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读
今天是七夕,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也是潮汕地区为15虚岁的孩子举行“出花园”传统成人礼俗的日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出花园”的部分仪式已经被简化了,同时亦增添了新元素,而其中倡导青少年有责任有担当,引导其积极向上、成长成才的内涵,仍为人们传承与发扬。
旧俗
“出花园”咬鸡头告别童年
穿红衣、着红屐、咬鸡头……时至今日,在潮汕子女十五虚岁这年“出花园”成人礼仪式里,仍包含着这些传统礼仪,借此宣告孩子告别童年,长大成人。
今年77岁的徐奶奶对自己在上世纪50年代“出花园”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出花园’必须有木屐新鞋、红色新衣,男孩还要有皮带,这些都需要孩子的舅舅置办。‘出花园’当天,拜‘公婆母’、洗‘花园浴’这些自然少不了,重头戏要数这顿早餐了。”早餐要凑齐8个人,餐桌上必须有一只公鸡,加上其他菜式拼凑成12道菜。“出花园”的小孩坐上正位,首先要咬鸡头,寓意独占鳌头,长大后能出人头地;接下来的每一道菜,只有在他举筷之后其他人才能吃。“现在很多仪式都简化了,但这些主要内容还是少不了,而且不同以往只办早餐,现在很多人也都在中午办起花园宴,更喜庆了。”徐奶奶说。
“00后”的林宇早在今年农历三月份就提前“出花园”了,他认为“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的传统习俗,旨在令少年意会到责任,懂得承担,明白事理,是迈向成人的一个重大的仪式。“但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繁文缛节得适当地删减,而重在促进少年对成长的认识,提升精神素养,出很多钱大办酒席大可不必。”林宇表示。
新意
集体“成人礼”丰富旧传统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市的“出花园”形式也出现了新内容,如榕城区和揭东区连年来都为我市适龄青少年举办了集体“出花园”成人礼,加入了成人礼宣誓、传统文化展示教育等内容,令这项饱含着对下一代殷切希望的仪式更有实际意义。
“去年榕城区举办了‘出花园’民俗展和成人礼,效果非常好,今年也于前天继续举办。”共青团榕城区委是该活动主办方之一,负责人杨陈凯告诉记者,“出花园”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青少年的成人礼宣誓,通过向师长们庄重严肃地宣誓,青少年们立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公民,自觉担负起成人的责任,对他人真诚,对父母孝顺,对社会热心,对祖国忠心。“十五岁的青少年都比较有个性,所以我们也很注重整个活动的形式创新,争取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杨陈凯说。据了解,“出花园”成人礼活动上,除了用四张八仙桌展示“花园浴”、拜“公婆母”等潮汕传统“出花园”形式外,还加入了舞台手印画、文艺晚会等内容,让参与活动的青少年乐在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眼下正是我市上下全力“创文”时期,该活动主办方也希望通过潮汕民俗文化展,让青少年感受揭阳青狮、揭阳风筝、陶艺等传统文化项目的魅力,从而增进他们对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自觉地爱护本地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传承
旧俗新礼延续美好寓意
“作为一项民俗活动,在孩子十五虚岁时举行‘出花园’成人礼,这是潮汕文化里独有的传统习俗。”市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徐光华介绍道。
那么,“出花园”习俗是如何而来的呢?徐光华说,旧时父母为求得子女平安,把孩子托给“花公花母”保护,因此又称孩子为“花仔”,这是“出花园”一词的由来。而“出花园”咬鸡头穿红屐的习俗就源于民间故事。据说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少时家境贫困,只能穿红木屐,又因巧对对联得到一只公鸡,父母把鸡煮熟后砍下鸡头奖励林大钦,以寄望独占鳌头之意。后来人们竞相仿效,代代相传,成为“出花园”的习俗。“所以‘出花园’可以说是父母对孩子成长成才的一种寄望,启迪孩子以林大钦为榜样,学习其刻苦学习、勤俭朴实的品质。”徐光华说。
徐光华表示,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传统文化得到发展、充实和更新,现在我市的青少年既可以在家里举办“出花园”仪式,也可以集体庆祝,形式越来越丰富和灵活,这是一种好现象。“希望青少年能弘扬优良传统,结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实现潮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徐光华说。
“出花园”成人礼。
出花园 我已长大成人
“出花园”类似古代的冠笄礼,是保存在潮汕部分地区一种独有的民间成人礼俗。在潮人的传统观念中,小于15岁的孩子都生活在“花园”里,受到公婆神(俗称“公婆母”)的庇护。因此,大部分家庭在孩子诞生后,都会在家里供奉“公婆母”(也有人兼供“司命公”),祈求孩子平安成长。当孩子满15虚岁时,父母就会为他们操办“出花园”仪式,感恩拜别“公婆母”,象征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出花园”的日子,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五月或七月,尤以七月初七乞巧节为多。
提起15岁那年,你会想到什么?
是堆积如山的课本、旷课偷玩的游戏,还是逗比有趣的同窗,或者是操场上的那一幕不期而遇?只是,有多少人会想起,那一年,你曾穿上新衣,咬过鸡头,踩着木屐,在庄严和懵懂中“走”出“花园”,轻轻地向世人宣告:我已长大成人。
作为潮汕地区传统的成人礼俗,“出花园”从冠笄礼演变而成,自古有之。按照传统习俗,孩子一到15虚岁,父母便开始为他们选择吉日举办“出花园”仪式。“出花园”当天,孩子要穿整洁艳丽的新衣和红色木屐,拜“公婆母”、头别石榴花,咬鸡头、吃“花园桌”等,在有序而欢乐的气氛中告别自己的童年。时至今日,仍有许多父母非常重视孩子“出花园”仪式的举办,尊重和传承着这一成人礼俗。
家住阳美的夏岚,今年正好到了“出花园”的年龄,妈妈林楚卫郑重其事,一早就为其择定举办仪礼的吉日。“出花园”前一天,心灵手巧的妈妈开始准备“三牲”、搓丸子、摆粿品、染红鸡蛋、剪石榴花……忙碌了一天,把需要的东西一一备齐摆好。第二天早上5点多,睡意蒙眬的夏岚就被妈妈叫醒,沐浴之后换上新衣、穿上木屐,然后在奶奶和妈妈的指引下,开始了拜祭“公婆母”和“司命公”、分花、咬鸡头等一系列“出花园”仪式。
随着时代变迁,习俗传承中仪式已经有些变化。但不管繁琐也好、简单也好,其中寄托着父母对子女的美好祝愿和期望却是亘古不变的。孩子在茫然中磕头拜祭,奶奶和妈妈早已把对他们的良好祝愿默念了一遍又一遍。“潮汕人比较重视传统习俗的传承,举行这样的仪式,一方面是尊重传统,但更重要的是寄予了父母对子女的期盼,希望通过仪式祝愿他们平安成长、出人头地。”林楚卫说。
“出花园”对于孩子来说,是庄严的。这一天过后,他们就要跨进成年的门槛,从此要对自己、对社会负责:“出花园”对于孩子来说,又是懵懂的。仪式过后,生活学习依旧。当记者问及对“出花园”的想法,夏岚挠挠头,憨笑着,不知如何作答,最后在妈妈的引导下才腼腆地说:“‘出花园’后就长大了,要帮爸妈的忙,也要照顾弟妹。”也许此时此刻,她和很多同龄人一样,还不能深刻领悟这场仪式的意义,也许多年后,他们也会渐渐忘却这样一场别出心裁的成人礼,但就像夏岚的妈妈所说:“真正的成长和教育其实都来自日常。”成长从来都是悄无声息、潜移默化的。“出花园”是一场告别,又何尝不是一场新的开始……
“胶罗”:当天一早,孩子沐浴换新衣后,站在竹筛子中让母亲“胶罗”,祈愿跨出花园之门后一帆风顺,平平安安。
分花:母亲从祭拜的石榴花上摘取花枝分别为孩子和自己别上,意为孩子离开母亲怀抱,长大独立了。
咬鸡头:“出花园”中独特而有趣的仪式,相传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的故事,寓意孩子独占鳌头,长大后出人头地、兴旺发达。
花园桌:“出花园”当天的早餐,一般得凑齐8人吃“花园桌”。“出花园”者坐正位,咬鸡头,吃鱼、青菜、甜品等12道寓意好的菜肴。当天中午,一般还会备办丰盛的午餐,宴请亲戚好友,让“出花园”的孩子接受大家的祝福。
拜“公婆母”:“出花园”的重要仪式之一。拜别“公婆母”象征孩子已长大成人,同时也表达了感恩之情。当天拜完以后都不用再拜了。
剪石榴花:石榴花是备受潮人青睐的吉祥植物,在“出花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剪取石榴花的仪式简单而虔诚。
来源:揭阳新闻网
策划:曾楚雄余映涛
顾问:彭妙艳
统筹:林佳燕
摄影:郑楚藩林晓明
撰文:陈冰虹
题签:许集厚
整理:潮汕圈编辑组
本刊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由潮汕圈进行整理编辑,所有权利属于原作者及原出版单位,本平台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仅作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