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位于广东潮阳关埠镇东面相邻3公里处,由玉一、玉二等行*村组成,是一个多姓氏多自然村角落的大乡,有人口数万,村民多出外经商务工,多从事建筑业。石井北面为榕江,聚落西侧延南倚仗石井山,村前即其东面为开阔的冲积平原。辖内石井山中有天然石室,称梅峰洞,为唐大颠祖师道场之一,宋代此处建起三峰寺,系周边“双溪咀沉船,石井岩出米”传说的发源地。石井张氏有人口六七千,主要位于玉二行*村,当中张氏有三支,分别为大园围张氏、新厝围张氏、东溪张氏,大园围系七峰之一维峰公后裔于明中叶所分创,是石井三张人口最多的一支;溪东张则为相邻院后德峰公后裔于民国初年时候所衍;新厝围张氏来源不详。
七峰族人及宗亲在石井张氏祖祠世馨堂合影留念。
大园围,依山麓朝东而建,寨内有五路建筑,每一路约有三到四座不等的三间一落或二落式建筑,部分有护厝;街座前北侧有阔埕,埕中有一口古井,为旧时大园围用水所在,其附近还有几块大石头;街座前南侧是一方形池塘;埕和池塘外有寨墙,寨门建于池塘与埕交界处。寨内建筑大多保持有古貌,多数因此地近海而采用蚝壳做建筑材料砌墙。寨南第二街首座,为三间二进式兼抱印拜亭格局的张氏始祖祠,祠内拜亭上悬有太常寺卿牌匾一方,匾下款为丙子年秋月;大厅上悬世馨堂,为丙子年重立、云孙绳午书。据介绍,张氏始祖祠世馨堂始建于清初,系石井维峰公之祠,于年兴工重修,于年竣工晋祠。
大园围外。
寨门。
寨内南侧。
寨池建在寨内的情况,颇为少见。
三间二进式的张氏始祖祠世馨堂。石井族老欢迎七峰祖派的老亲人来访。拜亭上,悬着不知来源的太常寺卿匾额,让人无限思考。始祖七峰之一的维峰公,原居福建大菜园,因避战乱,与堂从兄弟共七人即德峰、铁峰、翠峰、锦峰、维峰、裕峰、乐峰,及一妹,南下入广东潮州府,称七峰下潮、七星伴月。后世裔孙为七峰诸公建有七峰宗祠,位于于普宁南溪(即今新溪张氏家庙金鉴堂)。
一世维峰公,初创饶平龙眼城,配偶钟氏,共育三子,长文贵、次文通、三文新。公卒后葬于福建汀州,钟氏妈葬古笃岭。
二世宣义郎文新公,配偶柔惠杨氏,卒后合葬龙角弯里旁。传子松冈。
三世处士松冈,配陈氏,卒后合葬饶平霞绕古楼山后。育三子,长敬斋、次哲斋、三诚斋。
四世敬斋,配*氏、陈氏,有二子月林、秋圃。
五世月林,配赵氏,生子居简。
六世居简,配练氏,生七子:溪叟、伟斋、约庵、仙戽、崇恕、元勤、钦予。
七世钦予,生子南丰。
八世南丰,于明万历四十八年(),由饶平龙眼城移居潮阳石井,育有二子:长玉居、次珏居。
九世……注:本段族谱资料可能存有需要商榷之处。另:、石井大园围张氏始祖祠世馨堂自古便悬挂有太常寺卿匾额,然现对其来源则不甚明确。查资料,太常寺为主管宫廷礼仪音律历法的部门,太常寺卿系其最高长官,为正三品朝内大员。2、自维峰公传下至今,石井大园围张氏最快有二十三世,与德峰、铁峰、锦峰、翠峰祖派基本相同。3、石井张氏,自古就有七峰下潮的说法。
大伙在张氏始祖祠内进行座谈。
霞绕《张氏月林家谱》载:霞绕张氏初世祖千六郎公讳辟远......,源自闽之莆田,居汀州府宁化县石壁张。宋未兵戈四起,千六郎公出兵征战,该乡被焚,公卒,葬汀州,妣钟氏出于豪门千金,兵戈未息,携三子南下避乱,留长子文贵居汀州,次子文通居漳州,偕季子文新下粤之潮州居东洋屯,后文新公娶妣杨氏,生松冈公。
漳浦《张纲藏书》以张氏初世祖千六郎公为霞绕乡始祖。
综上稽之文献:辟远公于宋未出兵征战,就是起义兵勤王,赞唐将*张均正也在同时引兵平乱,后兵败公卒,家被焚,胤胄为(元)列为凌夷嗣,故兵戈未息妣即携子南下避祸。故老相传,始祖三代,碑不刻字,盖避株连也。时四海鼎沸,离家避祸、朝不保夕,几代纵有渊源之嘱,也忌直书传后,终元一朝,未见所载。如旧谱上所载皆系约略念糊之辞,实有难言之隐,致今溯本追源扑朔迷离,至明初霞绕创乡时始有较详记载,故霞绕张氏尊创张人松冈为始祖焉。
按普宁泥沟张氏最早可追溯至清乾隆时的信息而知,七峰之一创龙眼城的维峰公有后裔张中阳曾在泥沟设教,及后连中举人、进士,其与泥沟张氏互动十分频繁,一直持续至道光以后。查中阳先生资料而知,其为海阳县(今潮安)江东元巷村人。据现江东镇志所载,元巷村为明洪武十九年()张松山、张松石兄弟二人由福建所移创。再按潮州西门外吉利乡张氏崇本堂、大埔溪口张氏家庙敦德堂所提供祠堂资料,元巷开基祖张松石之神主刻有“宋祖”二字,且为赐进士身份。此外,元巷村历来挂有写着“名贤世家”的灯笼。由此可知,维峰公派下松山、松石兄弟应该系宋末或元代出生的人物,且有一定的身份。
七峰之一的翠峰派下三世有松江、松湖、松咏、松林等祖名,维峰公派下三世则有松冈,另有松山、松石。
综上一至四资料交叉可推:
一、维峰公,即为千六郎辟远公?
二、维峰公创龙眼城?
三、维峰祖派石井张氏始祖祠所悬的太常寺卿匾,松石、松山所创元巷村内祠厝所挂名贤世家灯笼,与名宗贤族出身德峰公所创院后村挂的名贤世家灯笼,有共同指向?
四、翠峰、维峰两派之三世皆有松字开头的祖名,是为巧合?
张氏七峰下潮一些相关:
七峰一族自宋元间由福建漳州府避乱一路南下入粤,元明间移徙创居潮郡各县,以及分迁惠郡海陆丰一带,还有大埔、丰顺、嘉应紫金、兴梅等邑,即其主要分布于莲花山脉南麓地区,现今所知所创有百余村落,据不完全统计人口达五十余万以上。七峰下潮,历史源远流长,其族裔昌盛遍布各地,世代能人辈出,是粤东张氏最主要的派系之一。后世祖训:清河世泽,闽漳分潮;七峰兄弟,报本思源。
民国3年,七峰后裔偕同普宁内及周边县张氏,于今普宁南溪镇新溪村建张氏家庙金鉴堂,为张氏七峰宗祠、张氏大宗祠、张氏会宗祠,该祠于年重修晋祠。
寨后的福寿厅。七峰与六峰:
德峰,创潮阳院后,分衍普宁下尾张、南溪、北溪、新溪、加兴、池尾上寮、南径青洋、横山头、大坝杜香寮、麒麟高明、洪阳百里桥、揭西金华上棚、新寨仔(金城楼)、古堂、后溪等乡;
铁峰,创普宁流沙小洋尾(今名小扬美),分衍湖东、秀陇、新安、大南山后山池,以及陆丰一带等乡;
翠峰,创普宁泥沟,分衍陆丰湖东大林头、甲子天星湖、桥冲溪碧张厝村、金厢下埔、古寨、碣石湾、可塘仔、揭西河婆、燎原乌石、池尾东山等乡;
锦峰,创普宁流沙秀陇、浮江寮、下架山葵岭、南婆城、陂乌、石盘、潮阳五石坛、惠来、揭阳白银渡头、河婆等数十乡;
维峰,创居龙眼城,分创有海阳东江元巷、潮阳关埠石井;
立峰,创居惠来隆江蛟边;
远峰,资料不详;
近峰,创居篓陂;
裕(玉)峰,创居揭西埔仔寨、海陆丰地区;
乐峰,创居揭西河婆;
继(枝)峰,创居龙眼城,即今隆城;
锡峰,创居惠来;
朝峰,创居谷饶。
在普宁及周边县市民间有传,俗称远峰、近峰、立峰、德峰、铁峰、翠峰、锦峰,即“远近立德铁翠锦”为七峰下潮,与乐峰、继(枝)峰、维峰、朝峰、锡峰、玉(裕)峰等漳浦六峰,合称下潮十三峰;也有相关族谱资料载铁峰、锡峰、翠峰、锦峰、裕峰、乐峰、维峰为七峰下潮者。皆因资料缺乏,诸峰字祖为何种关系,还待考证。
蚝壳砌的墙壁。带有明代风格的门框。大园围寨后山顶的大石头。寨内东北角的水井。
下潮张氏七峰各祖派辈序(节选):
一世德峰,第十四世起用,铭辈为十八世;相传为小扬美张志贤撰,疑为张中阳。
原始精嘉卫,开国原盛良(此句为老辈序,第四世起用)。
纪茂绍先铭,漳浦芳泽长。华溪绵毓秀,光裕传永昌。(此句新序,十四世起用)。
一世铁峰,第七世起用,朝辈为十八世;相传为进士张云蒸作,一传为佘家云。
一崇至日,宏照万世。耀宗熙朝,和美永继。文庭肇兴,光祖集庆。翔云鹏麟,德登俊明。
一世翠峰,第四世起用,伯辈为十八世;相传为张中阳作,而按时推测,存疑;或为张士良作。
继子一大衍天清,腾光上国鸣珂声。伯仲怡和咸济美,夔龙勋业动虞廷。
一世锦峰,第六世起用,明辈为十八世。
一邦友士时,之启光清成。秀茂明廷殿,荣贵绍集祥。先祖原豫河,南向安福田。戚继平日本,来广宁延江。
潮州兴家业,勤训发有为。立志学文武,仁德礼智信。义勇声名传,忠孝仰贤达。俊杰英雄汉,诗书胜金玉。
存善爱和睦,子宏永世昌。宗盛馨衍庆。
一世维峰,第十四世起用,声辈为第十八世。
邦光振先声,正学绳祖武。志尚道通泽,丰隆植俊英。传家惟孝友,笃庆显忠贞。
午后,石井的族人专程做了双卵甜汤招待来访的亲人。离开大园围,往下一站去。大园围相邻一座古寨围。新厝围再前不远处的齐天大圣庙。
在大园围周边沿山麓及向东,有许多新旧不一的寨围,其中南侧有一个依山而建的老寨围,再往南则是新厝围。新厝围朝东略偏北,主座是四点金公厅,其后有一座下山虎,左右为护厝。是石井三支张氏中的一支。
新厝围张氏。
在距离大园围东侧大约.6公里处,即玉二村东侧边缘,有一个长方状的聚落,因聚落前有一条溪流,故名东溪,系相邻院后德峰公后裔于民国时所创的寨围。该聚落坐东朝西,由三个三街五座兼左右护厝的寨围一字并排及寨围后一排新楼局组成,中间寨围中街主座为四点金张氏祖厅,大厅上悬有克绳堂,落款为公元一九一四年立,即民国三年。
东溪。东溪的张氏祖厅克绳堂。
7月6日这天上午8点多在普宁泥沟出发过来潮阳关埠院后,抵达即参观了院后的村落以及祠堂等,中午吃了饭就上山拜谒德峰公墓,随后2点半来到石井村。在走访了石井玉二大园围、新厝围、东溪三处张氏聚落之后,时间已经到了*昏5点多。由于时间和回程路途较远的关系,潮阳的七峰村落走访就到此告一段落。这一行数十人十几辆车,别过石井、院后的老亲人们之后,便各按所需不再列队而各自返程了。从潮阳返回普宁,回到起点,铁峰祖派的族人说要顺路拜谒翠峰公墓,所以在这天的最后,就来到泥沟虎地,给翠峰公妈、祖姑上炷香。
这样一伙人走访七峰村落的活动,实在出乎一开始的意料!建成潮汕张氏七峰文化研讨群之后,没想十来天就有七峰各派的二百余人加入,接着就有大伙提出得线下见见面交流交流,最好顺便来次走亲的活动。虽然能力有限,但对于七峰长者德峰公所创的院后、德峰公墓、维峰公分衍的石井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要的话就来偶遇吧。活动定好了日子,却没想到台风突然到来,但我们的计划是风雨无阻的,况且七峰诸公肯定会保佑一切顺利。果然,在泥沟出发之后,尽管一路风雨,但抵达院后就放晴了,一直到这天活动结束回普宁。真的很神奇!
宋末元初七峰兄弟(十三峰)及妹避元乱下潮,分创现各邑百余乡寨五十余万人口,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七百年多后的再聚,德峰、铁峰、翠峰、锦峰公等派的数十族人,在普宁集合来到潮阳院后、石井,受到当地老亲人们非常热情的招待,在交流探讨七峰文化的同时,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让人感动。这匆匆一行,关于七峰文化的交流是收获满满的,当然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七百多年的岁月沧桑,七百多年的历史沉淀,关于张氏七峰下潮需要解开的谜题非常庞大,但实事求是,慢慢求索而行,总有一天是会找到答案的。
7月6日张氏下潮七峰村落之行第二站,潮阳石井,如上,仅以为记。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图志存有诸多不足,敬请指正。
完。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