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潮汕工夫茶之二
TUhjnbcbe - 2021/7/23 3:42:00
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

工夫茶品饮程式溯源

到唐代,中国人的饮茶,从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为文化上的享受。享受饮茶的精神乐趣,也就更加注重茶的品味。品茶过程对用茶、用器与冲饮程式的讲究,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已经有了系统的总结。宋元以后,饮茶风俗,代有所尚,用茶、用器与冲饮程式不免要有所变化。特别是到了明代,散条茶瀹饮成为时尚,与之相应,用器方面,茶瓯配上了盖子,成为一盏、一托、一盖三器合一的盖瓯,茶壶茶杯的配套也出现了。于是,茶的品饮程式与唐宋相比,面貌一新。

散茶瀹饮,要求汤水温度较高,才能使茶叶的味和香充分发挥。茶瓯加盖,就是为了有利于保温。茶壶沏茶,即沏即饮,茶汤热而味香发,比盖瓯又更为优越。明清两代,宜兴的紫砂茶壶,最为茶人所珍重。而壶形则讲究小巧。生活在明清之交的冯可宾,在所著《岕茶笺》中对茶壶有一段十分有趣的议论,说:或问茶壶毕竟宜大宜小?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自酌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茶壶小容易留香出味,原因正在便于保温。而冯可宾似乎更注重茶人在品饮过程的“得趣”,即文化上的享受。

实际上,明代中后期,享受品茶的精神乐趣,已经成为士大夫出身的茶人们的共同追求。小壶冲沏的主张,在当时许多茶书中都可以读到。例如,周高起以宜兴紫砂陶壶为题材的《阳羡茗壶系》就强调:

茗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方为佳也。俗谚云,“少食多知味”,品饮的茶汤不求多,茗壶宜小,茶杯也趋于小型化。明万历间罗廪著《茶解》,讨论饮茶的器具,便说到茶瓯“以小为佳,不必求古”。

总之,到了明代中后期,散茶瀹饮的需要,加上茶人饮茶的目的,是追求品味过程的“得趣”,这两个原因,导致了小壶小杯、即沏即饮的品饮程式的产生。这种程式,最初运用于散条绿茶的品饮,但是一如冯可宾《岕茶笺》所说,“施于他茶,亦无不可”。乌龙茶一般要等到新梢的顶端的幼叶已经开平,将上端二三片叶子一齐采摘,茶叶比较粗老,冲沏的时候对水温的要求更高,采用小壶小杯的程式也更加适宜。

乾隆年间,用小壶小杯冲沏武夷茶的程式盛行于闽北、闽南。工夫茶的品饮方式实际上已经出现,只是还没有把“工夫茶”作为这种品饮程式的名称。乾隆二十七年()修纂的福建漳州《龙溪县志》最先记载了这种品饮程式,该书卷之十《风俗》篇说:

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茶,以五月至,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壶,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官(从王)溪之捷(从竹不从扌),盛必以长竹之筐。凡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为上,惠民泉次之,龙腰石泉又次之,馀泉又次之。穷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龙溪是漳州辖县,治所在漳州府城。明末清初,武夷茶工多漳州人*,这种茶俗的兴起,或者与此有关。《县志》这短短一段文字,既记茶具,又论用水,可以当做“简明工夫茶经”读了,当时是否将这种品茶程式称作“工夫茶”,则尚不得而知。二十多年后,袁枚在《随园食单》“武夷茶”条中谈到他在乾隆丙午(五十一年,)品饮武夷茶的经过: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馀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用小壶小杯冲沏武夷岩茶,嗅香试味,细吞慢嚼,姑不论砂铫泥炉、活泉响炭、松风蟹眼,个中情趣,已经和工夫茶烹治之法相同,只是袁枚也还没有提到“工夫茶”这一名目而已。更有意思的是,袁子才品尝了小杯武夷茶之后,竟然不再“嫌其浓苦如饮药”,反而“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

乾隆嘉庆之交,上述品茶方式流行到粤东,“工夫茶”也由茶名被借代而且成为这种品饮程式的名称。最先把“工夫茶”作为一种品茶程式的名称载诸文献的,是俞蛟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俞蛟是浙江山阴人,乾隆五十八年至嘉庆五年(-)任广东兴宁典史,《潮嘉风月》所记载的大约是一段时间的闻见。俞氏说: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识,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壁。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煮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蜀茶久不至矣,今舟中所尚者,惟武夷,极佳者每斤需白镪二枚。

这一段记载,对当时韩江六篷船上的饮茶习俗有很详细的描绘。六篷船上所用的烹茶器具,有泥炉、瓦铛(砂铫)、宜兴紫砂陶壶、花瓷小茶杯和茶盘,还有垫茶壶用的棕垫、煽火用的纸扇和夹木炭用的竹夹,茶具已相当齐备。茶叶用福建茶,尤尚武夷茶,以及投茶、冲泡、淋罐、筛茶、品呷等程式,也和今天相同。作为品饮程式的工夫茶至迟到这个时候已经名实具存了。不过,当时工夫茶并不只流行于潮州。《潮嘉风月》所记六篷船主人,往来韩江上下,有的是梅州人,有的是兴宁人,并不都是潮州籍。道光以后,闽南的工夫茶俗也仍然十分流行。道光十二年()修《厦门志》卷十五《风俗记》载:

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深杯。茶叶重一两,价有贵至四、五番钱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以饷客,客必辨其香味而细啜之,否则相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谟茶之讹。彼夸此竞,遂有斗茶之举。有其癖者,不能自已。甚有士子终岁课读,所入不足以供茶费,亦尝试之,殊觉闷人。虽无伤于雅,尚何忍以有用工夫,而弃之于无益之茶也。施鸿保《闽杂记》也说:

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曰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深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饮必细啜久咀,否则相为嗤笑。予友*玉怀明府言,下府水性寒,多饮伤人,故尚此茶,以其饮不多而渴易解也。

《闽杂记》中多记道咸间事,此条所述,应该也在这一时间。实际上,一直到今天,闽南人嗜工夫茶的也还不少。

况且,潮人饮茶也并非从来就采用工夫茶的品饮程式。

原文收录于《潮汕文化源流》*挺著

广东高教出版社.

图片来源:《台湾茶器》

作者简介:

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副院长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⒈林乃:《中国饮食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

⒉朝建平主编:《正宗潮菜》,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年。

⒊李曾鹏展:《潮州菜》,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年。

⒋马风:《潮汕文化丛谈》,新加坡: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文教委员会出版组,年。

⒌庄晚芳:《中国茶史散论》,北京:科学出版社,年。

⒍吴觉农:《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北京:农业出版社,年。

⒎吴龙辉主编:《煮泉小品:品茶艺术经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

⒏佘文华:《烹调味尽东南美:谈驰名中外的潮州菜》,《炎*世界》,年第5期。

⒐翁辉东:《潮州工夫茶道》,未刊稿,年。

⒑张华云:《潮汕工夫茶道》,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编:《潮汕文化论丛初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年。

⒒曾楚楠:《潮汕工夫茶刍议》,《中国农史(茶文化专号)》,年。

⒓*光武:《工夫茶与工夫茶道》,《中山大学学报》,年第1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潮汕工夫茶之二