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ldquo出花园rdquo潮汕成
TUhjnbcbe - 2021/6/24 13:58:00

花开花落漫同论,雨露栽培在本根,预卜春风红杏好,一枝今已出花园。清.温应广《南澳竹枝词》出花园

在潮汕,“七夕”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日子:既是情人节,又是走仔(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节,也是出花园的日子,我们今天来说说“出花园”~

"出花园"----潮汕地区的成人礼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特有的成人礼俗。农历七月初七,按照潮汕地区习俗,15虚岁的孩子在当天“出花园”。有15岁男孩/女孩的家庭,一般在农历的七月初七乞巧节,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穿新衣,脚着红木屐,头戴“石榴”花,“咬”鸡头,表示孩子已经长大,不再是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出花园”的由来

有三种传说,其中传说比较广的版本是:宋仁宗出世之后,日夜啼哭不止,厌食不睡,日渐消瘦,危及生命,皇宫御医虽设法医治,终不能奏效。此事惊动朝臣及皇亲国戚,宫里有人举荐民间一妇女,调养孩子很有办法。宋仁宗经此妇女悉心调养护理之后,果然不再啼哭,寐食正常,身体很快恢复健康。皇帝得知此事,龙颜大悦,亲往探望孩子。正解开衣襟给孩子喂奶的那位妇女,闻说皇帝到来,匆忙放下孩子,自己爬到床底下去。由于惊恐过度,喘不过气,终于绝命。皇帝深感惋惜,除给厚葬外,嘉封她为儿童保护神,并专称她为“阿婆”。阿婆后代宋末逃难到潮汕述说了祖宗佚事,感动了敬神信*的潮汕妇女,她们给阿婆安设神位,因未明阿婆生日,就将她去世的七月初七称“阿婆生”祀拜,后来改称“公婆母生”。

出花园拜公婆母,一方面是答谢公婆母神庇佑孩子成人,另一方面是祈求孩子成人后平安大吉。

出花园那天,要把孩子当成年人看待,在饭桌上要坐大位,饭桌中间放一盘鸡肉,鸡头朝向孩子,孩子要咬鸡头。有句俗话:“已经咬了鸡头”指的是已出花园。除了鱼、肉、蛋外,还要春菜(取有盈余之意),韭菜(韭与久同,取长寿永久),厚合(与人人合得来),大菜(吃后变得魁梧高大),鱼(意是有人扶助),最必不可少的是一碗用猪肝、心、肠、胃、肺等合成的杂烩汤,孩子一定要吃下,意思是让孩子脱去贪玩、调皮等不良等习气,换上新的肠肚,因潮人对通情达理的人叫“有肚肠”。从此告别了美好的童年,走上了成年人的历程。

以前的风俗还要跳“胶掠”,胶掠是用竹编织而成的大箶:

里面放着粿品、糖果和花生米,孩子要从大箶上面跳过,往复多次,以喻跳出花园墙。二十一世纪前半叶,出花园的孩子还要扎上母亲亲手缝制的腰兜,腰兜里压着十二粒桂圆及二十个顺治铜钱,喻平安富贵(桂与贵同音)。

在潮汕有的地方要采来十二样鲜花,泡在水里给孩子洗浴,有的是孩子头插石榴花(或带身上),身带仙草,石榴花仙草皆为潮汕辟邪之神草。出花园要备办三鸟、肉、粿品送与亲戚,特别是外婆家,外婆家及亲戚则要馈送衣服或布料,让孩子穿上新衣,成了一个焕然一新的成年人,当天还要设宴请房亲。

喜气的红木屐,出花园必备神器

潮汕多雨天,地面湿气重,古时候潮汕男女老幼春夏秋冬都穿着木屐,为的就是防湿。可惜现在市面上很难找到他们的身影,榕城原来有一条街叫镇屐街,现在知道这条街存在的人也不多。但是红木屐在注重传统的潮人心目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小孩出花园的时候。

你知道吗?原来木屐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为悼念介子推而发明的,潮汕地区及福建莆田一带,都有过15岁孩子穿木屐出花园的习俗,因闽南与潮汕同为古中原移民,故此秉承相同的传统习俗。

“咬鸡头”的故事

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潮汕的名人)。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颔下须。”

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

来看这个习俗的视频,勾起我们满满的回忆

还有沙画

视频及沙画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出花园rdquo潮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