曲均善。其绘画艺术自成诗韵江南、笔墨写心之境。年,王福元出生于无锡江阴一耕读之家。幼读诗书,喜爱书画,曾师从海上大家唐云,并私淑秦古柳。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师从陈大羽、朱修立、陈德曦等名家,打下扎实功力。毕业后返回无锡,参与筹建市书画院。数十年心无旁骛,砚田耕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终于自成一家。江南山水村落系列,是王福元近些年精心创作的精神家园。他带着悲悯之心和历史责任感,选择了不同于当下常见的视角与手法,将视线锁定在行将远去的、充满历史文化内涵的江南老村落。他用灵动酣畅的笔墨,虚实相映的章法,真情地绘写出错落有致的老宅、房前屋后的树木、温馨连绵的拱桥、涟漪泛光的湖水,其间活动着耕归的农夫、垂钓的渔民、聊天的妇女、嬉戏的孩童、浮动的舟帆······一派恬静安美的祥和景象,散发着淳朴天真的生活气息。此种境界,直承宋代董源、范宽的"人境山水"传统,自然环境与人物活动相融合,既重整体气象,又有细节描绘。这样的艺术处理,浓化了人文精神和返璞归真的现代意识,增强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性和欣赏性。《江南村浴图》、《乡关总入梦》、《梦里到江南》、《入梦故乡行,信是江南美》、《水乡闻笛》、《能不忆江南》等均为他的代表作。这些作品饱含着他对童年生活的甜蜜回忆,更深蕴着难以割舍的淡淡忧情。王福元艺术的江南诗韵特质,是基于他对中国画诗性本质的把握,对传统诗词、典籍、江南丝竹的谙熟;儒家的“文以载道””依仁游艺”,道家的"澄怀观道””乘物游心”,在他心中并行不悖,因而他能将江南诗韵气质延伸到其他题材的创作之中。王福元的人物画多写高士前贤。在他笔下,飘然出关的老子,逍遥梦游的庄周;悲愤求索的屈原,策杖寻梅的陆游;被困伊犁的林则徐,放笔挥毫的秦古柳无不蕴含诗韵。即使画领袖人物,他也是画与柳亚子吟诗的毛泽东,画骋怀于太湖美景的邓小平。这些作品遵循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古训,坚实的造型功力与骨法用笔、水晕墨彰紧密结合,配以恰如其分的环境背景,突显出各自的精神气质与个性特征,其中融贯看率真、洒脱的文脉清流。这种诗韵,还表现在他画北方山水时,异于北派沉雄黑厚画风。而用长锋羊毫,提按疾涩,以勾线法写太行之风骨神韵;抑或以金碧泼墨法,写太行璀璨之美。他的花鸟画以大写意与没骨为主,综取海上诸家,尤钦潘天寿入吴出吴与傲然风骨。所作多自出新裁,梅、兰、竹、菊、榴,情多野逸;偕游之虾,与秋菊相映,更见心神。真沉潜者必有大成。沉潜于中国画学传统文脉的王福元,腹有诗书,取精用宏,前程无限。

年《山高水长》97x60cm

年《谁与我醉明月》68xcm

年《烟雨江南是故乡》70x70cm

年《雨过春涧》68xcm

孙克(中国画学会副会长、著名理论家)

王福元先生的中国画创作很注意元素运用,一般水墨画喜欢更多的墨色来蕴画,但是他对色和墨的运用很巧妙,从他创作系列江南老村落作品中可以看出:用色大胆、用墨潇洒,用水自如。不仅贴切表达了他对江南故乡的怀念,更重要的是通过传统笔墨和现代色彩的结合留存了本世纪中国江南农村的一些场景。他跑到江西婺源和浙江、江苏、陕南等乡下去画许多非常悠远的村落。他对江南的风景、意趣,有独到见解。他笔下的南方水乡跟宋文治先生笔下的江南水乡有相同之处又各有不同。他在这方面有新的探索和新的表现。

我很重视他个人情感的表达,作品非常明显流露出怀旧心态。这种寻求故乡情韵的表露我觉得很成功,作为画家,他既充满生命力,又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发展。

年《山乡雨霁图》68×cm

年《最忆是江南》68×cm

年《太湖渔村》

年《望庐山》

年《水乡秀色》

年《滔滔杨子江》

年《雨后湖山如洗》

年《古运河窜城而过》

《最红绮绿是江南》

“永远的江南”既是对王福元数十年来中国画探索之路的高度概括和提炼,也是系列巡展的主题词。王福元老师说,自己通过画笔表达的是对江南故乡的怀念,用传统的笔墨和现代色彩留存了江南农村的一些场景,“永远的江南村落题材画更接近自然村落的原貌,画面中的江南老村落我都赋予了更多生活气息,这些江南村落系列画也是我一套独特的笔墨表现手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永远的江南,来兴城海洋艺术馆看王福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