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英歌舞历史由来
关于英歌舞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从祭孔的仪式中得到启发:有人说是受戏曲舞台上所演的梁山泊好汉的故事影响,从舞台搬向广场,从少数演员的舞台演出化成群体性的广场表演;也有人认为是受农村游神赛会传统节日摆花灯屏或纱灯屏和赛桌等的启发而演变来的,甚至还有外江戏说、少林寺说。但相比较而言,秧歌说、傩舞说和及时雨说这三种说法较为合理。
秧歌说
指英歌舞由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的历史“柳林秧歌”脱胎而来。因为潮汕英歌与上述两类“秧歌”,从舞蹈语汇所体现的内容、舞蹈阵势的表现形式及其舞蹈表演的程序,都有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所以有人说英歌舞是由山东逐步经安徽(安徽形成了打花鼓形式)再经福建莆田一带传入潮阳的。莆田一带建国后仍有唱英歌,这已被证实。
摊舞说
英歌由古代傩舞进化而来。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的隗芾教授曾说:“英歌是英雄的赞歌之意,与内容正好相得益彰,但仅把英歌舞追潮为表演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是不够的。其实这是流,而不是源。因为水浒故事至今不过五六百年,而从英歌舞所反映的宗教意识和艺术特征上看,它正是由古代傩舞进化而来。”
隗教授认为,英歌舞崇拜田元帅,这是青蛙图腾崇拜的遗存,与水浒英雄故事毫不相关;英歌舞中除几位主角被赋子水浒英雄名字外,大部分无名,脸谱是*脸,多显凶煞之气,可见其主要为驱*逐疫之用;它主要在农村中表演,至今仍被邀入家中,各个角落跳一遍,直接目的是驱除恶疫病疬之*,祈求平安;引舞者现在的身份是时迁,手中舞蛇用以指挥,其实这蛇就是古傩礼中祭祀者所持的茅苇长鞭,用途是鸣鞭驱*。舞蛇开路,功用正与鸣鞭同;
及时雨说
及时雨说:明清初绍兴名士张岱《陶庵梦忆》书中“及时雨”一节,说:“壬申七月,村村祷雨,日日扮潮神海*。余中扮水浒……三十六人,个个呵话,臻臻至至,人马称女足而行。……”从中看出,这是一种包含舞蹈成份的化装游行活动。求雨为什么要扮水浒,张岳说可能是因为水浒英雄的大哥宋江的绰号“及时雨”。
英歌舞舞的是潮汕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舞的是潮汕人民勇往直前的时代风范。潮汕人民通过英歌舞,祈求平安,驱*辟邪,表达了人民内心良好的愿望,目前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遗拾珠
带你了解潮汕英歌舞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