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溪村-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调查”提到:半溪村理事会先后重修“镇安宫”(供奉咖篮佛祖)、“广福宫”(供奉福德老爷)等宫庙和新建“磐灵宫”(供奉石爷)文化场地,每年正月初五举行“营老爷”及祭典活动;正月十五有“太子爷”、“大圣爷”出游闹元宵,队伍由未婚青少年自发组成活动。
▲视频:半溪村年正月迎老爷
视频作者:吴振涛
半溪村简介
(摘选自吴文郎“半溪村-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调查”)
▲半溪村委会
半溪村,位于船埔镇东部,距镇*府2.3公里,面积5.5平方公里;明末清初,由本镇灰寨村人迁此辟村。村周围群山环抱,两条小溪围绕,各一半汇于水口,故名“半溪”。
本村聚落呈条状分布。当年民舍多为砖瓦木结构平房,有耕地亩,山地亩。盛产青梅、橄榄、菠萝。竹木成荫,风景秀丽。相传有:“半窗落月梅无影,溪面风来竹有声”之佳句,属革命老区。
▲半溪村卫星位置图
▲半溪村卫星图
本村四周群山环抱,座落于山间盆地;东起樟洲窝晨雾,西落大窝里霞光;北瞻高棚窝峻岭,南望下角周群山。Y乡道从西南方向而至。清代属潮洲府惠来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后隶属汕头市普宁县船埔公社,改革开放后划分为揭阳市普宁市船埔镇半溪管理区至今。
世袭居民为吴、龚两姓,吴姓据《吴氏種德堂族谱》记载,明朝壬午年间,开基始祖慈正前溪(讳)湖吴公,携妻王氏孺人(我们当地吴姓族内传说王氏妈来到梅田后认青潭王姓为“外家”;另一说法,青潭王姓人传说王氏妈娶自他们青潭村。两种说法供参考,编者注),从福建省永定县湖雷镇石坑村南迁至本镇梅田榕树下;后次子明正寓梅(讳)尚贤吴公,携妻李氏迁此辟村繁衍生息。
龚姓据《龚氏德祥楼族谱》记载,明未,先祖从福建省移居广东兴宁,清初,开基始祖五郎乐庄(讳)都龚公,携妻梁氏孺人从兴宁迁本地,为最早迁居本村派系。
年年底,有户籍人口多人,长年在本村居住人口约人左右,80岁以上老人有30多人,最长岁数为岁(女)。村民均为汉族,是客家民系和使用客家方言。现港、澳、台同胞约30多人,海外华侨约20多人,主要分布在印尼、新加坡。
半溪村高山峻岭,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有:菠萝、油柑、橄榄、青梅等;现多种植柚子。特色农产品有乌橄榄。
▲青梅
传统食品有红桃粄、果脯、米呈、潮州小食等。改革开放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收入,外出务工村民为工资性收入。年年底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80年代已通水、电,90年代通电话和网络;现村中建有垃圾收集站,村中主要路段装有视频监控设备。文化设施有小学一座,现学生85人,教职工8人。文化广场一个,村图书室存书有多册。
半溪村民间习俗丰富多彩,历代以来,春节闹新春节目有金狮表演、本村英歌舞队贺岁拜年活动及迎神出游、祭典等文化活动。英歌舞属普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盛行于明朝开始。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身穿短打着装,面谱各异,背挂木雕武器,腰系扮演头目名称腰牌,脚穿草鞋,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配合鼓声节奏,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后半场表演有《桃花过渡》、《瞎子算命》……等节目,称为“后棚”。偶意梁山好汉化子进城,为救宋江大闹大名府。
▲半溪村英歌
传统婚嫁习俗中有讲亲、送定、报日子单和送聘金,置嫁妆,接新娘、送亲过门、吃酒桌等礼俗。丧礼延续繁杂习俗,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废除土葬,实行火葬,其程序包括报丧、举丧、入殓、成服、送葬、葬骨灰坛、做佛事、散斋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半溪村村民为维护和平,先后有“抗美援朝三兄”:吴汉光(年-年),吴用顽(退伍后移居青海,生卒不祥),吴子春(现居住在普宁市区)。在自卫还击的越南战斗中,吴用岛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
近代中,半溪村有吴月明(-)、龚昌顺(-)等教师桃李芬芳,并多次被上级单位评为先进教师和高级教师称号。
在民间风俗方面,半溪村理事会先后重修“镇安宫”(供奉咖篮佛祖)、“广福宫”(供奉福德老爷)等宫庙和新建“磐灵宫”(供奉石爷)文化场地,每年正月初五举行“营老爷”及祭典活动;正月十五有“太子爷”、“大圣爷”出游闹元宵,队伍由未婚青少年自发组成活动。农历八月,外出后裔,纷纷回乡举行集体扫墓祭祖,家族聚会,盛况不差于春节人数。
注:限于编者水平,文中表述可能存在偏差,欢迎指正。
阅读更多半溪村-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调查
吴用岛(-)·船埔半溪人
有影冇?船埔镇新联、半溪创村,原来是因为……
更多内容,欢迎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